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称代词有很多,不同的身份、社会地位需要用不同的代词。代词的区别表明了对话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理解相互利益和矛盾的基础。也就是对话人之间的等级制度、社会地位是有区别的,因而话不能随便说。总结了一些古文中用得比较多的人称代词,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帮助。 先看第一人称。 朕 例: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文帝议佐百姓诏》) 这几年的宫斗戏太多,大家都很清楚了,天下只有一个人有资格用。所谓“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资治通鉴》)。“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和他对应的有“驾崩”、“崩殂”。他老婆对应也有专门称呼:老公死了自称“哀家”;老公没死的,对下自称“本宫”、对上谦称“臣妾”;其旨意叫“懿旨”,死了规格也高,叫“薨”。 不毂(gǔ) 例: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毂同好,何如?(《左传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寡人 例: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 孤 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降,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左传 郑子家告赵宣子》) “不毂”个词也是不能瞎用的,专属于诸侯。诸侯国后来没有了,这个词也就基本不用了,因而这个词主要出现在先秦的文献中,比如说《左传》。当然,皇帝和诸侯都可以称孤道寡。 臣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诸葛亮《后出师表》) 这个使用范围也是有限制的,只能对君主自称。 我 例: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左传 楚归晋知嫈》) 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苏轼《贾谊论》) 这个一直沿用了几千年,是今天的主力军。没有任何特权,谁都可以用,算是最为平等的字。 余 例:余闻而愈悲。(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予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愚 例: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苏轼《贾谊论》) 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苏轼《贾谊论》) 吾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苏轼《范增论》) 仆 例: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几个都是普通人的自称,当然,中国人比较谦虚,创造了不少自贬的词,比如“鄙人”、“奴才”、“在下”。 与之对应的,是第二人称,也就是两人一起讲话,如何称呼对方,一般多用尊称。这个也有特权,比如“陛下”只能称皇帝,“殿下”只能称太子之类的皇子,至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就更是只有特点场合使用了。为了显示等级和把马屁拍响,先人的想象力还是蛮丰富的。 吾子 例: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 君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子 例: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执事 例: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左传 郑子家告赵宣子》) 汝 例:能如是乎?与汝谐隐。(《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 尔 例: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 蹇叔哭师》)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 蹇叔哭师》) 足下 例:少卿足下:囊(nǎng)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报任安书》) 阁下 例: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韩愈《与于襄阳书》) 称呼对方,同样也有瞧不起对方,或者说表达愤怒的,如“那厮”、“竖子”。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经历时间长,不同时代,不同制度,相互之间的称谓也一直在变化,再加上人的感情因素,称呼也相应变得更多。这也算是中文的多样性吧,不过,这种丰富的称呼,透露出对话双方的很多信息,比如尊卑、高傲、虚伪、讽刺、特权等等,慢慢体会,还是很有意思的。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