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古人的取暖神器,温暖了一整个冬天

 youxianlaozhe 2019-03-02


每年的11月15日,都是北方人欢呼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起,滚滚热流将通过暖气管道送入千家万户。

以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谁知道北方人,冬天过得这么舒服。

但是要是知道,集中供暖这件事儿也不过近几十年的功夫,那么在古代,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度过漫漫的冬日的呢?

今天虫二先生就大家一起领略古人的那些取暖神器。

宋太祖雪夜访普图

胤禛行乐图 围炉观书

毋庸置疑,在长达几千年的古代,古人取暖的主要方法是烤炭火。

不过,在没有“温室气体效应”之前的冬天,仅靠“火盆”解决驱寒问题显然效果不大显著。于是,这烤火取暖也就“烤”出了三六九等来。

铜制错金银火盆

清 铁五足八方火盆

不论贫富,古人们都用炭火取暖,但是富裕人家所用的器具炭盆不仅精致、考究得多,而且分工也很明确。

与炭火盆配套使用的还有火盆架,富贵之家不惜用贵重的黄花梨来制作。


明 黄花梨有束腰方腿矮马蹄长方火盆架

明 黑漆描金凤穿牡丹火盆架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四兽足折沿方式火盆

讲到黄花梨的火盆架,不免我们在这里可多啰嗦几句。

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具类型,和黄花梨冰箱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传世实物非常之稀少。一是这种东西必定出自大富人家,生产量本身就少;二一个就是古今生活的差异导致后来的人不明白此为何物,木料拆下来都已改做其他东西了。

明 黄花梨有束腰高火盆架

如上图所举一例,如果没有中间的炭盆,重新装个席面,俨然就是一件大杌凳。

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叙述过一段真实的经历:

1958年他在鲁班馆龙顺成第一次见到一件黄花梨的火盆架,面上仍有可将火盆坐入的大圆洞,儿支垫火盆的铜泡钉也尚在。

但是到1960年前后,在王府井硬木家具门市部再见到时,已被改成一个大杌凳。 显然,炭火盆作为过时的家具已不被人重视,而出于容易出售的目的将其改制。

黄花梨火盆架

黄花梨螭龙纹带面板两用火盆架

现存于北京恭王府的炭火盆及火盆架

炭盆的取暖方法可以说在古代相当普遍,但是这其中也有个问题,如果屋里想多放几个炭盆,让满室都暖和起来,炭尘就会增多了,弄不好灰尘四起。

所以,明代的文人李渔针对这样一个问题,发明了一件神奇的家具——暖椅。

暖椅实为书桌与座椅的一种结合体,只是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抽屉里面放置炭炉,这样一来全身就都不冷了。

有了暖椅以后,按说已经惬意多了,可这还不够。因为李渔发现,在写字的时候,砚台的墨汁会结冻,也要想办法增温溶解才行。

于是,古人发明了暖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台的造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抄手砚”在宋代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元 歙石金星莲池抄手砚

人们将砚台的底部掏空,前端和两侧留边与砚堂相连,三边如足,平整着地,手可插入,便于移动。

南京市博物馆展出一件明代抄手端砚,掏空体积较大,远远超过了手掌的厚度,有近10厘米。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放一根小蜡烛,对墨汁缓缓地加热。

明 歙石抄手砚

与今天化学试剂合成的墨汁不同,在古代,墨的原料包括煤烟、松烟、胶等,严格地说,墨水并不是液体。

墨块用水溶解,也就是磨墨之后,是以胶体的状态存在。因此,一旦研磨好的墨汁放置不用,很快就会凝固。

明 端石鹧鸪斑龙纹抄手砚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到冬天,人们都会下意识地把手保护起来,手的温度感受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冷热的判断。

于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一些古人的“暖宝宝”——手炉。

晚明 铜镂空松鼠葡萄纹盖手炉

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炉外加罩,且精巧玲珑、形状多样。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清 铜錾花瓜棱手炉

关于手炉的起源,现在能听到两种说法。

一说它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湿度大,楚人喜欢把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散热取暖的手炉。

另一种说法是,隋炀帝沿运河南巡至扬州,时值隆冬时节,江都(今扬州市)县令许伍为接驾,急命扬州民间铜匠精制一小铜炉,内置火炭,呈送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即兴命名为手炉。

清乾隆 掐丝珐琅鎏金团鹤手炉

清 铜胎画珐琅手炉

既有手炉,那么肯定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足炉。

足炉在体积上要比手炉大一些,多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使用方法很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因此又称为“脚婆”、“汤媪”。

民国 铜错花迎春图暖壶

足炉更是古人送礼的佳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曾送给好友杨君素一件足炉,并且还另外交待:

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

除了这些直接取暖的工具外,古人在冬日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巧用心思,尽显智慧。比如我们下面将要说到的熏炉。

清乾隆 白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熏炉

晚清 掐丝珐琅花卉纹佛手式熏炉

明宣德 铜鎏金甪端熏炉

熏炉是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又被称为“暖炉”、“红炉”。这种炉子除了取暖,还可以利用焚烧时的烟气来驱逐蚊蝇或是净化室内空气,去除浊气,以达到除潮祛湿、强身健体的功效。

清康熙 铜鎏金万寿无疆龙耳熏炉

清乾隆 掐丝珐琅花鸟铺耳三足熏炉

南宋 荷叶盖铜熏炉

明宣德 银二龙戏珠大熏炉

古人的脑洞可远远不止于此。除了以上这些摆在屋里的香炉,古人还有放在被子里的——香熏球。

香熏球又称“卧褥香炉”、“熏球”。形状是一个铜制的容器,里面盛放火炭,置于被中,功能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电热毯,这就是中国古代用于冬天取暖、薰香的“被中香炉”。

明末/清初 铜镂空佛狮戏绣球纹熏球

炭火置于被中,不会失火么?如果看到香熏球的实物,你会再一次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这种香熏球外壳由两个半球合成,壳上镂刻着精美的花纹,花纹间有空隙,借以散发香气。

球壳内部装有大小两个环,大环装在球壳上,小环则套在大环内,两个环的轴相互垂直。置入香料的金碗又用轴装在内环上,并使金碗的轴与两个环的轴都保持垂直。

由于这三根轴互相垂直,不论香炉的外壳如何滚动,置放香料的金碗在重力作用下,能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不论香炉在被子里怎么翻滚,香炉四周的环形支架都能保证香炉呈水平放置,丝毫不用担心火炭会倾覆。 

清 纯金香熏球

香熏球(成对)

在古代,和香熏球同样精妙的器具还有很多,就比如我们下面将要说到的“温碗”,这种碗一般人见了只会当其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碗——

北宋汝窑莲花形温碗

如果和酒壶搭配起来使用,它的用途会更加直观——

温碗发展到明清时期,内部结构越来越精细,就与今天的保温瓶相似,外壳与内胆分隔开,形成中空的结构。

但相对于现代工艺制作的保温瓶,瓷器无法形成真空,又容易导热。因此,使用这种“保温盒”,要在里面倒上热水,把盛着饭菜、汤羹的瓷碗放进去,浸泡在开水中。

清 花鸟人物纹八角形银温碗

描金青花五彩八宝纹瓷温碗

古人虽然没有暖气和空调,但是用无穷的智慧创造出了如此丰富和奇葩的取暖保暖器具,件件精细,样样精美。

冬日漫漫,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的小伙伴,一定要记得穿秋衣秋裤:秋衣扎在秋裤里,秋裤扎在袜子里,这个冬天,研习社一直在这里等你!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