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票票指北丨击败《罗马》粉碎争议,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究竟是部什么电影?

 昵称25382711 2019-03-02

刚刚落幕的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给了黑人电影工作者极大的认可!

“We Are the Champions!!” 或许是他们此刻心底最真挚的呐喊!

《黑豹》荣获“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配乐”三项殊荣。

马赫沙拉·阿里凭借《绿皮书》拿下最佳男配角。

雷吉娜·金凭借《假若比尔街能够讲话》拿下最佳女配角。

《黑色党徒》荣获“最佳改编剧本”。

(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激动拥抱塞缪尔·杰克逊)

而本届奥斯卡最重量级的奖项“年度最佳影片”也花落于黑人题材——《绿皮书》。

它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座小金人。

点击特惠购票:

    绿皮书 
  • 淘票票评分 9.4
  • 2019-03-01 

  • 美国/

  • 彼得·法雷里 维果·莫腾森

说起黑人种族电影,你可能看过这样几种“套餐搭配”。

1. 白人拯救黑人的老梗:

《被解放的姜戈》中德国赏金猎人舒尔茨买下黑奴姜戈,让其重获自由的故事。

2. 黑人自我救赎的新梗:

《黑色党徒》中一位黑人警官,为了打破种族歧视,加入3K党开启卧底生涯,成功破坏多起恶性活动的故事。

3. 黑白互动的套餐:

《触不可及》中黑人混混和白人富翁之间的友情故事。

但当种族题材被拍成带有喜剧感的公路片,黑白人设反转,两个灵魂依旧能互相引导,到达他们所不了解的世界,实属罕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本文有剧透哦)——

绿皮书

Green Book

早在18年末,《绿皮书》就开始横扫好莱坞各大颁奖典礼,囊括了“金球奖”在内的20个奖项,可谓风光无限!

本片的男主角托尼,意大利裔美国人,就职于纽约夜总会。教育程度低,死板蛮横,但热爱家庭,育有2个儿女。

「硬核吃货」的他有着“山东卷大葱式”的吃披萨方式。

一顿26个热狗,一人一个全家桶,那都不是事儿!

但中年的肥胖油腻完全无法阻挡托尼“梁山好汉”的性格。

「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纽约」啊!

自我营销小能手,朋友圈公认的“忽悠艺术家”,说服能力极强。

社会我托哥,基本具备了闯荡江湖的所有技能,也让他获得了专车司机的职务。

这时,人称“谢利博士”的高冷男孩出场了。

拥有三重博士学位的他,家住卡耐基音乐厅二层楼,无论弹多难的曲子就跟玩儿似的那么优雅、轻松。

日常也就是稳坐黄金座椅,和总统肯尼迪交交朋友,秀秀随意切换的几种语言。

像谢利博士这样的人物,在纽约城备受尊敬。可他偏偏执意要南下,为了「改变世人对黑人的偏见」

而托尼便成了他“一路南下”的专职司机。但要不是图个高工资,托尼可是实力拒绝的。

因为他是个「种族主义者」

他不仅扔掉过黑人修理工喝过的水杯;而且还骂德国人全是蛇,应该把“古巴混蛋”全给炸死。

这样的托尼,成了谢利博士改变的首个对象。

他教会托尼什么是“罗曼蒂克式家书”,直接把妻子给看哭;

教他用教养和尊严处世,因为他坚信「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

面对歧视时,谢利博士始终温和应对,不吵不闹,展现风度。

托尼逐渐改变了对黑人种族的看法,退去了无知,也领略了从未见过的高等世界。

看到这里,小编仿佛觉得这部片子太清新脱俗了,和别的妖艳...完全不一样啊!

不仅高高在上、拥有学识的主角变成了黑人,而且他竟然还成了白人的“教导者”?......等等......

这真的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吗?让我回放一下。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虽然倡导黑白平等,但在Jim Crow Laws的规定下,白人和黑人需要隔离生活。

而这本《绿皮书》就是一本象征着特殊年代荒诞与不平等的小册子,它完全就是黑人在南方的“生存指南”!

对于想要改变世俗看法的谢利博士而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和生活,他其实是一个「异类」

在白人眼里,黑皮肤是他的硬伤,他注定低人一等。可在他同胞眼里,他更是异类。黑人认为他“秀优越、装B”,无法理解他的处境。

甚至他自己,根本就不懂黑人文化。不听黑人音乐,不吃黑人食物炸鸡,不了解黑人的日常生活。他就这样骄傲孤独地活着,和唯一的亲弟弟也几乎断了往来。

「我不是白人,也不够黑人,还不够男人,那你说,我到底是什么?」

一个雨夜,谢利博士怒吼般地道出了自己的真心。

这样一个“自我认知”模糊的黑人艺术家,单凭一己之力,真的能扭转乾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和托尼相比,更需要拯救的是孤傲博士谢利。

这才是本片的重点。

与其说谢利为了改变白人对黑人的偏见而南下,不如说他在南下的途中,明白了自己为何给黑人代言。

而帮助他升级打怪,完成灵魂叩问的人,正是他的开挂助手托尼哥。

托尼教他吃炸鸡,放下高傲,100%地投入生活。

他一个人去酒吧喝酒被人围攻,是托尼哥前去救他。

当他和一个男人私会被抓包时,深谙世道的托尼哥搞定了警察,避免谢利的音乐生涯毁于一旦。

他警告谢利:「没有我你哪儿都别去!」只有我才能让你避免所有麻烦!有点“白人救世主”的味道!

在伯明翰市,谢利遭到了最底层的对待。因为托尼的一句话:“我们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让他终于迈出了反抗的那一步,拒绝了演出。

最后托尼带谢利去了一个黑人酒吧。

在那里,谢利和他的同胞不再只共享肤色,他终于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找到了与同胞的纽带、温暖和共鸣。

他真正明白自己为何要为「黑人而战」。这是全片博士笑得最真实、最爽快的一次。

片中有一句话小编印象极为深刻:

「光有天才是不够的,需要有勇气才可以改变人心 。」

这是别人对谢利南下的解读,赞扬博士的勇敢。

而真正使他成为「勇士」的,并不是他执意南下的决定,而是他完成自我认知,卸下高傲,放弃容忍,因共鸣和同胞相拥,用反抗为歧视高呼的转变过程。

而这一切灵魂的救赎归功于白人托尼。

当然黑人题材电影,总是逃不掉white savior “白人救世主”的争议,《绿皮书》也不例外。

而《绿皮书》的智慧就在于,改变白人的设定,隐藏以往高尚的形象这次白人主角生活在底层,更接地气,甚至比黑人更懂黑人文化。

然而本片依旧存在不少争议。

比如有人认为,不管白人人设再怎么变,在种族问题上,他依旧代表了所有白人的看法。

而黑人谢利所有的认知和蜕变都来源于这个曾经的种族主义者——托尼。

其次,本片剧本的雏形来源于托尼的儿子尼克。其他两位编剧也都是白人(Peter也是本片的导演)。

黑人视角在本片中其实是缺席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本片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底层黑人角色。

另外,海报的布局也有争论!

托尼稳坐前排,人物形象被突显放大了不少。而谢利则坐于后排,形象较为矮小。

谁是舞台center王一眼便知。

但其实黑人演员马赫沙拉·阿里维果·莫腾森一样,绝对是实打实的男主角。这次喜提“奥斯卡最佳男配”的阿里也被某些媒体形容为“降级获奖”。

某种程度说,“白人救世主”论似乎也得到了验证。

(阿里17年已凭借《月光男孩》获得最佳男配)

但争议越大,越代表该片极具深度性和话题性。

而《绿皮书》也绝对担得起「年度最佳影片」的头衔。

毕竟公路片的独特类型,两大实力派的精湛演技,人物性格的流畅转变,揭露种族问题难得一见的轻盈,注定了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

黑人平权、黑白兄弟情、寻找自我和爱、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都能拿出来说道很久的电影,真的不多!

这就是《绿皮书》,争议不断却击败大热《罗马》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