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祭侄文稿》见颜真卿的率性之真

 苯墨子社 2019-03-03

01

汉字书法是中华文化之瑰宝,由文字书写符号演进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上唯中国独有。中国的书法艺术有四大体系,分别为正、草、隶、篆,各有春秋。

篆书比较古老,分为大篆与小篆,秦统一文字就是小篆。隶书形成于秦汉之间,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草书形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由隶书演变而来。所谓草书,有草创之意,有章草与今草之分。草书脱去隶书结构的约束,飘逸洒脱“信马游缰”。章草以书圣王羲之最为著名,到了唐朝草书更加放逸,出现了怀素、张旭等狂草大家。

正书也称楷体,成熟于唐朝,有楷书四大家,即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赵孟頫(赵体)。魏碑体也属于楷书,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刻石字体的通称,是碑刻、墓志、造像题记、摩崖石刻的主要字体。

中华书法源远流长,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近日,一则消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珍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之宝——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在日本东京展出,日本天皇携王妃亲临展会观瞻。

天皇是国家的象征,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为何引起日本天皇的关注呢?文化现象通常具有深刻的涵义,书法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差异,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播布与交流形式。

由此,我们更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人类社会贡献了宝贵的文化资源。记得少年之时,父擅书法,主要临习欧阳询的欧体楷书。父亲起得很早,端坐于桌前一笔一划地临摹小楷,那种庄重的神态记忆犹新。

父亲的小楷书法在县里小有名气,赢得赞誉与尊重,也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小时候也练过一段时间毛笔字,但缺乏耐心未能坚持下来。时光流逝,对书法的倾慕之情愈加浓厚。

安史之乱

02

读到《资治通鉴》“安史之乱”一段,颜真卿英勇抗击安禄山叛军,由此而想到颜真卿的书法。本次《祭侄文稿》在日本展出,天皇恭敬而凝重的神态,民众排长队只为一睹千年书法珍品的热情。

一种感怀远古之情油然而生,波澜壮阔的大唐历史长卷浮现在眼前。为之赞叹,为之感伤!抛开中日之间的民族情感,就文化渊源而论,日本受大唐文化的影响最深。

盛唐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文化包容、民族融合,所展现的廓然宏阔的气势吸引了众多民族的归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最大,服饰、文字、茶道、书法、佛教等文化传入日本,在中华历史上盛唐是日本最仰慕的朝代。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于中日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去过日本的朋友可以发现,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日本依然保留了许多“中华积习”,比如古建筑、文字、书法、饮食等。深层次的影响是儒释文化,日本民众的尊崇忠义、礼仪、内敛、自律的品行,日本企业倡导敬天爱人、利己利人、集体主义、精益求精的精神。

日本对唐文化推崇备至,本次颜真卿真迹展览引起天皇关注,我想应该与此有关。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相较于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可谓独辟蹊径尽显悲情。如果将《兰亭序》比作温婉隽秀的“婉约派”,那么《祭侄文稿》就如悲壮激越的“豪放派”。

颜真卿 《祭侄文稿》

03

《祭侄文稿》的独特魅力在于颜真卿将真实情感融入了书法作品,血泪尽洒化作万般悲愤倾泻于纸墨之间。千百年来,《祭侄文稿》书法作品本身所展现的高超艺术,以及作品背后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犹如远古的回响时时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在中华历史上,“安史之乱”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点,甚而至于是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转折点。影响波及宋朝,以至于其后的各个朝代。中华文明由开放、包容、生机勃发,逐渐转向内敛、保守、中规中矩。

“安史之乱”几至大唐王朝覆灭,在危难之际,身为一介文人的颜真卿挺身而出,组织民众抵抗安禄山叛军。叛乱如烽火之势燎原,唐玄宗众叛亲离几乎落入绝地。

《资治通鉴》记载:“初,平原太守颜真卿知禄山且反,因霖雨,完城浚壕,料丁壮,实仓廪。禄山以其书生,易之。及禄山反,牒真卿以平原、博平兵七千人防河津,真卿遣平原司兵李平间道奏之。上始闻禄山反,河北郡县皆风靡,叹曰:‘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及平至,大喜,曰:‘朕不识颜真卿作何状,乃能如是!’真卿使亲客密怀购贼牒诣诸郡,由是诸郡多应者。真卿,杲卿之从弟也。”

颜真卿早已料到安禄山要反叛,也做好了准备。安禄山认为颜真卿是书生,并未在意。及至安禄山反,颜真卿第一时间报告朝廷。唐玄宗感叹:“二十四郡,不曾有一人义士,朕不认识颜真卿,他是竟是如此忠勇!”

颜真卿派亲信秘密通告各郡,各地纷纷响应。颜真卿是颜杲卿的堂弟,颜氏家族齐心抗击叛军。颜杲卿是常山太守,顽强抵抗安禄山叛军,杲卿之子颜季明(《祭侄文稿》之侄)多次往来常山与平原通报战情。

常山失守后,叛将史思明杀尽颜氏家族三十余口,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颜杲卿父子以泄其愤。“安史之乱”平叛后,颜真卿多方寻找堂哥与侄儿的遗骸,只寻到了颜杲卿的一只脚和颜季明的头颅。

颜真卿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奋笔疾书写下了《祭侄文稿》。整个作品超脱了一般书法作品工整的铺陈格式,笔随情走,凡二百三十四字有多处涂改,情感凝滞悲情喷薄跃然纸上。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gou)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颜氏一门英烈,气贯长虹!

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

04

就文学价值而言,《祭侄文稿》不过是一篇普通的祭文。但其所陈述的史实充溢忠义之浩气,家国之情怀。正是这些忠义之士,舍生忘死,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彰显中华文人志士之情怀,下马著书,上马杀虏,仁人气节光照千秋。颜真卿就是文人志士的典型代表,书法自成一家,人如其字刚劲不屈。

颜体楷书遒劲有力,庄而不俗,完全是书法大家品格的内化。楷书四大家,唐代有其三。元代赵孟頫为人颇受争议,虽然书法名列四大家,但投靠元朝是其人生的一大缺憾。通常情形,观其书不及其人,也无可厚非。

在历史上,就文学艺术造诣而言,李斯、赵构、赵佶、秦桧等人也有很高成就。但往往令人不齿,因为想见其人如鲠在喉,艺术成就在其劣行的映衬下显得微不足道。《祭侄文稿》的可贵之处在于,精神气质远远超越了其艺术造诣,此为千古传颂的本质所在。

颜文忠 颜真卿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即为“人性”,遵循本性就是“天道”,按天道修养之为“教化”。

《祭侄文稿》所体现的正是颜真卿的率性之真,何为率性之真?就是循天道而行。真性表达,真情流露,是一种可贵品格。在李贽评《水浒传》中,在鲁智深的多处描写中,李贽评注为“真佛”,就是因为鲁智深真性外露不矫揉造作。

颜真卿的忠义品格贯注于书法作品,是一种真性、真情表露,人们真正倾佩之处在于此。加之颜真卿书法本身的精湛造诣,瑕不掩瑜,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真情实感。

因此,《祭侄文稿》的涂改与缭乱反而显出一种悲情之美、豪放之美。别具一格,于书法丛林中绽放奇美之花。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伟大的艺术作品超越民族与国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资源与文化财富。有人争论《祭侄文稿》珍品该不该到日本展出,我倒是觉得无此必要。

我们应本着开放包容的心态,重在彰显自身的价值、塑造独有的精神,从而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常在人心中,见与不见,它始终在那里!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