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易经》?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你有怎样的深度解释?

 谨身节用华 2019-03-03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是讲未来变化的,告诉我们如何去把握未来。一阴一阳谓之道,未来是变化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不变的就是道。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世界。

天人合一。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可修成圣人太难,人若都要成为圣人才能做事才能行,显然不符合人民大众。存天理去人欲,过了。

王阳明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修正的办法“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他要求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实际上知行合一圣贤们是没有这一提法的。

儒家讲知先行后,先格物再致知,修身后再齐家治国一平天下,是偏重知的。老子呢讲道,认为人应该效法天之道,当自强不息。当效法地之德,厚德以载物。就是告诉你学习水德就好了,怎么做呢?水里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几于道(善处下而成王)。告诉我们少去学习那些人道,按天道处世为人就好。如易经坤卦爻辞第二爻:直方大(大地的本性),不习无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