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 彬 朱昌元 《与妻书》教学设计与评析

 新用户78684458 2023-05-06 发布于湖南
《与妻书》教学设计
■ 杨 彬(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

图片

杨彬,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改先进个人,南通市“226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大学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导师,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南通市首届“文明百佳·德耀江海”师徳之星。

杨彬老师于2002年、2010年、2020年三度获得江苏省中学语文现场赛课一等奖,2015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第一名,2018年荣获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杨老师勤勉治学,笔耕不辍,参与高考命题,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倡导“文化作文”,践行“言意创生”教学主张,出版专著《高分议论文八讲》《言意创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

【教学目标】
1. 运用批注法,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
2. 涵泳品味,理解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者做出抉择的心路历程。
【课前准备】
1. 阅读全文,圈画出自己感触深的语句,做批注。
2. 将自己设想为某个角色,给林觉民烈士写一封书信,表达内心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人之间传递情愫、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最难忘的革命家书”评选活动,经过师生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与妻书》是“最难忘的革命家书”。《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的深夜,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份诀别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讨论这份革命家书到底难忘在哪里。
二、分享阅读感受
1. 请先说一说这份家书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林觉民深情回忆了他与妻子之间的共同生活,阐明了自己献身革命勇于就死的原因和决心,表达了与妻子生死相伴的心愿,并向妻子嘱咐了后事。
2. 这份家书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分享一下你的批注。
(学生展示批注,师生共同分析交流。)
示例 1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批注 :因为爱你,我理解了天下人对爱的需要。林觉民推己及人,将对妻子的小爱扩充到对天下人的大爱,阐明“爱汝”是其勇于牺牲的原因。
示例 2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批注 :良辰美景,诗情画意,初婚夫妻,燕尔和谐,而今即将死别,怎不令人悲痛!
示例 3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批注 :对妻子的叮嘱,一可见林觉民的理想大义和革命情怀,二可见夫妻二人的爱情不只是儿女之情,还可以是思想、信仰、灵魂的深深相知与完全托付。
示例 4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批注 :林觉民以自己的体验去设想妻子的不舍、一次又一次做梦,如此表达情感层次更深,两人相互思念,心心相通。但是,梦中的甜蜜是无奈的,悲伤的,辛酸的。“一恸”二字回肠寸断,表达了想见却永远不能再见、不舍却必须舍弃的大悲恸。
小结 :同学们批注得非常好!这些句子,有的回忆往事,生动再现了林觉民夫妻的生活细节,让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与了解 ;有的晓之以理,用革命真理去劝慰妻子,让我们初步明晰了林觉民勇于就死的原因 ;有的言由衷出,希望妻子将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的遗志,让我们感受到林觉民崇高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林觉民的这份家书,紧紧围绕一个“死”字,倾诉了他对革命的热诚,对妻子无限的深情,情恳意切。
三、教师示范批注
刚才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对这份家书的理解和感受,要想让读者感觉“最难忘”,就必须走进作品深处,走进林觉民烈士的内心世界。老师课前也就家书中的一些语句做了批注,请同学们帮忙一起分析。
(教师出示批注,学生读后一起讨论交流。)
PPT1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批注 :开宗明心,不事雕琢,起笔即用惊人之语,意在表明此书不同寻常,此情令人悲恸。
问题 1 :你对老师批注的“起笔即用惊人之语”这句话如何理解?
点拨 :家书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家书的作者往往会在开篇就交代写信的目的,表达出强烈的情感,抓住开篇关键词反复品味是读懂文本的关键所在。
明确 :从目的来看 :“永别”一词表明这份家书不同于普通嘘寒问暖的家书,是一份绝命书;从用词来看:“阴间一鬼”比“阴阳两隔”“为国捐躯”等短语更为突兀,更有冲击力。
追问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句中的“阴间一鬼”该怎么理解?
明确 :①表明林觉民参加起义,已不做生还打算 ;②表现了林觉民杀身成仁、以死报国的崇高精神 ;③林觉民“平日不信有鬼”,此刻却愿成为“阴间一鬼”,表达了爱妻情深、不忍死别的深情 ;④林觉民牺牲后仍希望“吾灵尚依依旁汝也”,这样可以让妻子得到安慰,减轻独自生活之悲苦。
PPT2: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批注 :新婚不久即言死,而彼此表达婉转,真情跃然纸上。
问题 2 :这里批注的“彼此表达婉转”各表现在何处?
明确 :林觉民新婚不久即谈到死亡,可见他早就立下以身许国之志,要“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去“勇于就死”,但他想到这样的信仰必然会给妻子带来痛苦,担心妻子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他不便直言。用“婉解”把话说得温和含蓄,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厚爱。
而妻子陈意映“虽不谓吾言为是”的真正原因,不是认为丈夫的决定不正确,而是害怕和丈夫死别,因此才不承认“吾言为是”,足见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无词相答”说明妻子没来反驳丈夫,其实就是承认了丈夫的话是有道理的,可见林觉民的妻子是一位通情达理的贤妻。
PPT3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批注 :这三比,一一剖析,逐层展开,作者从自身体会和利益出发,将革命道理和决心献身的思想过程,说得有血有肉,入情入理。
问题 3 :这篇文章较难理解的地方就是林觉民在家国之爱中的两难选择,既然“至爱”妻子,为何又要诀别妻子慷慨就死?以上几句就是林觉民烈士剖析自己决心献身革命的思想过程,请同学们具体分析一下。
(学生逐一批注,进行分析,教师参与其中给予指导。)
①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批注 :设身处地,作一比较,与其等死,毋宁起来斗争献身革命 ;与其死于天灾人祸,不如死于革命!一连两个反诘,答案不言自明。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批注:不死则亲人离散;接着连用两个典故,说明离别后再难相聚,亦见“相守以死”之不可能 ;最后又拿离别和死亡作比较,表明离散比死亡更痛苦,还不如死了的好。
③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批注 :今日之中国死者离者不计其数,与我们二人“双健”形成鲜明对比。我们怎能只顾个人的幸福,不顾国家民族的存亡安危?与其自己幸福,不如为天下人谋永福。
明确 :林觉民烈士推己及人,他挚爱妻子,也希望如他之人能爱其所爱。但是,当今社会这些相爱之人无时无刻不可以死,无时无刻不是流离失所,因此林觉民烈士出于对妻子的爱,决定改变这个国家,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安康。
小结 :这三处句子,充分体现了《与妻书》至情至理的文学特色,也是深入理解林觉民烈士情感和思想的关键。没有人愿意做鬼,但情至深处,林觉民却愿成“阴间一鬼”;一般人不会明说“后妻而死”,林觉民爱妻至深不愿“留苦与汝”;一般人也无法理解爱妻却舍妻赴死的道理,这是杀身成仁的至高境界。林觉民把自己对大道至理的深刻理解全部倾诉在了《与妻书》之中,至情至理贯穿始终,达到了至文的境界,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敬仰,启人奋进。
四、修改书信,展示交流相信同学们现在一定对这份家书如何“难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林觉民烈士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情境任务修改完善自己课前写给林觉民烈士的书信
1.(PPT):这封“最难忘的革命家书”,文字优美瑰丽,情感悲抑纠结,陈意映读后心如刀绞,几欲赴死;千百万革命者读后前赴后继,慷慨就义 ;新时代的中学生读后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生活中有无数个“你”读过这份家书, “你”是谁?“你”想对林觉民说什么?请用书信的形式表达“你”的内心所想,300 字左右。
(学生修改,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
2. 学生展示拟写的书信,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学生设想的角色有 :林觉民妻子、其他革命者、当代中学生、新时代建设者等。)
示例 :吾夫觉民:见字如晤。
信已收到,读过,自是泪流。君既愿舍小家而救大家,妾自是欢喜。妾知道,国局动荡,遍地腥云,若无国之安定,何来家之安康?妾亦知,若要国之安定,定需有志之士冲锋陷阵,君既选择以国为重,妾深感荣耀。得夫如此,妻复何求?
然忆起往昔岁月种种,不胜思念,甚是感怀,由是泪流。窗外芭蕉,风过有声;园中蜡梅,暖香阵阵。可还记否?妾与君曾共同栽下几株芭蕉,几丛梅花,皆为汝生平最爱之物!
妾甚爱君,君愿赴死,妾亦愿相随。然依新尚小,妾不能弃之而去 ;腹中小儿,亦待妾抚育。妾定当尽己所能,将其二人拉扯成人,亦会让其继承汝之遗志,定不会负汝一番苦心。
依新已会识字,父母亦安好,望君心安。
      辛亥秋日夜三鼓 意映手书
点评 :这是以林觉民烈士的妻子陈意映的身份写的回信。全信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写丈夫决心为革命赴死,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部分回忆了夫妻二人过往甜蜜的生活,表达了对丈夫浓浓的爱意和深切的怀念 ;第三部分是写自己决心将孩子抚养成人、子承父志,以告慰丈夫在天之灵。该信对《与妻书》理解把握准确到位,塑造了一位与丈夫志同道合又能悉心照料家人的贤媳良母形象,语言典雅凝练,所选物象意蕴丰厚。
五、课后作业
1. 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这封“最难忘的革命家书”,将朗读录音上传“喜马拉雅”APP。
2. 将修改好的书信上传到班级微信群。
简 评
“任务”的设置及达成
■ 朱昌元   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读完杨彬老师《与妻书》教学设计,不由得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课前准备”这个重要的环节。这个“课前准备”,从教学程序说,属课前预习,将学习活动往前延展,教学活动的链条由此拉长。对于篇幅较长,内容丰赡、深刻的课文,尤其是一些文言诗文,这样的安排无疑有其必要性。从教学策略和作用的角度说,此处“课前准备”,执教者显然在预做布局,设置明确的“任务”, “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批注”和“写信”,两个任务,指令明确,一个指向文本内部,引导学生自行研习,自求索解 ;一个要求代入角色,指向“我”与“他”之间的特定关系,给林觉民烈士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情思。两个“任务”,前后相承,试图通过特定语言运用的情境设置,促使学生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从而丰富言语体验,积累言语经验。应该说,两个“任务”都是富有“语文味”的,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增进。这种主动适应和体现新课改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课堂实践,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批注”是极具个人化的读书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从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到吴楚材与吴调侯选编《古文观止》、蘅塘退士选注《唐诗三百首》,等等,“批注”的样式和资源可谓蔚为大观。这种读书方式至今值得语文教学借鉴,如果运用得当,能使语文教育既增色又“增值”。在《与妻书》教学中,执教者做了有益的探索。
从呈现的 4 个批注样例来看,学生大多聚焦在对文句内容的理解,准确且有一定的深度,说明学生课前确实结合注释前瞻后顾,做了比较扎实细致的研读。批注可以分为理解性批注、鉴赏性批注、拓展性批注和提问式或质疑式批注等。“课前准备”环节,类同课前预习,除了呈现偏于内容理解的“批注”
成果之外,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提问式批注,以为后续教学环节的有机展开提供必要的基础和资源。
学生在自我研习的基础上,通过“批注”呈现出某些不足,比如理解有所偏误,解读停留于表面,批注语言不够简练等,那么,教师相机进行的“示范批注”、点拨引领才是必需的,才会形成教师“示范”点拨与学生“批注”之间内在的逻辑链条。作为“示范”,第一处“批注”说,“起笔即用惊人之语,意在表明此书不同寻常,此情令人悲恸”,这样表述恐有不妥。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虽然对举强烈,虽属作者预想,却是实情 ;再说信是写给妻子一个人的,初无“惊人”之意,亦非“惊人之语”。此信后世广为流传,被收入各种选本甚至教材,令人唏嘘感慨,是出乎烈士意想之外的。
在“批注”的基础上,设置给烈士“写信”的“任务”,有文本理解的支撑,有学生内在表达欲望的激发,是很有创意很有教学价值的设计。通过“批注”及结合“批注”的讨论,学生细读、深读文本,对人物的情感和文本的旨趣有了切实的体悟。在此基础上,设置特定情境,要求学生转换角色,变化站位,穿越时空,给林觉民写一封信。这是与文本对话,与烈士对话,也是与自己对话,不但需要深度体验特定收信人的身世、遭际和情感,更要明确自身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我”的角色定位、文化程度、思想情感以及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虽只要求写“300 字左右”,却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
作为学习成果的书信,学生能设身处地,代人立言,写出这样的复信,实属不易。说明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在文本研读、人物把握方面是下了一定功夫的,书信语言也不乏值得圈点之处。不过开头一段“自是欢喜”“深感荣耀”云云,说明作者对林觉民和陈意映之间的伉俪深情,对陈意映内心的无比痛楚、绝望的体验并不准确、深入。
陈意映得知林觉民被害,痛不欲生,一直难以自拔。由于忧伤过度,仅仅过去两年,便追随先夫而去。另外,回信落款时间为“辛亥秋日夜三鼓”,而正文仍指称“腹中小儿”,亦有不确。根据有关资料,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时,陈意映已身怀六甲,林觉民被害后不到一个月,“腹中之物”即早产,为男儿,取名林仲新。当然,受时间和资料所限,我们不能苛求学生。然而,作为教师,指出问题所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和搜集资料,通过书信准确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相关信息,自是责无旁贷。我想,如果一定要设想陈意映给丈夫林觉民写信,最有可能的时间节点,亦即陈意映最想对九泉之下林觉民倾诉的时刻,有以下三个 :一是收到丈夫林觉民“诀别信”后数日,二是遗腹子“二孩”生产后不久,三是忧伤成疾、缠绵病榻离世之前。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2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