分享

从规模爆发到公募信托,信托业演变流程全梳理

 xiongyi1234 2019-02-28
从规模爆发到公募信托,信托业演变流程全梳理

2018年的信托江湖,虽然褪去了野蛮生长的底色,但依然活在金融、投资者、社会的刻板印象中,诸如信托行业是不是作为影子银行的主力推升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是不是作为开发商的帮凶助长了房价的一路狂奔、是不是为社会融资放大了杠杆等话题常被行业提及。

英国法学家梅特兰曾说,“如果有人要问英国人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那就是历经数百年发展起来的信托理念。”

那信托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

国内信托VS国外信托

首先,这篇文章侧重国内信托,但是开篇有必要唠叨唠叨国内外信托的区别。很多对投资感兴趣的朋友,都听过信托这个概念,但是绝大部分人只了解国内的信托公司和信托产品,而实际上,在国际上信托的概念与国内所谓之信托,有着天壤之别。

先看看信托的定义,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和处置的行为。

国内信托,多数指的是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理财产品,很大比例是固定收益类产品,而国外信托则是以信用为基础,基于法律约束的一种架构。

相似的地方是,无论国内、国外,都存在委托人(投资人)、受托人、受益人三者关系。

从规模爆发到公募信托,信托业演变流程全梳理

国外信托的委托人(投资人)往往是自然人,通过将名下的现金、房产、公司股份、保险等资产装入信托架构,达到财富传承、合法避税、隐私保护、破产隔离、避免遗产纠纷等目的,受托人是受监管的机构,依据委托人的意愿灵活约定信托的存续期限、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等各方面条件,并修改条款和机制,以便信托适应不同时期家族发展的需要。

但国内信托的委托人(投资人)是理财产品的机构或者自然人购买者,多数是为了取得固定收益,受托人就是信托公司本身。

这样看来,国外信托似乎更符合信托的定义。

我们再来看国内信托具体的分类和规模。截止到2018年第三季度,信托资产余额23万亿元左右。其中,按照资金来源划分,单一资金信托余额10万亿左右,占比最多,为44%;集合资金信托余额9万亿左右,占比40%;财产信托余额3.6万亿左右,占比16%。

按照投资领域划分,房地产信托余额13万亿,占比57.7%,基础设施信托余额5.8万亿,占比25.4%,工商企业信托余额2.7万亿,占比11.8%,金融机构信托余额1.1万亿,占比4.8%,公益信托余额690亿,占比0.3%。

国内信托发展路径

国内信托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市场的变化、监管政策的调整,其演变路径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诞生和探索阶段:1979年-2007年

1979年,国内第一家信托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这个阶段全国信托公司最多达到过700多家(另一说千余家),但当时国内的金融体系普遍缺乏经验。

再加上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的监管缺位、行业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导致各金融主体之间定位不清,所以信托公司盲目发展,接二连三出现变相从事银行放贷业务等事件,信托行业产生了大量的不良和坏账。

截止到2007年,这30年间,监管对信托行业开展了6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随后,信托行业逐渐规范,抗风险能力不断加强,信托公司数量逐步减少,到2007年剩余71家,目前正常运营的68家。

▎迅速发展期:2008年-2011年

2001年,我国《信托法》颁布实施,接着2007年,当时的银监会发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一法两规”的出台从资本实力、风险控制能力、业务创新和管理能力等全面约束,国内信托业进入了健康良性的发展通道。

2008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在鼓励基础建设的投资驱动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和信托开展“政信合作”,简化融资路径,尤其是当时银监会颁布了《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之后,允许银行理财通过信托通道委托贷款,“银信合作”更是加速了信托业务的迅速规模化。

而且,2010年10月银监会收紧商业银行对贷款额度与贷款投向的监管,商业银行直接放贷进入房地产市场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到限制,于是“银信合作”成为银行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的重要模式,这使得信托资产由2007年的9000多亿飙升到2011年的5万亿左右。

从规模爆发到公募信托,信托业演变流程全梳理

插一句题外话,银行为什么那么喜欢走信托的通道进行委托贷款呢?

从业务角度考虑,一是因为前文提到的商业银行直接放贷进入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到限制,二是因为银监会对银行的表内资产监管相当严格,表内资产受资本约束等因素影响,有信贷规模限制,而且资产收益率有指导标准上限。

所以,银行为了扩大信贷规模、提高收益、合理避税等,需要把资产由表内腾挪到表外,或者直接用表外资金完成增量。信托作为银行的通道具有先天优势,信托不仅有合法的放款权利,而且还可以作为信贷资产收益权的SPV合理接盘。

▎全面爆发期:2012年-2016年

2012年10月,证监会颁布《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放宽了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的投资领域,导致券商资管受托资管规模由2011年的2800亿增长至2016年的14万亿,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规模由2012年的7000亿增长至2014年的2万亿。

与此同时,信托公司的管理规模也在不断攀升,2013年突破10万亿,从资金端来看业务占比最大的还是单一资金通道业务,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的同质性分散了信托规模导致信托规模增速下滑,但截止到2016年规模也突破了20万亿。

▎强监管时代:2017年至今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一资产管理业务标准规则,强调穿透式监管,减少监管套利等。

2018年4月,一行两会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打破刚兑,禁止资金池,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资管业务进入全面强监管时代。

从规模爆发到公募信托,信托业演变流程全梳理

资管新规对信托业的主要影响

▎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

《指导意见》依然允许资管产品投资一层资管产品,但再往下的第二层资管产品只能是公募产品。此前2017年12月22日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对于银信通道业务监管范围的界定更加全面。在严监管的重压之下,银信合作的规模势必会大幅缩减。

根据用益信托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1月-3月事务管理类信托发行数量连续下降,资管新规对通道业务的影响已经显现。

▎清理资金池业务和防范期限错配风险

《指导意见》要求对底层资产穿透识别,同时要求清理资金池业务、防范错配风险。对于资金池存量规模比较大的信托机构来说,想要短期内实现彻底清理较为困难,目前控制规模不再增长较为现实。

以滚动发行方式维持的资金池业务相对容易清理,通过资金池“借新还旧”的信托公司将面临较大的兑付压力。

▎提高合格投资者准入门槛

《指导意见》对合格投资人标准有所调整,增加了“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了标准,家庭资产由100万上升至500万,个人年收入由20万提高至40万,并增加了年末净资产、投资经历以及对特定金融产品的投资起点等要求。

从规模爆发到公募信托,信托业演变流程全梳理

信托业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似乎有些风萧萧兮的感觉,但事实上,数据显示,市场上信托的主流还是房地产信托和政信信托,资金来源方面,虽然信托公司重点发展自己的直销规模,尤其是头部信托公司,但事务性管理信托依然占据半壁江山,资金的最大来源依然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上文提到,截止到2018年第三季度,信托资产余额23万亿元左右,其中,通道业务占据半壁江山。

另外就是发展资产证券化信托业务,这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到信托的管理能力、风控水平、打破刚兑、市场接受度、非标转标等问题,鉴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抛砖引玉而已。

未来的发展方向,业界普遍认为信托业务应该回归本源,发展家族信托、公益信托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无论哪一种,无疑都需要法律法规的基础支撑,不然在国内的环境下很难成为主流。

此外,2019年2月26日,一篇名为《资金信托新规呼之欲出 公募信托产品1万元起购》的文章刷屏金融圈,文章指出,为对标资管新规相关要求,监管部门正抓紧制定《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的其中一点格外引起大家的注意:信托产品包含公募和私募,可以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发行公募信托产品,认购起点1万元。

在整个资管产品市场中,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一直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相比于银行理财,信托的认购起点较高,合格投资者标准较严格。然而,一万元的公募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认购起点持平,将大大拓展投资者的范围,势必和银行理财投资者产生部分重合,至于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冲击有多大程度影响,还要等具体的细则落地之后拭目以待。

另一方面具体要比较两者投向的区别,根据《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规定,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理财产品其投向为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以及上市公司的股票。两者存在多处重合,但如果公募信托可以投资一级市场股权产品,那么将具有一定优势,当然具体要看两者之间在产品收益、期限设置等的区别。

近几年,信托公司持续布局财富管理中心建设,也为即将落地的公募信托产品做好准备。但公募信托对信托机构毕竟是一个新鲜事物,虽然公募基金在市场上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公募基金同质化严重,公募信托无法也不会照搬公募基金的模式,所以,短期内公募信托如何快速确定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以及管理团队的建设等都存在疑问。

未来资管市场发展如何,各家机构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究竟谁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本文数据来源:Wi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