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刿论战

 彭长林的图书馆 2019-03-01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时期(战国)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编年体)体通史。

二、简答题

1.面对齐军入侵,一介布衣的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他的思想境界与“其乡人”截然不同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

答: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孟子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也为长勺之战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文中的那句话意思相近?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战前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战略思想?

答:取信于民

4.乡人阻止曹刿进谏,反应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表现人民对国家漠不关心。

5.第二段通过对曹刿的两次“”一次“”及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行动,体现他指挥作战有什么特点?

答:临军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沉着冷静,能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谨慎小心。

6.《左传》擅长写战争,可是本文却对“站前问战”“战中助战”“战后论战”详尽之至,而唯独不见双方作战过程及场面的叙述和描写,仅写“齐师败绩”一笔带过作战结果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写站前问战、战中助战、战后论战是为了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谋,作战过程及场面与曹刿关系不大,略写一笔“齐师败绩”用以证明曹刿的军事才能即可,不必详写。

7.“长勺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有人认为这种结果出于偶然,纵观全文请你谈谈该战役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答:战争的取胜绝非偶然,首先曹刿有“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并有着积极的参与热情和爱国热情,其次有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虚心纳谏,同时也不忽略百姓的支持与参与。

8.本文短短二百余字,却叙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可见,其语言造诣之深,请举一例加以分析,本文精当用词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①“将战”“将鼓”“将驰”中的将都可体现鲁庄公军事上无知无能,从而体现“鄙”。

    ②“未可”“可矣”足可见曹刿在战场上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从而体现“远谋”的形象。

9.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进行描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10.根据全文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答:①曹刿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②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的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庇护上,可见其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站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够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的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11. 曹刿是一个布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过挺身而出,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怎么做才是爱国?

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学生要心有祖国,用知识武装自己,培养自己建设祖国的意识和本领,时刻准备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我们的祖国。

12.本文叙述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读完本文后你感受到做人和处事的哪些道理?

答:①人心齐可移泰山,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②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事情才会成功。

   ③调查研究,知己知彼。

   ④抓住时机

13.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

   上联:曹刿论战展卓越才能

   下联:庄公纳谏显非凡气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