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人误解的无为而治

 潇潇雨ekg9m5f4 2019-03-01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老子对孔子讲的几句话,从几个层面劝谏勉励孔子如何修身处世,也是对我们的宝贵启发。姑且不管是不是老子对孔子说的,我们只关注话的道理和意义,只要是有益,我们就汲取,转化成内省和进步的动力。同样一句话,有人会说,哇,太有道理了,受益匪浅。有人会说,什么破玩意,误导欺骗人。这才是真实的,矛盾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有不同才有进步。

老子为什么对孔子讲上善若水等观点,那是因为他发现孔子太激进,担心他受到伤害,用无为而治的观点劝勉孔子正合适。然而后人就机械地把无为而治拿来运用,成为守株待兔的笑话。殊不知,这个无为而治是有前提的,到了一定程度,一定高度,才能讲无为而治,而不是啥都不是,啥都没做,就无为而治,治什么?有的治是前提。

世上没有一个理论是绝对正确的,都是相对的,不同的人适用于不同的方法。对于刚猛的,要修炼其柔性;对于谨慎的,要鼓励其勇气;对于消沉的,要激发其士气;对于激进的,要压制其气焰。左宗棠下棋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老人前后策略不同,在开导左宗棠不要持才傲物,以便走的更远更高。也恰是用在左公身上,此事才成为美谈,若是别人,或许就是无足挂齿的小事。

无为而治,首先要有为,有治,只有经历过有为的过程,有治的资本,遇到瓶颈和困惑,才能以无为之灵丹,化解积郁之困惑。也正是在老子的点拨启发下,孔子的儒学才能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超越别人主导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正统。无为而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为而治是有为后的中正客观,图深远持久。《一代宗师》上说练武有三重境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认知也是如此,需要一步步积累,一层层沉淀,才能见不同层次。

人的一生是从无知到有知,到真知,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生而知之的,都需要经历挫折和成长,一步步积累和沉淀,如同大树一样,一圈圈沉淀年轮。很多人总想寻找捷径,那往往是徒劳的,走的快也是要一步步走,拿来主义的想法要不得。想通过别人点拨几句,读几本书,观几个案例,就想华丽转身,成为行家里手,这是不可能的。记得聊斋中的换头吗?那是故事,美好的幻想,一下子变聪明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让那些真正勤勉耕耘的人,情何以堪?老天是公平的。

起得早,赶的急,有所得,有所失。我们总是内心焦虑,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幼儿园抓起,各种培训班,其实校园知识就那么多,将来用到的少之又少,除了应试没多少用处。真正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是好习惯和学习力,自己能吸纳多少,领悟多少,这个在自己的悟性和实践。路都是走出来的,人都是长起来的,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都要用分秒计量时间,用脚步丈量空间。不要误解了真理,越简单越深奥,只有沉淀到一定程度,才能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有些人一辈子也见不到天地,更不要说见自己了。学无止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