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研究】信托公司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竞争与合作(三)| 中国信托业协会

 遥远的雷音 2023-03-08 发布于天津

原创 中国信托业协会 中国信托业协会 2020-06-24 14:05 发表于北京

图片


近年来银行资管业务发展情况

 

2004年7月,光大银行发行中国第一只面向个人客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中国理财产品正式诞生。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已经在资管行业规模体量最大、占比最高。

 

截至2018年末,我国各类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规模约为120.78万亿元。其中,银行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32.04万亿元,同比增长8.5%(非保本理财22.04万亿元,同比持平);信托产品余额为22.70万亿元,同比下降13.50%;保险资管规模为15.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2%;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13.36万亿元,同比下降20.85%;公募基金资产合计1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6%;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11.29万亿元,同比下降17.83%;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为1276亿元,同比下降48.09%;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为12.71万亿元,同比增长14.50%。


图片


银行理财的主要发展阶段

 

从银行理财发展来看,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03—2005年的起步期,以外资银行产品、结构化产品、外币理财产品为主;2006—2008年的探索期,理财产品数量大幅增长,资产配置更加灵活,平均委托期限下降至0.49年;2009—2012年的快速发展期,人民币产品为主流,银行推出期限短、收益稳定、资金门槛不高的固定收益类产品;2013年至今的规范转型期,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商业银行提高理财业务标准化和业务规范化。

 

1.基本情况介绍

 

(1)银行理财功能定位在发展中出现偏差。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中间产物,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银行理财成为规模体量最大的资管业务。然而,我国理财业务并未真正体现受托理财,而是与影子银行有着紧密联系。相较于表内贷款,银行理财作为表外业务,不需缴纳存款保证金,不受存贷比限制,甚至个别银行存在通过理财高吸揽储、变相逃避监管、隐匿表内不良资产等行为;在负债端以资金池模式运作,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并未做到资金与资产一一对应,其实质与银行表内存贷款业务没有明显区别;在客户端存在刚性兑付,以预期收益为主,表外风险极易传导至表内,造成风险在银行系统内累积且无法准确计量。

 

(2)业务运行涉及银行多个部门。银行理财业务一般通过资产管理部专业部门模式开展,但并非单指资产管理部,而是以资产管理部作为中枢,对全行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同业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运营管理等前中后台业务部门资源进行整合。

 

在实际运作中资产管理部只承担了资产投放职能,在客户营销、资金募集、风险保全、业务运营等环节严重依赖总分行公司条线、零售条线、授信条线、运营条线、信息科技等多个部门。以非标项目为例,一般由分支行营销客户、筛选项目,上报授信部或资产管理部通过后,协调零售金融部安排产品销售,业务账务处理则依托行内的会计清算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因此,资产管理部更多承担产品经理和项目协调角色。

 

(3)信托曾是银行理财的重要通道,银行代销也是信托重要资金募集渠道。从信托与银行的合作来看,一方面,在分业监管体制下,信托公司凭借自身牌照优势,是银行理财重要的类信贷通道。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3月末,银信类业务规模为8.19万亿元,在信托行业总规模中占36.36%;2018年末,银信合作规模为5.25万亿元,在信托行业的总规模中占23.14%。随着监管政策导向的调整,以及信托自身能力发展,通道业务已大幅减少,目前信托和银行理财的合作已逐步转变为委外模式,由信托公司进行主动管理,负责项目筛选、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贷后管理。

 

另一方面,银行掌握着丰富的客户资源,在账户、渠道、网络、结算、服务等方面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前期信托公司往往通过与银行零售部门合作进行代理销售信托产品,拓宽资金募集渠道。相较于信托自建销售渠道,通过银行代销进行资金募集往往规模大、时间短、见效快;但信托公司也付出了高昂的代销费用,并且没能建立起自己的销售队伍和客户群体。因此,目前很多信托公司开始大力发展资金的财富管理中心,破解资金募集短板。

 

2.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政策

 

2013年,《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不得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或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中孰低者,对理财资金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业务范围进行了规范。此文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限制一直沿用至2018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对于规范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务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只是删减了理财资金占总资产4%的限制,要求理财子公司投资非标债券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不得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

 

2018年,理财业务进入新的阶段。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资管新规”,统一了资管产品的监管口径,要求我国资管产品打破刚兑并向净值型产品转变。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资管行业的监管文件陆续出台,2018年也因此被称为资管元年。随着理财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百万亿元规模的资管行业正在经历洗礼与重塑。

 

3.近期理财产品分析

 

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总体保持平稳。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2018年非保本理财存续余额与2017年存续余额大体相当。从同业理财规模来看,同业理财规模和占比持续下降,同业理财余额由2017年的3.26万亿元下降至2018年的1.22万亿元,同业理财占比也由2017年的11.01%下降至2018年的3.8%。


图片


从兑付投资人收益来看,2018年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累计兑付客户收益10566亿元。个人类产品累计兑付客户收益8403亿元,占比为79.53%;从机构客户类型来看,国有大型银行累计兑付客户收益3628亿元,占比为34.34%;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累计兑付客户收益4309亿元,占比为40.78%。从新发行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期限来看,较2017年有所增加。2017年新发行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161天,2018年同比增加约20天。

 

从理财产品投资的资产配置情况来看,债券、非标资产和现金及银行存款一直是银行理财产品最主要的配置方向,近几年来三者配置占比均在70%以上。2018年,在非保本理财资金投资资产中债券占比达到53.35%,创近几年来新高。现金及银行存款等货币市场工具占比快速下降至5.75%,值得关注的是权益类资产在资产配置中比例为9.92%,投资占比较前几年有了较大提升。


图片


从理财产品的期限来看,2018年短期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快速下降,期限在3个月(含)以下的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0.66万亿元,不足4月末资管新规发布时规模的一半,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3%,较4月末6.17%的占比下降3.17个百分点;2018年新发行3个月(含)以下封闭式产品募集资金5.21万亿元,同比减少7.43万亿元;占全部新发行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额的29.10%,同比下降15.57个百分点。资管新规明确要求封闭式资管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期限短期化的情况有所转变。

 

2018年,银行理财面向个人投资者总募集金额为92.72万亿元,为全年总募集金额的78.51%。截至2018年末,个人类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19.16万亿元,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86.93%,个人类银行理财产品占比稳步上升。


图片


根据资管新规要求,2018年12月21日成都银行发行第一只符合新规要求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该产品为固定收益类、非保本浮动、定期开放式净值型公募理财产品。该产品的发行开启了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转型趋势,但当前以保本保收益、以成本摊销估值的产品仍然占主流。

 

近年来银行资管业务主要业务特点

 

十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银行背书下形成对投资者保本保收益的预期,且收益远高于定期存款,成为投资者青睐的投资产品。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对投资者实现保本高息的刚兑,其根本原因是银行通过滚动发行募集大量低成本资金,然后通过短债长投实现期限错配,这样构建的理财资金池通过不同期限、不同收益产品的配置,保证了投资者收益,同时为银行获得了大量的中间收入。银行理财规模的快速增长,伴随着理财资金池的不断扩张和错配风险的不断积聚,这也成为资管新规出台的现实依据。总体来看,近年来银行资管业务主要存在如下特点。

 

1.银行理财规模快速增长

 

传统的银行理财业务由于缺少独立法人业务主体,往往只能与信托、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嵌套资管产品来发行。同时,理财业务通过滚动发行形成理财资金池,实现短债长投,保证投资者收益刚性兑付,这种模式直接提升了市场的无风险收益,投资者群体和理财规模快速增长。此外,传统的银行理财业务的盈利模式是通过资产和负债之间的信用利差获利,此类盈利模式对银行理财的规模提出了直接要求。

 

信托产品投资范围广,机制灵活富有弹性,长期以来充当银行资金的投放通道,银行理财和信托形成了资金提供和资产投放的闭环,共同推动银信理财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在通道业务中,信托公司充当通道协助银行绕道放款,在严监管形势和理财子公司获得独立法人身份后,信托通道的空间大幅压缩。

 

2.资金端优势明显,资产端投入不足

 

商业银行有22.87万个覆盖全国的物理网点,能够同时发售对公、对私两类理财产品,覆盖大多数客群和高净值人群,银行理财在负债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客户资金,为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银行理财在利差盈利模式驱动下,将大多数资金以短债长投的方式投向固收类资产,长期以来,银行理财单一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使其在宏观、行业、策略、标准化资产等方面的投研积累比较薄弱,成为将来在资管行业竞争中的短板。

 

在资金池统一运作模式下,银行理财专注于资金端和资产端的匹配和连贯性,十多人的团队即可实现上千亿元资金的管理,较难满足资管行业所需的投研、风控和运营能力。同时,在资金+预期收益型产品的运作模式下,银行理财业务运作逻辑简单,系统建设侧重于产品直销、人员绩效管理等,在独立的交易管理、风险管理等系统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估值核算、投研、CRM等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

 

3.产品设计能力有限,风险层次不够清晰

 

在理财期限仍以短期为主的情况下,为与资产期限匹配,理财资金通过资金池进行期限错配,投资不同期限的资产。从理财资金流向来看,产品投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集中在国债、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等流动性比较高的投资产品,这些产品风险比较小,可以比较容易地评估预期收益率;二是投向风险比较高的股票市场、PE、VC、境外市场QDII等;三是将高风险的资本市场投资和低风险的货币市场投资结合的组合产品,一部分资金投资低风险的货币市场,一部分本金或部分收益和外汇、指数、股票、商品挂钩,收益率取决于挂钩资产的表现。许多规模比较小的城商行,在产品设计、风险梯度设计等方面能力欠缺,难以满足资产管理多样化投资的需求。银行将大量理财资金委托给券商、基金等投资能力较强的机构进行管理。总的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层次较粗,难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产品设计虽然形式繁多,但同质化程度较高。

 

4.主动管理要求高,净值型产品推进缓慢

 

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逐步向净值化转型,银行一方面开始尝试发行类似货币基金运作模式的净值型理财,如光大银行发行的“光银现金A”、兴业银行发行的“现金宝—添利1号”等产品,另一方面净值化转型对银行主动管理能力的需求大幅提升,有些银行从主动培育能力的角度对“同业存单—理财—委外—非银机构”模式进行调整,同业理财规模的持续收缩。

 

银行优先选择类似货币基金产品进行净值化转型是考虑到技术操作简单,摊余成本法下的净值波动也比较稳定,符合理财传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这一探索和尝试是银行理财迈向净值化转型的第一步。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行理财产品164686只。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占总规模的比例为6.97%,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存续占比为93.03%,预期收益型产品依然占据银行理财市场的主流地位。


(课题牵头单位: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摘自:《2019年信托业专题研究报告》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