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知县孙葆田与合肥县衙楹联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3-03

原标题:孙葆田与合肥县衙楹联

解放前合肥只是个小县城。既然是县城,当然要有县衙,据说当时的县衙就在如今的安庆北路,安徽省博物馆的西侧。

清朝末期,合肥来了个知县,名曰孙葆田,河北容城人氏。为了表白自己履职的心态,在自己办公的正堂大门上,书写了这么一副楹联:“合则留,不合则去;肥吾民,勿肥吾身。”此联两次巧妙地嵌入“合肥”二字,自然贴切,不着痕迹。最值得称道的是,联语虽直白,却掷地有声。张扬了个性,表明态度,给百姓以安抚,给自己以警醒。只是平仄不究,然而是瑕不掩瑜,至今仍为不少合肥人所乐道。

“浮生常为虚名累;垂老方知寡过难”,这是孙葆田贴在室内门上的一副楹联。备尝炎凉,方能够参透人生,有感叹,有觉醒。贴在室内的楹联,敞开的亦是内心世界。

孙葆田还在客厅里悬挂这么一副楹联:“世事何常,天理有常,绝大经纶争把握;连囷不惜,粒米必惜,此中轻重要权衡。”这副楹联内涵隽永,用典亦恰到好处。经纶:筹划治理国家大事的才干,典出《周易·屯卦》;连囷:汉末周瑜起兵,请求鲁肃资粮,时鲁肃有米两囷,慨然指一囷与瑜,(可见《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囷:圆形粮仓。“何常”“有常”“不惜”“必惜”,用词巧妙,对仗工整。确是一副不可多得的巧联、妙联、哲理联。

“为百姓,省事省钱,须尽过父母恩情,方可保民为赤子;愿一心,赖烦赖苦,才学得循良政绩,休教名士误苍生。”这是孙葆田悬挂在县衙里的又一副自撰联。言真意切,颇似自策自省的座右铭,细细咀嚼,令人动容。

“欠房债八元,靴尖何利,马棒何凶,睹人命若鸿毛,李孟仙倚官压势;出大签三次,差役亦威,吏胥亦壮,视道台如狗蛋,孙县令除暴安良”这是合肥老百姓送给孙葆田的一副撰联,只需读上一遍,就知道这里面定有故事。

合肥大兴集有一座李家圩子,庄主即李鸿章的亲侄李孟仙,其弟李经羲又是云贵总督。声势威赫,不可一世,地方官员大多畏惧有加。官大财广气粗,李家在合肥广置房屋,并且对外出租以谋利。其中一家房客欠下租金八元,这下子惹恼了房东李孟仙,派出了如狼似虎的家丁,对房客绳捆索绑。

房客不堪折磨,悬梁自尽。房客之妻含冤到县衙告状。

孙葆田了解案情之后,毅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自率领全副武装的衙役去李家圩子捉拿李孟仙归案。李孟仙倚官仗势,料想小小七品芝麻官只不过装腔作势给别人看罢了。没承想孙葆田步步紧逼,分毫不让。光棍不吃眼前亏,李孟仙翻墙越沟,仓皇出逃。如此义举,令合肥百姓无比振奋,大街敲锣,小巷鸣炮,旷日持久,拥护孙葆田为民做主,并且欢呼:“包公虽清,不如老孙”,以至于波及全国。

李鸿章也认为事情闹大了不仅对自己名声不好,反倒让孙葆田赢得佳誉。遂让安徽巡抚出面,将孙葆田调到当时被认为肥缺的宣城任职,又以重金贿买苦主,此案方算告一段落。

这副百姓撰写的楹联,道出的全是百姓的心声,虽然略粗俗,然而只要诵读一遍,即可大快人心,真可谓酣畅淋漓。

“斯是陋室;我本布衣”,孙葆田去意已决,遂在自己的内室上贴上这副楹联。上联取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下联摘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集句联恰如其分地道出孙葆田的心迹,掷地有声。

孙葆田在合肥既留下了“孙青天”的美誉,也留下意味携永的楹联,而今读来,仍觉得余味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