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先练圣教序

 xianfengdui111 2019-03-01

最近有人咨询,练习书法,先练兰亭序好还是圣教序好?

我认为学习书法必须要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慢慢的去适应去学习,这样才能够把书法学好。

因此,我的关键是练习书法还是先练圣教序比较好,你把圣教序写好了,然后再去练习兰亭序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从本质上来说,圣教序和兰亭序,这两本行书字帖都是王羲之所写的,虽然圣教序其实是集字而成的,但是他的艺术水平也不亚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一般来说圣教序比较适合那些初学书法的人,或者说初次接触王羲之书法的人去学习。圣教序是王羲之行书的入门级字帖。

先把圣教序写好了,那么,其他的书体,再去写的话就相对来说有一个基础在,学习的时候也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尤其是对于王羲之兰亭序这样的书法经典来说,没有任何的一点基础,或者说,王羲之行书的学习经验就开始写,很难体会到王羲之的书法的真谛,体会到王羲之书法的美妙。

所以,最好先练圣教序。

有人问我,练书法,是先练笔画还是先练间架结构?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我偏向于给的意见是把一个字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既可以练到笔画,也可以练到结构。

说到这里,就存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般来说,面临是先练习笔画好,还是先练习结构好这个问题的人,一般都是初学者,而初学者的书法基础比较薄弱,让他们一开始就着手练习一些字肯定是有困难的,所以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技巧和方法,要学会选择。

这个选择,就是我们怎样去选择你练习的字。

一般来说,初学者一定要选择那些比较简单的字,常用的字,笔画比较少的字,比方说一、天、大、小、之乎者也、月、日、土等等这些字。

因为这些基本上就是独体字,而且这些字经常在一些复杂的字中当偏旁部首,把这字先掌握好了,其他字的学习就比较容易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它们的笔画比较简单,然后他们的结构掌握起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虽然有一些字,笔画比较少,但是结构比较复杂,但是基本上这些字的结构还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把这些掌握好,笔画也就能写好了,也有助于你以后的学习。

因为我之所以建议你不单独练习笔画,也不单独练习结构的原因就在于,如果你单独练习笔画了画,那么单独的一个横,一个竖,一个勾练好了,并不能解决你在实际书写中遇到的问题。

一旦还原到具体的字中,还是不会用,还是不会写,还是写的不好,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

而当你把这些笔画代入到具体的字写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也就能用了。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捎带着解决你结构的问题,有助于你效率的提高。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叫“结硬寨,打呆仗“。这句话我起先是没怎么注意的,感觉这好像就是他说的一句普普通通的话罢了。

但是最近加了不少好友之后,我就看到,好多人的个性签名都是这个,我就很纳闷了,这句话是有多好,能让这么多人信服,引以为傲,甚至到了把它当作人生的至理名言这个地步来看待呢?

这句话,是曾国藩事后总结自己打败太平天国主要成功战略的一句话。这句话有意思,他说,我其实打太平天国没用多少技巧,也不懂什么兵法布阵的奥妙,我就知道一个关键——稳。

我(曾国藩)打仗,就是把军寨建设的牢牢的,打仗的时候,从来不耍小聪明,能进去一点算一点,前进一寸就胜利一寸。

所以他说自己打仗是——结硬寨,打呆仗。

可以说,曾国藩就是靠这套思想,把当时已经岌岌可危的清政府,从近乎灭亡的命运上给硬生生拽了回来,清朝也得以苟延残喘几十年。而当时太平天国大有成功之迹象,马上就要攻占一半江山了。

面对这么强大的敌人,曾国藩的策略就是一个字——稳。

这样稳的心态,让他成为清朝的大功臣,也注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成就大事业的人,也往往需要这样的品质和心态,才能在一件事物上、事业上取得相对的成功。

对于我们书法学习者来说,不也是如此吗?

曾国藩胜利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他的策略上,是那六个字,所谓——结硬寨,打呆仗。但是当我们透过表像去探求其中策略最深层次的本质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心态——稳。

这个心态上的稳,不仅仅表现在不浮躁、不激进,一点点扎扎实实的打“呆”仗,而且,从时间利用上来说,这种策略所追求的,不是我快速解决的闪电战,也不是我一口吃成大胖子那样的突飞猛进,而是力求每一点时间我都不浪费,尽量让这一刻、这一分钟,甚至这一秒都有收获。

可能这样的收获相对于讲求技巧和讲求聪明才智的策略而言,是如此的缓慢,低效率,但是我们实际上想一想,任何激进甚至是极端的策略,其实都是有风险的,所有讲究聪明才智的人,在本质上都是赌徒。

他们赌的,不是金钱,而是每一个时间段内所获取的成果。对他们而言,事情的变化和走向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个时间段内,我赌成功了,那么这个收获我是大大的,但是,另外还有很大几率是我会输掉啊,这一输掉,不仅仅是没有收获的问题,而是可能会将本钱一起赔掉的。

而曾国藩,恰恰就是个不聪明的人。有一个故事,是说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他家进了一个贼,恰巧他在背书,贼不便出来,便躲在床底下听,但是曾国藩很笨,怎么背都背不下来,结果贼气的跳出来从头到尾倒背如流,扬长而去。

可见,曾国藩的确不聪明,可是他有大智慧。

对于他而言,打败太平天国,不仅仅是打败军队这么简单了,而是清政府上上下下所有的山河、土地都在他一个人身上担负着了。他种责任和这么沉重的负担,曾国藩当然很清楚。他当然不能赌,因为他输不起。

所以,如此重负,他不敢,也不会耍小聪明,因为这样的小聪明,基本上就是在给自己挖坑、让自己送死,甚至断送清朝的未来。

它的智慧就是他不做赌徒,而是做一个笨笨的人,求稳、求进,一步步来,追求一点点收获。

这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成功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何其相似!

我们总以为,书法,不就是一些技巧、一些笔画组合吗?只要我理解了、吃透了,研究到位,靠我的小聪明、小才智,这点东西,肯定不在话下嘛!

这样的人,他们总喜欢强调一些虚无的概念、一些饶人的法则、术语,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而从来不会想到实践一把,他们总是想着,我这么聪明,应该不用写就可以,看明白就好了。

哪有这么回事呢?

这样的人,他们抗拒基本功,讨厌基本功,甚至不愿意承认书法基本功的存在,只要别人一提到楷书、就开始骂他们是书奴,写印刷体、没有美感,没有变化,死气沉沉,是书匠和书奴!

他们认为,书法没有基本功,就是靠人们情感上的抒发和思想上的认识,在加上一点点小聪明,就完全可以了。

而这些人,与其说他们是聪明人,不如说他们是一个赌徒,一个只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的人。

他们习惯了去赌,他们习惯于迷信自己,以为这种相信自己聪明才智的心态,会带给他们很好的结果。但是从大概率上来说,他们终将一无所有。

试想,一个能把中国上下五千年书法理论都能烂熟于心的人,必定是一个聪明人,至少记忆力是够的,但是他从来就没练过一天毛笔,拿过一天字帖进行临摹,你能说他就一定能写好字吗?

肯定不会!

他胸中有千百种感情,有无数伟大的哲思,但是有一点,他不会写毛笔字,甚至不会那毛笔,那你还奢望他能写出像兰亭序那样惊世骇俗的千古名作吗?

当然不能!

在书法学习中有大智慧的人,就是想曾国藩那样的人,他们稳扎稳打,一点点攻克书法技巧,磨练基本功,然后日积月累,构建了属于他们的书法世界。这样的方式,看起来很“呆”,甚至很死板,但是这就是学习书法最有效、最有捷径的路子,他不会浪费你一丝一毫的时间,因为每一个点滴的时光,你都有收获。

而在书法学习中耍小聪明的人,不愿意花一分一毫的时间,生怕浪费,而是把时间用在钻研小技巧上,怎么样拼接、怎么样使劲造名词、哗众取宠,名号越惊世骇俗越好,什么太极书法、什么功夫书法 都是这样诞生的。但是到头来,收效甚微,在他们眼中,看起来效率极高、时间利用率很好的方式,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浪费时间。

学习书法,希望你不要有小聪明,要有大智慧,“结硬寨,打呆仗”,这个道理,永不过时!

关于练习书法应该用什么样的纸张,我觉得应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初学书法

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学书法最好是使用毛边纸和元书纸这样的练习纸。刚开始学书法不需要使用特别好的纸张来进行练习,这样比较贵,而且比较浪费纸张。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初学者如果一上手就使用宣纸进行书写,其实是不太容易掌握的书法技巧。

而写宣纸需要你的技巧比较熟练,而且书写比较迅速,也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技术熟练度以后才能够使用的得心应手。

使用毛边纸的时候最好是选用手工制作的毛边纸。但是手工制作的毛边纸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造价比较贵。

鉴别这种毛边纸主要可以通过观察,如果这个纸两边两面都是比较粗糙的,这就说明是手工制作的。

如果是一面光滑,一面粗糙,那么这个就是机器制的。

这两种毛边纸的造价是天差地别。一般来说有财力的话可以使用手工编制的。如果没有的话可以选用机器的。

机器毛边纸最好建议使用比较粗糙的那一进行书写,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锻炼你的笔力,增加摩擦力,培养你对纸的感觉能力和书写能力。

但是,一个不好的地方就在于这会对毛笔产生磨损。

第二,书写作品

能够写成一定的书法作品,这就说明,你的书法其实是练到一定的水平了。

那么对于宣纸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了解和使用了。

我们写书法的一般都是用宣纸来进行书写。

需要注意的是,宣纸在使用的时候,应当注意宣纸的特性以及宣纸本身的好坏程度。

也有一些练习宣纸,这些选择也可以使用造价比普通的可以为我们以后写作品打,打好基础。

出身农民,曾用伙房废报纸学画,如今成为美协名誉主席! 

2018-04-01 20:21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出身农民,却在书画上倾注心血。艰难岁月,他用废报纸在伙房餐桌上学画,后来才终于功成名就,成为美协名誉主席,他就是宋式云先生。

宋式云先生是山东人。被称为莒州六老之一。他生来就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探求。

从师于王韶洛和杨敬石先生。在两位书画名家的悉心教导下,宋式云很快就展露了他非凡的书画天分,从此在书画艺术上大为长进。

因此,宋先生后来也一直在任教,教授书画,一直到1974年离休,都在从事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离休之后的日子,宋式云先生并没有从此放弃自己的书画梦想,他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他的家庭条件不好,生活很是艰辛,但是即便如此,宋先生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书画梦想。没有书画练习纸,他就拿废弃的报纸练习。没有书桌,他就用伙房里的饭桌当书桌。每天穿梭于卧室、伙房之间,终日与丹青为伴。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摸索,宋先生终于在书画艺术上有了新突破。宋先生绘画中的意象选取颇为复杂,包罗万象。但是每一种他都能画出自己的见解来。

在平常的、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表现事物不寻常的一面。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宋先生都能轻松驾驭,这自然与他绘画技法的高妙有关。

后来,宋式云先生在书画上的巨大成就终于为外界所见,宋先生被授予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日照市及莒县文联、美协名誉主席等职务。也算是对宋先生成就的一种鼓励和肯定。

50年的物理老教师业余学画猫,笔下猫儿萌态尽显,人称画猫之王! 

2018-04-02 14:49绘画

国内国画界,以猫为这一对象的绘画,总共分为三个流派,在这其中,孙菊生先生的画法无疑是最为特殊的。

不同于曹氏兄弟的工笔画、刘氏父子的写意画,孙菊生笔下的猫自成一派,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写意与工笔之间,活泼生动,平添妙趣。

宋代大书画家、文学家苏轼就曾经说过,绘画就是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孙菊生笔下的猫正是这个特点。孙先生绘画题材涉猎颇为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镜像都有涉及。但是每一幅画如果没有猫,就会显得这幅画单调。缺乏生机。

作为喜爱猫的画家,孙先生的画,不仅仅是在画猫,而是在猫的世界里徜徉,用自己的笔触,以猫的视角来展现这个世界的样子。

它既是可爱的,也是百无聊赖的,它既是又愚蠢的,又是无比机灵的。他笔下的猫,有欢乐,有哀伤,有喜悦,有忧愁。

但是唯一不变的,是猫身上对于生活的喜欢,是对这个大千世界无论怎么变化,都不会放弃对于明天的美好幻想的憧憬。

这个希冀,表现在猫身上,更凸显在猫那双洞察世界,又无比冷峻犀利的眼睛上。

但是孙菊生却让这双眼睛少了几分冷酷,多了很多温情。

孙先生平时的职业很特殊,是一位物理教授、物理老师。一个理工科的老师,能够对于艺术有这么多见解和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也与他对于艺术孜孜不倦的喜欢有关。

后来,在绘画界,人们称这位教授物理的老教师为“猫王”,可见他对画画和猫的喜欢。

怎样写一手漂亮的好字? 

2018-04-03 20:47书法

有人问我,怎样写一手漂亮的好字?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能写好一手字,并不能代表你真的懂得书法。

而懂书法的人并不见得你写的字,每个人都会说是好看的,所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确定性的关系。

所以结论来了,我认为,如果你想要写得一手比较漂亮的字的话,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由于你的天赋以及你的先天能力决定的,并不是强求就可以获得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有这样天赋、这样能力的人,肯定是少数的。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能力和天赋的,那么这样的应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书法,多写多练。

可能有人会质疑我说,你之前不是说,书法写得好不好和一个人字漂亮不漂亮没关系吗?

我只是说他们俩没有决定性的关系,而一般情况下,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相关关系的。

也就是说,能够把书法学好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写的字是好的,字也是漂亮的,除非你去学习那些比较怪异的字体。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简化为,怎么样学好书法,写好字。

一般练书法无非就是两种目的,一种以社会的实用性为目的,一种是为了修养身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但是无论这两种目的是怎么样的,他们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他们最终都会让你的字有很大的飞跃,让你的书法有很大的改观。

而学习书法无非就是分为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这两种。

这两种书法,如果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建议只学习硬笔书法,然后不学习软笔书法,如果是为了自己修养身心,那么建议学习软笔书法最好。

但是我认为,如果你对硬笔书法的实用性有更高的要求,或者说你想要把它写得更好的话,那么我建议你还是先学一年的软笔书法,打打基础。

然后有了这个基础,再去学硬笔书法,就会顺手的很多,而且也会进步的很快。

相反的,如果你只有硬笔书法的基础,没有软笔书法的学习经验,那么到时候你对书法的认识就会很浅薄,学习也不会很深入,这样的话也就不可能写好字了。

另外一点关于字帖的选择上,还是那样,字帖的选择无非就是选择古人的字帖还是选择今人的字帖。

如果是出于实用性角度的考虑,建议还是选择今人学习,打好基础就够了,如果是出于修养身心和更高层次的追求,还是建议有一些临习古人字帖的基础会比较好。

学习书法就一定要成为书法家吗? 

2018-04-03 20:49书法

有人问我,学习书法就一定要成为书法家吗?

学书法的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我们想一想,如果人人学书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为书法家,那么是不是现在书法家已经很多很多了?而且任何平庸无常的人,任何一个拿起毛笔字的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书法家了。

这就好像我们学习语文,学习写作一样,并不是一定要成为作家,我们学习英文,也不一定要成为一个英语的语言大师,我们学习电脑技术也并不是为了让我们造电脑或者成为黑客专家。

学习书法,也是如此,学习书法的人,不一定都是要成为书法家的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也不必一定要成为文学大师。

而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对你重要的,真正对有价值的,是你在经历这些事物或者说是你在体验这些事物的时候,你的感觉,你的想法和它对你的影响。

比方说当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我们去练习每一个笔画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到我们浮躁的心稍微沉静了下来。这种安静和岁月静好的满足、知足,就是我们学习书法的追求和方向,也是我们的目标。

当我们学习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有进步的时候,我们每一个笔画都写的很成功,会给我们很多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满足感、幸福感,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成就和价值。

我们当然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而去学习书法,没必要,也不需要。如果你有那个天赋,就一定能成为书法家,如果你没有那个天赋,没有那个能力,你再怎么强求也不会让你成为书法家的。

所以,我们学习书法,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成为书法家,或者说成为书法家也不是我们学习书法最终所要达到的结果,而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欢乐,我们感受到的幸福。

即便是有些人能够成为书法家,如果他在写的过程中,写得很痛苦,他的学习过程中,觉得很挣扎,或者说他对书法完全没有兴趣,即便是他能成为一个职业的书法家,那么他也不会快乐,他是一个可悲的人,可怜的人。也永远在书法上是一个失败者。

所以好好感受,在学习书法中,感受到的快乐和一切好的感觉,这才是真的最终的目的和意义。

这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样的。

掌握书法的基本功,不一定要死学楷书,写写这些或许更有用 

2018-04-12 11:25楷书/书法/草书

书法的基本功很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艺术门类和学科都有基本功。基本功,其实重在基本,把基本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说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只有把这个层次提升上去了,书法才能向着更高的层次推进。

但是现在我们学习书法的很多人,所面临的一个心态就是,没有基本功,不想学基本功,甚至忽视基本功,这是不对的。

也有些人,他们对基本功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学好了某某书体,其实就是掌握基本功,这当然也是不对的。

基本功的功,这个字可以理解为技巧的意思。也就是说,基本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很多人说书法的基本功就是楷书。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句话是错误的。假设基本功是基本技巧的话,那么“书法的基本功就是楷书”其实就相当于从逻辑上认为楷书其实就是一整套技术动作。

这样理解当然也不完全错误。但是这就脱离了书法的艺术本质和文化概念。

假设楷书就只是技术方面的一整套集合动作,那么这些集合动作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楷书流派呢?

比如颜真卿的楷书、柳公权的楷书、赵孟頫的楷书、欧阳询的楷书,他们都是不同风格的流派,很明显。

有人说,这还不简单吗,他们之所以风格不同,就是因为他们特定的技术动作不同啊。比如欧体的竖钩和颜体的竖钩不一样,形态完全不同,就是因为技术动作不同啊。

的确如此,但是我们深究起来,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不同?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别的地方再去寻求答案呢?

我认为这个不同就是书法家之间的秉性、涵养、气质方面的差异,这些文化上、情感的差异,构成了书法上书体风格的显著不同。

所以,从上面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书法的基本功,绝对不是某一个书体,而是在这些书体背后隐含的东西。

这个东西,我们也说了,就是技巧。所以,天下人学习书法,应该都是这样,先掌握好技巧,然后将意识层面的技巧逐渐内化为我们潜意识的存在,也就是写字,要达到像我们吃饭、喝水和呼吸一样,自然流畅。

有了这个层次,我们才能说如何去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乃至于文化层面的东西。否则,没有基本功的书法,都是在故弄玄虚。

因此,我们上面啰嗦的一大推,无疑就是想说明一点:基本功不是某一书体,而是技巧,掌握了这个技巧,我们才能去谈更高层次的境界。

所以,我们要想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掌握书法的基本功,完全可以不写楷书。因为其他书体也是可以练习基本功的。

比如篆书和隶书。在某些情况下,学习篆书和隶书,甚至比楷书用来入门学习书法还要有优势。篆隶首先笔画比较固定,书写比较考究技巧,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锤炼初学者的技巧掌握。

因此,现在大部分培训班和初学书法者,以篆书、隶书作为入门书体练习基本功的不在少数,事实证明这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另外不推荐行草书入门。当然行草书入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过早接触行草书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未必是好事。就好像小孩子过早接受成年人的某些东西一样,会产生不适应的,还是要循序渐进的好。

有些人反驳说草书早就产生在楷书之前,为什么要先学楷书?草书确实产生的时间较晚,但是草书艺术的高峰期是在楷书诞生之后的事了。我们可以看到,要想真正学好草书艺术,没有一点楷书或者篆隶的基本功绝对不行。

但是总体上,楷书还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书体,用来入门也是可以的,但是难度上稍大。初学者学不好,很有可能打击信心。所以,篆隶入门也是不错的。写好了一样可以成名成家。

不想写楷书,又想练书法基本功的朋友,可以去试试!

为什么说楷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庄重? 

2018-04-13 08:04苏轼/楷书/草书

这几天,正是农历二月末三月初的时节,北方不少地方早已经是杨絮、柳絮漫天飞舞了。纷纷扬扬飘舞在空中的杨絮在古代文学大家的眼中别有一番风味。

比如,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词里就说到: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本来是正常的时令现象,在苏轼眼中,就别具一番情思了。

另外请允许我再啰嗦两句,苏东坡苏大大在这首词里,也着实是秀了一把,本来你东坡就是“和”人家章楶章志夫《杨花词》的,没有想到这一“和”,竟然比原作还要精彩动人,所以后人把原作都已经忘了,只记得苏轼这个“和”的附属版本。

假如章志夫九泉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谁让人家苏轼是大文豪呢。有才华的人真是惹不起。

好啦,既然谈到苏轼,就不得不说他留下的一本书法理论思考的著作——《论书》这本书最早摘自《东坡集》,里面又不少对于书法的真知灼见,仲春三月,手捧苏轼《论书》、面对漫天杨絮,也是别有一番趣味的。

在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原文如下: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这句话很值得玩味,基本上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就是说,我们如何才能从众多书法爱好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书法书写者。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大意:

第一句就很有哲理性。苏轼说,这世界上人们所看重的,一定是那些普通平常人办不到或者说难以达到的境界。

我们不用看下面内容,自己联系一下生活实际就好了。比如,同样是走过五百米,我们平常人两条路在地上走过,和杂技演员,在高达数十米的高空走过,即便是距离都一样,但是所付出的艰辛和最后取得的效果完全不同。

在地上走路人人都可以做到,走多远都没问题,也不会有人再旁边围观甚至为你叫好。但是专业的杂技演员,踩钢丝绳,这就是普通人办不到的事情,自然人们更看重,也更容易为杂技演员捏把汗,甚至叫声好。

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接着,苏轼第二句话就把话题引到书法上来了,他说,我们写书法,也是一样的,写楷书最难得的,是能写的飘逸高扬,富有生机和灵动性,写草书最难得的,是写的端庄凝重。

注意,原句中的“真书”,其实就是指的楷书,古人称谓和我们今天稍有不同。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首先是顺承前面“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这句话中“难”这个字的立意。楷书难以写出“飘扬”之气,因为楷书一般人都会写的死板、呆滞、凝重,缺乏生机活力,而能把楷书写的不死板、不呆滞的,也是书法家应该的素养,甚至是一个好的书法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而草书一般他人都写得轻浮,草书难得的是写出端庄凝重的风格来。注意,原句中,“严重”并非我们今天语义上的那个意思,不是说要写的很严重,而是严肃、凝重的感觉。

这样说来,似乎已经解释的很详尽了,苏轼还意犹未尽,接着又举出两个例子,说明写书法大字和写书法小字的难得之出。

他认为,写大字难的是结构严密而没有大的空白,而写小字能够结构舒朗大方,宽绰有余地。

一般来说,我们写大字,写的结构太疏,会显得太弱小,力量不足,而小字如果写的太紧凑,就会显得笨重不灵活。

因此,这句话,苏轼想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他认为,写书法,要想写的好,就要有超越世俗的眼光和勇气。

平时我们常常说写字要端正,要横平竖直。其实都是不对的,或者说真正横平竖直的书法,只能是印刷字、美术字,它不美,也缺乏生机。而我们认为最应该豪放飘逸的草书,其实写的端庄凝重更能被人所欣赏。

所以,苏轼才会说,“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了解这种情况的,应该说和苏轼一样,有一个大艺术家的眼光了。

可别小瞧这种眼界和胸怀。可能你和其他另外一个人,在书法上用的功夫差不多,而之所以他写的好,你写的差,原因就是这种眼界和认识上的高度。否则,苏轼的书法,也不会流传千古了。

写书法,最高层次的追求,是这两点! 

2018-04-18 10:30诗歌/王羲之/书法

有人问我,书法最终极的目标是啥?

我认为书法,或者说更大一点,就是所有的艺术,其终极目标,无非有两个:

第一、抒发感情;

第二、不断提高为了表现感情的技巧和手段,包括必要的形式。

比如,我们说诗歌。最原始的诗歌是可以配乐演唱的,比如诗经、楚辞等,都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所以,诗歌不仅在文字上给人以情感上的熏陶,而且配合音乐和舞蹈,更给人画面感和整体上的情绪渲染。

但是,后来诗歌渐渐地与音乐脱离了,也就是说,诗歌不能再唱起来了,于是为了追求声音上的情感宣泄和渲染,诗歌有了音律,有了平仄,甚至有押韵。当然这些以前的文学形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比如诗经很多句子经过考证,都是押韵的。

但是他们并没有像后来近体诗,尤其是绝句、律诗和词对于平仄格律要求的那样严格。近体诗和词已经是用格律写作的顶峰了。

但是我们看,这样的形式,甚至是规定,限制了唐诗宋词的发展吗?没有。相反,无数文人才子在诗词歌赋上倾注心血,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美好的感情凝聚在短短的几十字之内,读者吟诵之,见其所写,思其心情。

因此,我们看到诗歌是这样发展的,就可以想见,所谓艺术,无非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而已。

而真正可以看出艺术家水平和高度的,就看他表达的感情是否复杂、独特,甚至特殊,思想是否深邃、具有洞察力,而其运用的艺术形式、技巧,能否更好的帮助艺术家,更顺畅、更没有障碍的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

因此,内容和技巧的比拼和融合是两个重要方向。

而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这两个方面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和统一,既有技巧上的高妙,也有情感上的复杂、真挚,思想上的深邃。

所以,扯了这么多,我们回头过来说说书法,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这两个方面都做到极致,做到非常好。

而这些,不正是书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如果我们拿着这这两条标准去审视任何一个在书法史上留名的经典书法作品,都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这样。

比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

很多人都能看到兰亭序和祭侄稿作者所体现的感情,但是这其中,艺术家在技巧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的探求被忽略掉了。

比如我们说,王羲之兰亭序表现的感情很欢乐,但是又很克制,表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就是兰亭序很多笔画尖锋入纸,露锋入纸,体现了兰亭序感情基调的不压抑,欢乐,但结构上比较紧凑,而且不松散,中宫紧收,就有克制的意味在,因为王羲之在后面,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悲悯情绪产生。

在笔法和结构上的安排处理,再加之以文字上的表述,更体现了王羲之复杂、深邃的感情,他沉浸于现在宴会的欢乐之中,是快乐的,是舒畅的,但是这样的欢乐,不过一时之快,过眼云烟。所以感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这样在技巧上和文字表述上,都为其情感的复杂真挚做了铺垫和表现,所以你说,这天下第一行书能不是实至名归的吗?

这难道不就是书法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