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老师以统编三年级上册,小孩在学习中第一次遇到的古文——《司马光》为例,分享下孩子学小古文的秘诀。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第一步:读 初次接触古文学习,读什么?答案很简单,读课文。课文《司马光》,真的很好读。 为什么? 其一,有注音,难读的字跟着注音读,不难; 其二,有注释,不理解的地方,跟着注释读,不难; 其三,印在课文上,很容易引起注意,小孩读课本很用心,用心了,就不难。 并非让小孩自己折腾,而是让小孩跟着大人读。 我们要解决诸如“足跌没水中”“ 光持石击瓮破之”等难读处的正确停顿; 要指导读准“瓮”等不容易读准的字音。 一切读妥当后,才让小孩自己试着读熟,通读。 就这样,初次接触古文,小孩读了好几遍,读熟了。之后呢? 第二步:讲 既然是古文,来自古代,必定和今天的我们有距离。 讲些什么呢? 其一,讲古文字组合时特有的节奏。一边读一边讲,让小孩感受古文独特的,隐藏在文字中的韵律; 其二,讲句读。韩愈《师说》中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读懂古文,“句读”是关键。所幸课文中借助标点符号,对于“句读”这一曾经的难点,如今讲起来,已经成了一个趣味的教学点,讲句读,更多讲的是古文写作中的文化; 其三,讲故事。课文《司马光》活脱脱的是一个“砸缸救人”的故事。在其发生时,是用文言表达,到如今,鼓励小孩用白话讲出。讲好故事,再对比古文,感受古今差异的同时,翻译了全文,两全其美。 第三步:复读。 这回的读,具体说是四个“复”。 其一,将文字竖排来读,这是一种读的复古; 其二,去掉标点读,这是对古文朗读的复原; 其三,用繁体字,竖排,去标点读,这是古文朗读自身的复活; 其四,用篆书,竖排,去标点,让孩子直接读出来,其实这是对此文的复习。 因为到此时,小孩已经能够背诵这篇古文了,不管看到的是篆书还是甲骨文,都能读出来,所以此时的读,更准确说是一种复习。 这四“复”读法,读得有趣,读得有序,读得有理,读得有效。读到此,基本学会。 第四步:拓展讲 这个时候,还能讲什么呢?拓展讲。 讲司马光的一生,司马光的为人;讲司马光的代表作《资质通鉴》;讲今人对其评价…… 这些都是不讲不会,讲了就懂的内容,安排在此讲,正合适。之前的学习中,小孩学得兴趣盎然,如今听讲,更是激活了对司马光探索的愿望。听讲,成了学习中的享受。 读了讲,讲了读,读后再讲,如此不断循环。你也可以继续设想,在这四步之后,如果还要继续上下去,还可以如何读?还可以讲什么?书本的延伸,就是文化的延展。 古文,就是读后讲,讲后读。读着读着,孩子的语感就读出来了,孩子的兴趣就读上来了,学习就真正发生了。读着读着,也就有了用古法说话的欲望和本事了。因为语感有了,就给了孩子表达以动力和基本的能力。 |
|
来自: deliahonic >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