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做教育

 江山携手 2019-03-03
用“心”做教育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从教十余年,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的教师。但是,我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后,我觉得我这么多年的教师是白当了。李老师真的是在用“心”做教育,而不仅仅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简直让人佩服至极!
 用心其一: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李老师在文中提到了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平等之心:“拜小孩儿为老师。”“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适合小孩儿一般大儿,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没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的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学生。”可见李老师对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是爱精神理解的很透彻。
用心其二:追随教育大师苏赫姆林斯基。《做最好的老师中》提到苏赫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同时也是李老师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颗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李老师是“苏赫姆林斯基的狂热信徒”,正是苏赫姆林斯基让他开始意识到:“应把自己的学生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分数的符号,并且将发展学生的个性同自己的个性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这是李老师坚持高素质教育的动力所在。
用心其三:坚持阅读和写作。李老师从教20余年,一直不停地阅读,“阅读欲”就是他的“生存欲”。文中李老师总结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把它归纳如下:1、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不功利性阅读。2、写作时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3、文章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朴素最真,朴素最美!4、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有自己的思考,联系自己的实践。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以前,我们都是一种功利性的阅读:要考普通话了,读一读,要考计算机了,读一读……拜读了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后,阅读已逐渐进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
 用心其四:勇于思考,善于反思。不管是李老师的班级管理还是李老师的语文课堂,都充分应证了这一点。由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想到了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编写出了一本本“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对优生铸造卓越人格的培养以及把“转化后进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科研来试验。李老师善于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罚站生病的任安妮让他下定决心:“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爱以学生尊严的伤害作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教育效果’!”拳头对准了学生:学生的日记让李老师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从而让他深刻的认识到:“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正地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与师德是格格不入的。同时,对外班学生的轻视、敌视以及任何不负责任的粗暴,同样会在本班学生中损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望,更为严重的是,还会给本班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李老师的教育硕果累累。
 用心其五:积累各种各样的教育素材。“一是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周记等书面材料,保存那些能够反映学生心灵的文字;二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特优生、双差生、有明显特点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载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化情况、学习状况、社会交往、家庭环境等等;三是班主任本人进行的教育实践、实验的有关记录材料,包括班级重大活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对偶发时间的处理等等。”李老师从教几十年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材料,毫不夸张地说,可以办一个个人博物馆。
 这一个一个的用心,造就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他是教育者的楷模,他激励着每一位普通教师都争《做最好的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