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霖 山西中电华神科技 尊敬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游览杨二酉读书阁——一位晋祠古迹守护人、台湾教育播火者、据理力争直御史的故居,在这里衷心祝愿这次游览为你们带来更深的思考和更强烈的陶冶。 深处黄土高原上的晋祠名胜,孤悬东海边缘的台湾宝岛,它们难道毫无关系吗?恰恰相反,在清朝,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把它们连在一起。他,就是出生在晋祠南堡街上的书法名人、巡台御史——杨二酉。他的故居,现在留下一座读书阁,深藏在晋祠镇上南堡老街的深处。 杨二酉读书阁,建筑结构精美,建筑风格独特,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山西民居楼阁建筑。由于楼阁主人杨二酉在治理台湾、清代政治、科举考试和保护晋祠名胜上的优异成绩和鼎鼎大名,使得它成为太原市几乎仅有的涉台文物和太原郊区为数不多的名人故居之一。杨二酉读书阁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晋祠公园和晋祠风景区,和南堡街剩余的历史建筑有效承接,是晋祠风景区文物旅游资源的有效补充和重要一环。1988年8月,前南郊区政府将它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二酉读书阁在晋祠镇南堡街北头路西,过去的门牌号是54号。它和晋祠公园西南门、晋祠大门近在咫尺,和晋祠南门惠远门、《柏月山房记》照壁、同乐亭遥相呼应。它是一座砖木结构两层楼阁,坐西朝东,位置恰好在原有的院落的最西头。它占地面积189.75平方米,下层是六孔砖碹窑洞。在这六孔砖碹窑洞的北边,有可以通到二楼的砖砌台阶。台阶扶手和二楼平台四周用砖砌十字花栏墙围成一圈,平台中心是一座砖木结构房屋,它面宽四间,进深六椽,单檐卷棚硬山顶,七檩前廊构架。它深处街边深巷,闹中取静;登上二楼,凭栏远眺,晋祠名胜、悬瓮山、四周街市宅院、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是一处修身养性静心怡情的好地方。 这座读书阁,是杨二酉家族和他们的后人在晋祠镇南堡街上的众多房产中的一处。杨二酉字学山,生于1705年,1780年去世,是清朝“康乾盛世”时代一位著名的官员、书法家和文化人。他从小聪明好学,苦读诗书,深受仗义、倔强、尊重知识、崇尚教育的家风的感染。有这样一个“杨二酉跳龙门堑”的故事:清雍正十年(1732)六月,晋祠庙会上,水镜台前看戏的百姓人山人海,同样来看戏的杨二酉一不小心跌进了智伯渠岸边的一个豁口“龙门堑”,正在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的时候,他从容地爬出水渠,顺口念诗一首:“君莫笑,君莫笑,我今才把龙门跳,湿透蓝衫换紫衣,万里风云顷刻到。”这年秋天,他终于考中举人,第二年他又经过会试和殿试,考中进士,位居当年考取的328人里的第112名。到了乾隆皇帝登基的1736年,他又成功进入翰林院,做了翰林院编修。 杨二酉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人生,不仅仅是因为他出众的才华,还有他敏锐的洞察力和耿直坚韧的性格。在翰林院的三年里,他参与编纂了《续文献通考》《大清一统志》《明史》这样的史书典籍,还有幸参与记录皇帝的言行录《起居注》。真正让他大显身手的,还是乾隆四年(1739)开始,他被乾隆皇帝派遣去巡察台湾的两年。 从康熙皇帝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立福建省台湾府以后,台湾虽然进步不小,但还是不尽如人意。杨二酉领悟到乾隆皇帝在他临走之前告诫他的“镇静”两个字的深意,在台湾实行了不少推动台湾社会发展的举措。台湾的平民百姓,除了山地周围的原住民族,就是从福建和广东来的移民。他们很多人都很穷,台湾和省会福州又隔着台湾海峡,几乎没有人能负担得起到福州求学的花费,躲得过渡海的危险。台湾岛上的教育质量很差,义学更是没有足够合格的老师。杨二酉上奏皇帝,要求在台湾府城恢复海东书院,方便台湾学生读书。杨二酉恢复海东书院的建议和实施办法被皇帝批准,书院成功恢复,台湾的学校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台湾,福建移民很是歧视广东移民,不允许广东移民在台湾参加科举考试,两头矛盾愈演愈烈。杨二酉一把抓住问题的“病根”,先是给了在台湾岛扎根的广东移民的户籍,还请求朝廷,增加台湾地区科举考试的名额,实现“闽粤一体”的台湾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公平。他也经常到村庄和少数民族的部落去,勉励那里的孩子们努力读书,将来考取功名,还送给他们笔墨文具。 在台湾巡察的两年,杨二酉也经常巡视台湾岛的军事防御,在台湾府,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建造了一座坚固的营墙,替代了原来的木头栅栏,让军营变得更加坚固。他借着讨论处理垦荒贫民的机会,上奏弹劾了飞扬跋扈、独断专行的台湾总兵章隆。他还上奏朝廷,减免了多年欠下的赋税3400多两白银,减免了上交朝廷的“供粟”5200多石粮食,提出了更多治理台湾的的建议,减轻了台湾百姓的负担,台湾也甩掉了“文化沙漠”的帽子。杨二酉离开台湾的时候,很多台湾官员和老百姓舍不得他离开,送别的时候还有人掉下眼泪。台湾百姓把杨二酉叫做“杨夫子”,还立碑歌颂他在台湾的功绩。 杨二酉回到京城,乾隆皇帝非常赞许他在台湾的成绩。乾隆七年(1742)以后的将近十年,他开始担任都察院下属的专门御史给事中。他把他的洞察力和责任感,还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写在每一篇上疏里,他的上疏,每一篇都切中国计民生的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不断赞赏。哪怕他在巡视济宁漕运事务,却被权贵暗中捣乱,编出“诖误”的理由罢官,乾隆皇帝都有一点怀疑,对南书房群臣说:“杨二酉给事中最解事人,何一误至此?”最后,他收到了一个从宽处理的处分“原品修致”,等于说给47岁的他一个“强制退休”的隐形罢官处理。 杨二酉罢官回到晋祠老家以后,以陶渊明自比,自号“柳南”,结起诗社“玉烟书屋”。1757年,刘统勋到山西办案,路过晋祠,顺路探望他,劝慰杨二酉要“豁达大度,寄情家乡山水”。他心领神会,之后开始走出书斋,开始联谊本地名人,关心家乡公益。他参与了晋祠名胜的修缮,还提出了“晋祠内外八景”的说法。“胜瀛四照”“难老泉声”“莲池映月”“古柏齐年”,这些晋祠风景能有这样雅致的名字,杨二酉功不可没。唐太宗李世民亲笔书写的晋祠国宝《晋祠铭》碑,到清朝已经有三分之一模糊不清。杨二酉参与重建了《晋祠铭》碑亭,取名“贞观宝翰”,还请来他的远房堂曾孙年轻的书法家杨堉用双钩法临摹《晋祠铭》的旧拓片,请来高手刻工把《晋祠铭》摹本刻在一块好石料上,复制出一块足够乱真的《晋祠铭》碑。现在,为了保护文物,晋祠的拓碑师傅只会从这块复制的《晋祠铭》碑上制作拓片。在晋祠,“水镜台”“悬山响玉”这些匾额和影壁砖雕铭文《柏月山房记》都是出自杨二酉的手笔,“水镜台”匾额还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1780年,70多岁的杨二酉在晋祠老家去世。 杨二酉读书阁是杨二酉和他整个家族的子孙在晋祠南堡街上大片宅院的其中一部分,是杨二酉中年以后读书、研究学问、练笔、写文章和日常起居的地方。清朝以后,这些宅院被其他人买下,后来的主人拆掉改建了许多房屋。现在,幸存的这座读书阁,是惟一被确认的这位巡台御史、书法名家的住处。 出晋祠公园西南门,对面的路口上,有一块路牌,写着“南堡街”,往前走几步路,绕进路西第一个豁口,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座古老的两层楼阁,这就是杨二酉读书阁。这是乾隆41年(1776)年,杨二酉自己修整以后的旧居“人境轩”的核心。“人境轩”来自于陶渊明《饮酒》里“结庐在人境”的诗句,标榜了杨二酉自己效法陶渊明的志趣。它的下层,是六孔砖碹窑洞,在第二、三、四、五孔窑洞的中间,镶嵌着三块小的石匾额,可惜年代久远,文字已经被人凿平。六孔砖碹窑洞中间有小门,把每一孔窑洞互相连通,有窑洞建筑冬暖夏凉的优势,又能方便居住者走动。 登上第六孔窑洞北边的23级砖砌台阶,走到窑洞顶上的平台,中间是一座面宽四间、进深两间的单檐卷棚硬山顶砖木结构房屋,这就是读书阁的上层。四间里,中间两间是隔扇门,两边的两间砌着低矮的槛墙,上面是窗户。门窗上方有花纹简洁的挂落,八根檐柱撑起前檐,整个建筑简洁又略有秀美。在杨家子孙离开这里以后,它的装修做过不小的改变。平台四周被青砖砌成的十字花栏墙围成一圈,很雅致,又独具地方特色。在当时,这里的确是一处闹中取静、读书挥毫的好地方。 杨家子孙离开了老宅,读书阁也一点点苍老。清朝少了更多耿直的言官,国运也一点点衰弱,台湾的科举考试名额也偶尔被大陆考生冒用。1895年,又一场科举考试刚在清朝的京城开考,台湾就在日本的一张谈判桌上被一份条约割让给日本。“杨夫子”一手恢复的海东书院,也被日本人改建成武道馆“武德殿”和台南神社。日本殖民统治的半个世纪和1949年以后两岸分治的七十年,尽管台湾教育还在发展,但一些居心叵测之人从政治和历史文化上挑拨离间两岸关系的恶行祸害不浅,完成祖国统一的路程远远未到终点。在继续推动祖国统一,促进两岸交流的今天,如何凝聚两岸人民的力量,争取台湾同胞的觉醒和支持,我们还要从杨二酉治理台湾的成功经验里,吸取更多的智慧和养分,让两岸关系和对台政策更加适应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让中国和平统一更早一天实现。同样,杨二酉清白正直的人生也启迪我们“做人要严,做事要实”,珍视身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唤醒它们在现实生活里的巨大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