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陷下则灸之

 chi_ping 2019-03-01

很多人对《黄帝内经》不以为然。认为几千年前古人的认知,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了。实则大错特错。

如果内经这部书,我们纠结于那些文字和案例,那确实不适合当今社会。但内经的精髓,并不是那些文字,也不是那些案例。内经讲的是天地自然和人体的规律与现象,这是内经的价值所在。

几千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例如文字的意思、用词的习惯、表达的方式等等。别说文化历经两千多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仅仅当今社会二、三十年以来,就有很多词语原先所代表的意思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例如“小姐”、“先生”、“我去”、“卧槽”、“潜水”、“沙发”等等。

因此,有人成天去琢磨内经那些晦涩的文字含义,有人苦寻最接近原版的内经典籍,有人提出要以经解经,都是误入歧途。内经并不是天书,是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而领悟道理,继而把这些道理汇集成内经。整部内经讲的就是人体规律和天地自然规律,以及人体内的和合关系,天地人的相互和合关系。

因为古人没有受到太多干扰和污染,心灵通透明白,明白自然规律是天下最权威也最值得信任的道理。

几千年来,天覆地载,斗转星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昼夜往复,生老病死这些规律,一直没有变化或变化极少。而世像万千,变化无穷,物是人非,古今人类的三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单就疾病而言,今古变化太大了,固守千百年前的一些经验与秘方,运用于当今社会人类,一定是或效或不效,医者陷入混沌迷惘中,消耗无穷。

现代有很多病,古代是没有的。即使有,在病因和病情的发展方面、方向也有很多不同;古代有很多病,现代也早已没有了。即使有,在病因和病情的发展方面、方向也有很多不同。因为,人心不古了啊。

所以中医的振兴只有回归到自然社会,借助内经思想的指引,在天地人里去领悟、思考,然后总结、应用、推行。古人通过法天则地写出内经,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法天则地解读内经,这样的医学能真正影响全世界。任何国家与社会,即便不认可这些思想理论,他们生命本身也是无法排斥自然规律的。除此,但凡属于门户之见或经验医学,都不能堪此重任。

毫无疑问,如果您真正看懂《黄帝内经》,就知道内经所讲的正是天地自然以及人体的规律,几千年前的人用脚走路,用嘴吃饭,大脑思考,血液在循环,有七情六欲,今天的人类,依然还在遵循着这些规律。人体的血气规律,再过几千年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在《灵枢·经脉篇》里,讲到十二经脉的时候,每条经脉叙述完结之后都有一句“陷下则灸之”,这就是规律性的认知。 

何为陷下?顾名思义,陷即塌陷,下沉之意,这个陷字的意思千百年未变。再结合自然规律来理解,以平为度,隆起代表盛,陷下则代表不足。什么不足?人体血管皮肤肌肉骨骼都有可能因为风寒湿扭挫劳顿跌损等等原因,形成挛缩枯萎变形,出现各种陷下,这就是不足。表现各异,但所有陷下的真相,都是血气对筋骨皮肉脉的充盈和濡养不利,正如内经所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所以,陷下,其实是指气陷和血陷。陷下则灸之,也就是说,气的不足,血的不足,都可以通过灸的方法来恢复。

但是灸法只能解决其中较少一部分问题,因为影响血气充盈与濡养筋骨皮肉脉的原因较多,如经脉五痹、开阖枢失用、脏腑失和、脏腑痹阻、经脉脏腑节律失调、五运六气不当、天地人离合等等。

所以很多病痛,如果医者不具备一些思想及思维的高度,木讷的依赖于灸法技术,是很难调好疾病的。即便适合灸法解决的那部分问题,也要求灸师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加以思考分析,比如什么时间灸,先灸哪里,后灸哪里,各灸多长时间,热力要渗透到哪个层次…“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明白了这些道理,艾灸的效果才会很好。

而通常的艾灸职业医师,是没有这些讲究的,患者哪儿不舒服就烤那儿,哪里疼就灸那里,或满背灸,或满腹烤,其价值也就是纯用艾火熏热穴位或皮肤局部。这样做,虽然疗效不会太好,但也能起到一些改善血液微循环的作用,可以让一部分患者陷下的血管饱满起来。

这只是调血,血管里面是血液,用艾灸加热了,理论上来讲,血液热了循环自然就会加快。在实际临床上,如果患者有积,有痹阻,是不宜直接灸的,灸则血逆,血逆轻则头昏眼花胸闷气短,重则攻心肺,轻病治成重病,重病治得死亡。必须先消积解痹再灸,才不会血逆。

改善气陷就比改善血陷更难,通常所说的十二经脉,主要是血液的部分,人体血的循行规律与气的循行规律根本不一样,以艾火熏热皮肤对于气陷的改善未必有效。

这些属于专业知识,作为针灸师,最好是将针和灸结合起来用,“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这些认知,非系统学习研究而不可得。对于一般艾灸爱好者来说,虽然没有太多的必要去深究,但有些基本的道理还是有必要弄明白的。 

数月前,我写了《气交灸法》一文,读者留言近五百条,大量的人都在询问,某某病某某症状能不能治,灸多少壮,多长时间。这些问题,根本无法准确回答,因我不知患者血气的虚实盛衰,我也不知你用什么艾绒,操作规范与否。我只能说,气交灸,如果你操作得当,就适合所有人,区别只在疗效快慢、近远。我说适合所有人,是由气交灸的方法与穴位决定的。灸法有很多种,如果是其他的灸法,我肯定不敢说适合所有人,那是极不负责任的言行。

《灵枢·经水篇》里,黄帝曾问岐伯:“灸之壮数,可得闻乎?”这就类似有些读者留言问:我应该灸几壮,灸多长时间。

岐伯说,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患者分男女老幼,高矮胖瘦,血气盛衰,气血多少…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怎么可能有定数呢?如果非要一个定数的话,那就是肚脐处,这里是每个人的中央,五行属土,土生万物,溉四方。无论身体虚实盛衰,治以微火如甘药,五为度数,就适合所有人。

能不能大火猛灸呢?有的人可以,有的人就不可以。所以那些千篇一律点燃粗如胳膊大的艾条来灸穴位的方法,以及抽屉一般灸盒满背满腹艾灸的方法,我认为就如同烧山捕猎,竭泽而渔,是不科学的。治病一定要因人而异,因势制宜。

如果不讲究道和理与法,那艾灸就纯粹跟烤火一样了,正常人一般不会有大碍,遇到患者阴阳皆虚,“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骨髓干枯,血气受阻的严重状况,甚至不可逆转。

即便正常人,长期承受大火猛火的艾灸,也容易导致津液枯竭,再治就很难调复回来,这类案例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曾有一位中风患者,家人听说灸疗中风很好,于是就天天给他灸,用艾条点燃,去热灼患者穴位,每次灸得皮肤红彤彤的,甚至产生烫伤溃疡。我闻知此事,就告诉患者家属,此法不妥,如果患者是新中风,或许还可以,此患者中风数年,其病早已转为痿症,痿症若用艾火猛灸,就犹如火上加油,会导致患者津液进一步枯竭。患者家人恍然大悟,难怪越灸越觉得患者萎靡不振呢。

那么是不是所有中风日久的患者,都不适合艾条灸呢?也不是,还是要因人而异,有的患者保养得好,心态也好,生活条件好,只是欠缺合适的治疗方法,所以即便中风数年,其中风一症未必就转为痿症了。

如果要诊断准确,就需要“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先了解详细情况,才能决定方式方法。

近年来中医之风兴盛,很多百姓都迷上了艾灸,灸法也开始盛传,灸具的研创更是千奇百怪,名类繁多,有着肤与隔物的不同,有电热和火热的不同,有猛火,大火,小火,微火的不同。都说灸治百病,百姓信以为真理,操作简便,好似一看就会,因而纷纷爱上灸法。

其实艾灸是有前提的,并不是所有病都适合艾灸,也不是所有病都可以用同样的灸法,更不是所有的症状只依赖灸法就能治愈。

灸法,总体上属于一种补法,用好了,效果远胜人参、鹿茸、虫草、燕窝、麝香之类贵重药材。但是艾灸之前,需明理为先。如果四肢冰凉,关节僵硬的患者,艾灸之前最好把四肢关节揉松软再灸,灸的过程中要放松,身心一体。

有一些气血极虚的患者,就不适合通常的灸法,如果不明而为,贸然施以大火猛火艾灸,就会导致五脏之气更加的受到破坏,迅速死亡。关于这一点,在内经里有说明:“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气血皆不足的状态下,补血会伤气,补气则伤血,这种患者是不能灸的,要施以甘药。

所谓弗灸,并不是说灸法本身有什么问题,任何方法,针灸药按摩砭石,本身都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其决定因素在于操作者本人,操作者有没有认知高度。比如锅里只有一口水,你用满灶柴火一烧,水立马就干了没了,锅也会被烧坏。若环境适宜,你以烛火慢慢温热,空气中的湿气就会在锅壁形成雾露,继而水珠下流,如同冬季车内热车外冷,车窗外壁就有水流形成一个道理,锅里的那口水不但不会干,反而会慢慢增多。只不过,这个过程,不能急,急则无效。

所以关于甘药,我理解不只是药物,它的作用类似于粮食和营养品,其可以是药,也可以是灸,也可以是针,可以是按摩,也可以是砭石,甚至符咒。

基于这个认知,也为了便民自治,我发掘并公布了气交灸法,适合男女老少任何人,其道理如同甘药,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用得恰当,就可以帮助一些患者起死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