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堰是洪泽湖东线大堤,因此人们也将高家堰称为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县蒋坝镇,全长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它始建于东汉,完建于明清。1800余年来,巍然屹立,固若金汤,如今还守护着淮扬地区2000多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担负着抗洪排涝的历史重任,被誉为“水上长城”。由于洪泽湖大堤在历史上发挥了“治黄保运”的重要作用,所以被列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
此行淮海我们前往洪泽湖目睹了这一伟大工程,先从蒋坝镇开始,终于码头镇洪泽湖大堤0公里处。其中一段被圈入大堤管理处,未能进入。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由广陵太守陈登主持建筑,目的是以防淮水东侵。初为土堤,长30里,始称“高家堰”。唐时增筑唐堰。汉魏隋唐时期的洪泽湖大堤的主要功能是捍淮、屯田。宋、元时,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与安全,在现洪泽湖区的淮河东岸先后开凿了洪泽河和龟山运河。
明清时期,洪泽湖区域及淮安清口是治河的关键地段。这时的洪泽湖大堤的重要作用是治河与漕运的重要保障工程,因而成为洪泽湖大堤大扩建时期。扩建的原因是黄河全流入淮,致使清口泥沙增加,淤塞逐渐加重,致使运河航道阻塞。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万历六年(1578)总理河道的潘季驯提出了“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水方略。要实现“蓄清、刷黄”的目的,就需“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也就是将淮河管束起来,提高其水位,以高水位的势能,冲刷黄河的泥沙。为了实施这一方略,需
“大筑高家堰”以提高淮河水位。大筑的内容为将高家堰加高并向南延伸六十里。从1580年(明万历八年)起,洪泽湖大堤就开始增筑直立条石墙护面,历经明清两代171年,使用千斤条石6万多块,达60万立方米以上,且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洪泽湖大堤的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我们近距离观察了一下这完成于距今260多年前的伟大工程,条石工整一丝不苟实在让我们叹服。很难想象在那时的生产力水平之下,并历时前后两个朝代,居然能建造出如此整齐划一的工程,不由得不让我们对先人肃然起敬。从中我们也感受到先人们强烈的责任感与那颗沉静的心,这不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需要的吗?

蒋坝镇·实为高家堰堰尾

洪泽湖大堤


蒋坝镇镇口正在吊装石牌坊



洪泽湖大堤管理处所在地,里面没有开放


乾隆御笔“示河臣”碑,为复制品,原碑断为两节,现藏于三河闸工程管理处园内。其中还有曲折的故事。




在此我们品尝了洪泽湖的鱼

码头镇·洪泽湖大堤0公里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