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 由《清客》所想

 风吟楼 2019-03-01

由《清客》所想

作者 | 彭妙艳

我是不读网络小说的。至于为什么不读,似乎就算是人各有所爱所不爱吧。但是最近却一口气读了贼道三痴(郑辉)的《清客》上百回。

据说贼道三痴的著作等身,有网络历史小说开河大神称号,《皇家娱乐指南》《上品寒士》《丹朱》和《雅骚》都是一时名作。而其2013年9月开始在创世中文网连载《清客》至2015年2月发表第214章《谨以此章向书友们告别》,成其绝笔。当年9月21日于广丰老家与世长辞,享年43岁。可谓绝世文章与命违,令人叹惜。

读《清客》是因为在百度上搜索黄国卿的相关资料,而后发现的。因为这部小说虽然以明朝嘉靖后期江西士子曾渔为主角,但是从第10章开始,就不绝如缕地出现黄国卿关爱曾渔的故事情节。曾渔因官场腐败而失去在本府考入县学为诸生的机会,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广信府校士的黄国卿。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黄国卿发现曾渔颇负文武才,从关爱人才出发,建议他往袁州府考试,其间还多次给予曾渔以盘缠的资助。表现了一位具有良知的尊者对于寒士的关照。有着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描写,把这位学官爱惜人才、廉洁持身的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诚然,这是小说里的表现。但历史小说,虽然不能免于虚构,但其虚构,却又不能没有或多或少的史实作为依据、素材。这也就间接地反映了,黄国卿在江西,是有相当的官声的,尤其是在担任提学副使,掌管一省教育时,有着许多为后人传颂的事迹,于是人们才会想到以他的行状来演绎为小说、传奇。其实,明代的笔记文学,就有着关于黄国卿善于鉴文,因之也有发现人才的眼光、胸怀的记载。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相对真实的记载,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但是,地方志上关于黄国卿的事迹,记载十分苟略,充其量也就几十不到百字,聊胜于无罢了。黄国卿的幼子黄钊,任过台州通判,甚至被奉祀于当地的名宦祠,这在明朝后期的揭阳,也可以说是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地方志上,甚至连顺带一提都没有。还有与黄国卿同为嘉靖十年举人,先后登上进士金榜的林松,在担任龙溪知县的时候,也做了许多有益地方的实事,在当地官声颇大,但到了揭阳地方志撰人的笔下,也不受一提。等等。这正是我读《清客》之后有所感概,于是要写这篇短文的原因。

研究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历史人物,为体现客观、真实,占有全面、丰富的资料至关重要。至于这些材料的收集,一方面要从本地区的文献、口碑中,一方面要从历史人物宦游、商游过的地方出取。因为仅仅凭借本地区的来源,就容易因为偏听偏信而导致所体现的只是“一面之词”,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件与人物的本来面貌。尤其是本地历史上杜撰、虚构的事件经过,许多已带着传说的成分,如果没有更多、更丰富的真实材料来把这些来自传说、虚构的“水分”挤掉,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就更容易打折扣。

历史人物在外地的有些事迹,虽然也并非全部真实,但是却是人物性质的形象扩充。如上面有关黄国卿在江西提学副使的事迹,《清客》所表现的,是来自文献的记载,也有部分是当地的传说。因为黄国卿鉴文之精,在明代江西人所写的笔记文学中屡有涉及,这就是它的历史真实的基础,当地民间所传的,就是由着这一“基础”而衍生而来,真实性的份量是相当充足的。对于这些如能广泛、深入的搜集,那么,对于完善本地历史人物的记载与推介,将大有裨益。可惜过去的有关人士,在这方面所做还不是很多很足。这就致使许多历史人物声名在外,而我们本地却远远未予采纳,从而使许多历史人物失于“造型”单薄,甚至“不为人知”。好像成为台州名宦的黄钊,我们本地根本没有任何介绍,使其“混同一般老百姓”都达不到,这不能不说是一遗憾。还好像郑大进的儿子郑维祉,官做至云南某府知府,但其事迹,本地至今也一无所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从《清客》对黄国卿的大量描述,启示我们,要做地方文化研究,把眼光投向本地以外,必不可少,而且大有可为。于是记之与同好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