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的中医成就是划时代的—浅谈中医、汉医及经方

 厚德载物乾 2019-03-01

医学的发展,从文字尚未发明之前,即以萌芽,这是生物求生存的本能。随著智识的演进和经验的累积,中医的体系和治疗方式逐渐发展和成熟。


上古时代的人,衣不蔽体,餐风露宿,为求生存,身体有大量的劳动,所以体态强健,鲜少生病,这时候生病的原因,除了因打猎或械斗造成外伤,就是情志上的不安和惶恐。这时候的治疗之道就偏重于心灵上的慰安,祝由科乃因应而生,祝由就是求神明的力量来帮助己身。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常常对此种所谓不科学的方式报以否定的态度,其实这是过度忽略人类心灵层次的力量,也把人体致病的原因,缩限在物质的组成上,殊不知有宗教信仰的人,生命力强纫的程度,往往大于一般人,也因此许多宗教号称能治病,实际上是给与心灵不安的人,强而有力的精神归属,也因此病情获得改善。 



随著物质文明的演进,人类的生活品质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对身体劳动的要求巨量的减少,对身体能量的消耗有著极大程度的提升,因此身体的强度远不如上古时代的人,生病受伤也变的更为容易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治疗的理论和疾病便渐次的发展,随著时间的推移,大量的人体实验后,留传下来的治疗方式和理论,变成了今日中医的源头。


现在我们所称呼的中医,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性的语词,内涵也是笼统、含糊而且分歧。中医一词,其实是为了相对于西方医学所发明,也就是说,和西医不同的传统治疗方式和理论,往往就被归成广义上的中医,长久以来,广义上的中医并没有硬性的标准和规范,跟现代西医相比,就显得相对的落伍和不科学。所以现代中医一词,在不同想法的人眼裡,就会有不同的评价,褒贬不一。


在西医普及之前,以往并无中医此一称呼,中医一词,其实隐含当时命名者的政治意涵,中者,世界的中心是也,遗憾的是,当时以中为尊,而现在中医处境堪忧。台湾老一辈的耆老,皆称之为汉医,服用的药方,称为汉方或是汉药方,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也都有汉医一词的使用和发展。


为什麽提到汉医呢?在汉朝的时候,医圣张仲景将汉朝以前的医学文献和治疗方式统整,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将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合而为一,历经千年人体实验而不衰,被后代医家尊为医圣,医学的发展在汉朝可说是达到一个巅峰,对人体有完整的理解;疾病有整体的认知;治疗直接而有速效。而所谓的经方,就是以伤寒杂病论及其思想根源为主的医疗思维体系。


当我们在讨论一个词彙时,务必要先弄清楚这个词彙的定义和指涉的范围,否则很容易在探讨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如同中医一词,「经方」两字在不同的时空和范畴裡,会有不同的意义。



「经方」一词最早可以在《汉书艺文志》裡见到,书中记载了当时的四个医学流派,经方为其中之一,那时候的经方,指的是汉以前的临床医学著作和方剂的总称,随著时代演进,到了宋、元,方剂众多,统称为时方,而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则称作经方。



这两种说法,前者可称为广义的经方,后者为狭义的经方。广义的经方从经典出发,狭义的经方专论方剂,所以当讨论的内容牵涉到对人体生理的了解;对病人的诊断、用药,那我们谈论的是广义的经方,如果探讨药方和症状的对应时,那麽讲的就是狭义的经方。


不管广义的或者是狭义的经方,两者都是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当作讨论的文本,所以伤寒杂病论可说是经方最重要的经典。对后世医家而言,伤寒杂病论可说是必读的经典,到了清初,有一批医家发展了温病的理论和方剂,到了清中叶颇为盛行,一时之间风行草偃,到了清末民初时,俨然成为中医的主流和代名词,而经方也就只剩下少数医家还在使用和研究。


经方的式微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是如此。日本汉医的发展到了明治维新后开始衰退,时至今日,日本废医存药,熟悉汉医的耆老也日渐凋零,而韩国有著民族独立发展的特性,在东医宝鑑中,就把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删改大半,辨证的思维和内容过度简化,早早就失去经方的精神了。


若是只看历史的结果来论断医术的有用与否,那麽不管从何时何地来看,经方都不会是个好的医学体系,那为什麽我们还要提倡经方呢?原因就是对经方的传承有断代,导致后世只知狭义的经方,把伤寒杂病论中的内容,检选药方出来使用,失去了对经方真正的理解,只把经方中的方剂拿来对应病症使用,这跟西医用药的思维根本没有两样,治病也就失去了效果。



经方的传承,从倪海厦医师手上有了巨大的转变,从他的教材和治病验案中,我们终于看到了完整的经方模样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也见识到了经方治疗的成果,这几乎就是医学所能企及的最终高度了。也因为如此,作为授业的我们,将倪老师的医学思想命名为倪氏经方,那麽倪氏经方就竟是怎麽一回事呢?请见下回分解。


上次提到经方的没落和温病时方的兴起,有其历史演进的渊源,过去的历史纠葛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重点是到底中医或者我们说汉医有没有疗效?对疾病苦痛是否有帮助?如果是有效的,我们就要保留、研究和加以讨论。


倪老师留下的医案,让我们了解到,天下没有不可治的疾病,只有因病体虚衰承受不了而失治的病人,白话一点的说,比如有病人肝癌末期西医宣布不治,但在倪老师手中救回一条命,回西医检查一点问题也没有,这代表对西医而言,完全束手无策的恶疾,经方是有能力救逆回天。相对的,也有肝癌病人治疗期间,受了一场风寒或是吃了生冷污染的食物,病情急转直下,很快的就撒手人寰。


对学医的人来说,倪老师演示了经方治疗的种种效果,他所架构出的体系和学习模式,让后学可以沿著同样的道路前进,更快进入经方的世界,而对病人来说,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可以被治癒的人,就有机会在身染恶疾时,更有机会被治疗成功。


那麽倪氏经方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首先它当然是广义的经方,从汉及先秦的经典出发,不仅如此,在治疗上,所有对病人有帮助的治疗方式或用药,都按照经方的思维模式,纳入对病人的治疗中。


倪氏经方的基础是人体生理的结构和运行的规律,人类千万年以来都是如此,毫无例外,就像有纪律般的遵守种种规律一样,也因此倪老师开设的课程和教材才以《人纪》为名,人纪两字就是指人在人世间有著不变的规律。理解了人体运行的奥秘后,才开始进入学习人体受病的过程。要理解人的纪律,就要从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这两本经典开始学习。


人体受病后的症状、过程、演进、治疗及治疗后的结果,都完完整整写在伤寒杂病论中,所以对此本经典的研读、临床和再解释,就成了治疗疾病的基本,历代医家对伤寒的注解多不胜数,但倪老师将条文结合人体运行规律图示化,让我们得以理解经方的真正模样,经方再也不是疾病症状和药方的对应。


在用药上,倪师以「象」和「物性」来解释神农本草经用药,也把历代各种有验效的药物加入,临症用方加减,剂量调整都有自有法度,绝非随心所欲或漫无标准,早以脱离药证对应的阶段,是为用神不用形。



倪老师的经方已经远远超越一般医家对经方的理解甚至是想像,从倪老师文章中的隻字片语去理解或描述倪氏经方,往往是瞎子摸象或以管窥天,难以窥见全貌,肯花时间心力一门深入,自然能贴近真正的倪氏经方思想。


倪师尝言,要做一个大医,一定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及中知人事,这可以说是他思想体系的概略,不仅仅在医学上鑽研,还把治疗的体系,扩大到对应到人世间的命运发展。


怎麽解释呢?倪师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境域,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来讨论,一个是命,一个是运,最后一个是人事上的努力。命是出生就决定好了,无从更改,就像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出身背景,然而命虽然影响人的一生非常深远,但不是一切,我们姑且说佔三分之一。


运呢?也是佔三分之一,一般人如果不理会运势的发展,那麽人的一生就很轻易的随著命走,这部分是可以更改和变动,那我们如何改变运势呢?坊间的方式非常多,倪师独创易宗象术派阳宅风水,用来辅助改变人生和辅助治疗。


人事上的部分是操控在自己手上,所谓事在人为谓之。对医生来说,努力鑽研医术,对病人来说,努力保养身体,那麽疾病发生时,病人找到对的医生,疾病就更容易治疗。


刚接触经方的人,或是对中医保持一定的距离的人,在听到医学可以放大到命运的层次时,往往心生怀疑,甚至敬而远之。然而对事实的检验,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从倪师的医案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到如此的惊人的验案,也向我们表明了真正大医所做到的程度。


行文至此,应该会有很多读者抨击本文怪力乱神,但是回归初衷,如果真的对病人好的事,为什麽不做呢?曾经有患者三十年前找倪师算命,倪师说三十年后将会头痛失眠,只要将床的方向,移向某个特定方向,就会不药而癒了。三十年后,病人头痛失眠,来到了诊所求诊,用药一周而无寸效,病人忽然回忆起当年倪师所言,带著批好的命盘跟诊所医师陈述,当晚床位换方向,头痛不药而癒,睡眠好一觉到天亮。


倪师在治疗重症病人遇到瓶颈时,在天文地理上做些加减,常有更进一步的疗效,也在初次面对病人时,就能看到问题的症结,帮病人避开不必要的劫难,所谓的倪氏经方,就是包含了天文地理的经方医学,这是经方发展至今,最为宏大且有疗效的治疗学说和体系。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倪师奠定倪氏经方的基础,将经方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只可惜传承有落差,至今无人迄及倪师高度,至为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