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说到的“此心俱足,不假外求”,你如何理解这8个字的?

 黄元章5533 2019-03-02

谢谢邀请。

一、先简单介绍下阳明心学产生前的思想背景

自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后,人们越来越觉得程朱理学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这里不是说无欲而是理和欲合一)”无法做到。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起源,只要我们格物致知,就可以达到这个至高的境界,从而天人合一。但实际上朱熹自己都做不到,他自己纳妾却不准寡妇改嫁,他自己随性的睡了尼姑却人们控制欲望。所以后来人们越来越困惑,很多甚至成了伪君子。想的是一回事可却做不到。比如王阳明格竹子就格出血,他实在是想不通能从竹子里格出什么来。后来为解决知行难合一的情况,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

二、阳明提出的“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王阳明得罪刘瑾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后,苦思冥想,觉得自己突然间悟道了,于是喊出“此心俱足,不假外求”,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了自己(无身无心),觉得圣贤的智慧都在自己心中,也就是穷尽了天理了,再无需借助外面的一切。心外无物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易经说天地万物乃阴阳相生相克而生,老子说道法自然,鬼谷子说万物互盗,近代哲学家说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可阳明却说不假外求,意思是有心即可,外物都是多余的,这显然是错的。

三、个人如何看待“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世间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这一思想不管是我们的先哲书籍《易经》《道德经》,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是一致认同的,可阳明先生却认为可以不假外求,很明显他没有得道,他只是找到一种方法而已。他在世时得不到儒家的支持,嘉靖这个号称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也不待见他,大家都说他是离经叛道。

事实上,求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需要知行合一,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实践——学习。向自己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天地万物学习。但不可过分死守知行合一,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总是会选择性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他人的思想(都是有局限性的)去行动,如此你的行可能会违背你的知,知行合一就难以悟道,天人合一也就成了空话。所以王阳明一死,他的阳明心学就分裂了,他的弟子们各自以自己的知或行去实践着各自的知行合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