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觉民《与妻书》感动所有人,却独负她:夫就义后两年她抑郁而终

 昵称18154423 2019-03-02

1911年4月,辛亥革命爆发多日后,一个革命志士受人之托将一个包裹交到了一个孕妇手中。

看到包裹的那刻,已怀孕7个多月的陈意映顿时便有了不详的预感,她颤抖着打开包裹后,首先映入眼帘便是一封《禀父书》和《与妻书》,那字迹她太熟悉了,正是丈夫林觉民的。

她将《与父书》交给公公后,便急切地打开了丈夫写在手帕上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陈意映)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这段翻译成白话文便是:我今天是和你诀别的,我在写这封信时,尚且还是凡间的一人;可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了阴间的一鬼!

读到这第一行,陈意映便已觉天旋地转,一直以来她最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她将手帕攥在手里捂住心口,撕心裂肺地恸哭起来。

良久,陈意映再次打开丈夫的遗书,泪眼模糊中,她恍惚听见林觉民在耳边说话: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这段话是林觉民在告诉妻子:“和你相遇后,因为你让我体会到爱和幸福的缘故。我便也开始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现在国家的形式却是到处充满了杀戮、奸佞当道,每个人都在水深火热之中。

林觉民《与妻书》感动所有人,却独负她:夫就义后两年她抑郁而终

古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我也将我对你的爱,用来爱天下苍生,所以我要去为国家苍生而赴死,不能顾及你了。”

直到将这封长信全部看完后,悲痛欲绝的陈意映才确信:丈夫林觉民已经为国牺牲了。

林觉民一直在革命,只是,他从未敢告诉妻子和父亲。林觉民知道,革命是随时会有流血牺牲的,从与孙中山加入革命的那天起,他便已经清楚了自己的使命,也便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他不敢告诉父亲和妻子,是因为他不想让他们担心,更不想他们因此被牵连。林觉民是怀着对妻子的大爱却为天下苍生牺牲的,但他不确定,作为妻子的陈意映是否能懂他的大义。

事实上,林觉民从不知道的是,他在革命的事情,妻子陈意映早就知道了,只是没有说罢了。不久前,他的突然从日本返回,还有他的那几次让她望风......

她早已知晓他的革命事业,否则,她也不会说那句:

'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

林觉民到死也不知道,这正是她在间接告诉他:她愿意和他一起革命,一起赴死。

对于一个深爱丈夫的女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绝不是与他一同死去,而是:他死了,却独留她在世间承受余生的悲伤和艰难。

陈意映痛苦极了,她跪坐在地上不停地哀嚎着,人世间最悲惨的结局为何要她来受。他走了,可她呢,可她肚子里未出生的孩子呢?

直到拿到丈夫绝命书的这一刻,陈意映才知道,她终究只是一个小女子。她并不能为丈夫的大义感动,丈夫成就了大义,不负天下和苍生,可独独负了她,她对他怎能没有怨恨。

陈意映痛哭良久后,突然止住了哭声,林父擦干眼泪看向她:孩子,你想通了?

想通,想通真有那么容易吗?他是她的世界啊,世界没了,还能有想通的那天吗?他是她的世界,她却不是他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国家、民族大义,从来都不是她。

陈意映呆呆站起身,然后猛地冲向墙,若不是公公拉住,她可能已经丧命了。明白儿媳的意图后,本已悲痛欲绝的林父当即就跪下了:“孩子,你不要想不开啊,你肚子里还有觉民的骨肉啊,爹求你,看在孩子的份上好好活着啊!”

良久,在公公的哀求声中,陈意映似乎从梦中醒来一般,她泪眼看向公公,咬着牙点头:“您快起来,我不寻死,绝不寻死。”

林觉民《与妻书》感动所有人,却独负她:夫就义后两年她抑郁而终

与妻书

这以后,陈意映确实没再自杀,但她却没有一天不被浸润在悲痛抑郁中。这悲痛抑郁,有时可以要人命,陈意映的命,便是被这悲痛抑郁夺了去。

林觉民去世后,陈意映终日素衣素服、郁郁寡欢,她一面和家人躲避着清政府的追杀,一面承受着丧夫之痛和艰难的生活。

孕期,女人的激素本来就不稳,加上陈意映悲伤过度,情绪波动极大,林觉民死后不到一个月的5月19日,还不足月的陈意映就早产生下了次子林仲新。

林仲新长得像极了林觉民,陈意映每次看到他的小脸总止不住地流泪。坐月子的每一天里,她的双眼都泡在泪水里。

她没有林觉民想象中坚强,她终究只是个普通女子。

丈夫死后,他们昔日的恩爱日常便都不似从前了,这些回忆,经常在夜里撕扯着陈意映的心,让她一阵一阵地生疼。

她想忘了这些,可越是想忘,却越记得深切,到最后,她甚至开始分不清回忆和现实。

陈意映与林觉民是包办婚姻,但他们的包办婚姻却颇有新式婚姻的味道。

林觉民《与妻书》感动所有人,却独负她:夫就义后两年她抑郁而终

1905年,那年中国尚处于封建时代,光绪皇帝正在位。此时,包办婚姻依旧是一条打不破的戒律,林觉民与陈意映就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拜了天地。那时他18岁,她15岁。

原本,他们都以为,这会是一桩没有惊喜可言的婚姻。

可没想到,东方花烛夜,揭开盖头后的两人,竟都对彼此一见钟情了。

门当户对加上志趣相投的缘故,两人很快便有了相见恨晚之感。

成婚后的两人一直住在福州闹市区,那是一座二层的小楼房,这座小楼有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名叫“双栖楼”。

在这座楼前,他们还一同种着种名叫“蕉梅”的植物。平日里,林觉民还打趣说,蕉是他,梅是意映。

林觉民《与妻书》感动所有人,却独负她:夫就义后两年她抑郁而终

双栖楼里的林觉民和陈意映卿卿我我,羡煞一众凡尘男女。

陈意映是广东截取知县陈元凯的女儿,因为自幼熟读诗书,闲来无事时她便会吟诗弄墨,她还曾写过一卷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诗歌。

而林觉民虽自幼丧母,但一直跟着父亲饱读诗书。即使无心当官,也还是成功考进了全闵大学堂读书。还是少年的林觉民,便开始接受民主思想的熏陶,成为了追求自由平等的进步青年。

婚后,两人还夫唱妇随地悄悄开设起一所私立学校,而学校的大门开向那些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林觉民将他们集中在福州城北的一个小教室里,把西方学说灌输给这群年轻人。

林觉民还在当教学先生的同时,在城南当起了“图书馆馆长”一一建立一个阅报所。他把许多关于革命进步的书籍摆在里面,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激起人们革命的斗志,这些读物中包括《警世钟》《天讨》《苏报》等等。

他的这些行为得到了陈意映的鼎力支持,为了支持丈夫,她甚至还将自己的亲朋好友拉人到课堂中,什么小姑,什么堂嫂,总共拉拢来了十余人。

在妻子全力支持下,林觉民的教学更是丝毫不敢愈慢。

在教授国学的同时,还将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引人其中,用男女平等押击封建礼这些思想,让这十余名“女学生”深深感到自己受到社会的束缚与压迫,于是她们纷纷放开了裹着的小脚,进人新开办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进行学习。

生活里恩爱的两人,还在事业上如此默契,这真真羡煞旁人啊。随着长子的出生,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更是要甜得渗出蜜来。

然而,就在两人结婚两年后,林觉民便做出了离家去日本留学的决定。

想了一夜后的陈意映决定支持丈夫,她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你去吧,反正我们的日子还长着呢!”

1907年,妻子支持下的林觉民前往日本开始了自费留学之路。

林觉民《与妻书》感动所有人,却独负她:夫就义后两年她抑郁而终

两人分居两国后,林觉民对妻子的思念不减反增,他频繁给妻子写信,信里满是思念和爱恋。这期间,思妻心切的林觉民还执笔写下了《原爱》,记录两人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在文章里,林觉民对妻子的赞美也从不吝啬,他曾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这样描述他的爱妻:

“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留学日本的两年里,一到放暑假,林觉民便飞也似地回到妻子身边。每每这时,小别胜新婚的两人总是分外难舍难分。

1911年春天,还未到暑假时,林觉民竟提前回到了家,这让林父和陈意映很是惊讶。林父从儿子异常凝重的神情里猜想,这里边一定有大事将发生。

而陈意映也从丈夫偶尔走神的种种反常中,察觉出了异样。

面对父亲和妻子的疑惑,林觉民只推说是学校放樱花假便不再说什么。

实际上,此时的林觉民早已经加入了同盟会,他此次回国,就是为了参与即将在几日后的起义。

陈意映记得这次回国后的丈夫跟平日完全不一样,他不再有时间陪她,即便此时的她已经怀了身孕。他频繁地外出,即便在家里,也总是心不在焉。晚上睡觉时,她总能感觉到丈夫不断地翻身。

陈意映隐隐约约觉得,这一切,都与他曾经和自己说过的“同盟会”和“理想”有关。

她在等着他跟她说什么,夫妻之间,原本应该没有隐瞒对么,但陈意映等来的却都是丈夫的欲言又止。

这个世界上比“糟糕结局”更可怕的是“未知的恐惧”,这未知的恐惧让陈意映喘不过气来,但为了丈夫她始终没问。

1911年4月9日,林觉民动身了,陈意映很想和丈夫一起去,她想大声告诉他:天涯海角,只要能和他在一起,她都愿意去。

可话到嘴边,她依旧没有出口。林觉民却似乎看出了她要说什么,他定定地看着妻子说:“你身子重了(怀孕),行动不便,待在家里,等我。

那天,目送丈夫率领着20多人乘马车离开的陈意映从未想过,这一别竟是永别。不久后,林觉民等在起义中被捕,逮捕后不久,他们便从容就义了。

林觉民《与妻书》感动所有人,却独负她:夫就义后两年她抑郁而终

陈意映在这些过往的回忆里来去,这走不出的回忆之城,已将她困住,她在回忆里一遍遍咀嚼着伤痛......

每每夜深人静时,便是陈意映思念的苦痛最甚之时,明明白天已经很辛劳了,可夜晚她却怎么也睡不着。

无数次似睡非睡中,她看见了他,他向她走来,嘴里说着他在绝命书上写下的话: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无数次,她分清了那是梦,他已经死了,为了国家、民族大义牺牲她死了。

没有丈夫的日子里,除了难熬的夜,还有艰难的生活,艰难的生活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对,全由她一人和公公担着。

“你说你是因为爱我,才将对我的爱,用在了天下苍生上,你想让千千万万如我这般的女子能有平安喜乐,可你想过我和孩子的平安喜乐吗?”黑夜里,陈意映无数次对着绝命书问。

由于过度操劳和痛苦抑郁,这样的日子仅仅两年后的1913年,陈意映便抑郁而终了。时年,她年仅22岁。

陈意映去世仅仅两年后,她和林觉民的长子也随他们而去了。

林觉民死后,被作为烈士与其他71烈士被并称为“黄花岗72烈士”被葬于烈士墓园。一百多年来,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他的《与妻书》也曾让无数人感动落泪。这群为了国家民族大义舍弃个人的英雄,值得所有人缅怀。

林觉民《与妻书》感动所有人,却独负她:夫就义后两年她抑郁而终

72烈士的这场革命, 不仅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削减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还在传播了民主思想的同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而他们身后,为他们的大义牺牲的家人,也应得到世人的缅怀,他们或许是被迫和“大义”关联上的,但他们的牺牲却是实实在在的。

任何时候,都请别忘了这些曾为国家、民族牺牲的烈士和他们的家属。

末尾,附上从陈意映角度写的一首歌《觉》:

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能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致敬烈士和烈士家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