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圭步斋 2019-03-03

按照计划本来还未写到《祭侄文稿》,只是最近台北故宫的国宝《祭侄文稿》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出受到了很多的质疑和不满,我们并不想对此事发表意见,只是觉得很遗憾,至今没有一睹心中最伟大艺术品的真迹。在这里就提前跟大家聊聊《祭侄文稿》在我们心中为何如此伟大。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2019年2月23日下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观众为参观“颜真卿特别展”排队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此篇文章并不是像那些专家一样去分析此件书法作品的结体、笔法、墨法等技术性问题,因为我觉得欣赏这件书法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书者那沉痛切骨的情绪,感受高超的书法技艺在悲痛的催发下自然流露的那份天真,感受那游离于理性之外的笔墨的荒率气息和浑然天成的一纸血泪。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此书后有跋文曰:“书简出于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直妙见于此也。”《祭侄稿》之妙就在于“起草”。同样是草稿,《兰亭序》那些飘逸清新,一波一拂皆能悦目赏心;而《祭侄稿》缘何笔墨狼藉、散乱不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藩镇军阀安禄山发动叛乱,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和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杲卿与其幼子季明被俘,先后被害。758年,颜真卿书此文稿悼念,祭侄季明及颜氏家族在安史之乱中的“巢倾卵覆”。这样的书写背景,与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的兰亭雅集之乐,可谓天壤之别。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颜真卿

《祭侄稿》是即兴之作,这个“兴”是带着冲动、宣泄、倾诉的激情的。在书写中,颜真卿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位书法家,更不着意于技法的运用,只是在激情的涌动下,奋笔向前。在颜真卿的一生中,楷书创作是他的主导方向,他善于在冷静理性中运笔,写出了大气浑厚、庙堂气象深重的《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让人欣赏中有高山仰止的崇敬。在楷书创作时,技巧之“理”是主宰的,而“兴”则居其后。现在,《祭侄稿》全然是“兴”,是情的流走奔涌,情到笔到,甚至,笔锋兀自前去,怎么写他也不知道,待回过神来,才知道写错了。草稿就是这样,不时因书写速度的迅速而出错,这オ是正常的草稿。有人认为颜真卿书此已经达到“忘我”,显然不够确切,否则就不会有删改画圈的修正了。他清楚自己正在运用笔墨抒发情绪,清楚只有行草书オ与此时情绪适应,抒发的渠道得以通畅。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常人对于书法作品总的感觉是整洁的、规矩的,并以此感到愉悦,《祭侄稿》打破了常人的看法,它的涂抹残破反映了一位书法家极端状态下的意识,在悟知人性的深层蕴蓄,促进非常规下的技法进发。正是在这些非整洁的涂涂改改之处,含纳着丰富的信息,是颜真卿思绪犹豫、矛盾、躁动最集中之处。它们的审美价值,就是非常规下的书写带来的真实。因此,这样涂抹处就成了有趣味的形式——一个欣赏者对这种感觉效应非常态的品味,正是这些信息是有效的、丰富的,甚至是难得见的,它们是与通篇不可须臾分离的。试想,有谁能越过这些涂抹的痕迹,洞见颜真卿当时的心境。洁净是一种精神癖好,体现在纸面上的楚楚动人。而粗服乱头、草莽荒率,有着可资想象、回味的“毛边”,墨气酣畅,甚至贯穿在朦胧之中了。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祭侄稿》的品相不是清澈如水的,似乎隔着历史云烟,雾里看花般地看不清了。草稿中显示着颜真卿私人情绪的同时,非常规的线条也大量地出现了。他的楷书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而草稿却是情绪化的,不可重复的,随情绪散漫,形态多变、驳杂。在书写《颜氏家庙碑》时,这里边透露着威严、郑重,是书法家全身心恭敬的结晶,让观者也神情肃穆。《祭侄稿》则流露出一种向下的民间的、亲和的气息,让人联想起汉简,联想起唐代民间的一些文字,远离了官场、行政的行文形式,传达着情绪之纷乱。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在评说颜真卿时,有的评论家是把他的忠心和书法表现力连在一起的,如清人王顼龄称:“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前贤。”但是,从《祭侄稿》中表现的,完全是一个具体的人的真实情绪,这才更令人信服。老笔纷披,可以这么来看待《祭侄稿》。尽管颜真卿情绪激越纵笔随性,他具有的坚实功底还是显示出来了。草稿中的枯笔不少,枯而不燥,反有润泽之意。尽管涂涂抹抹的地方不少,但线条是藏锋的,饱满苍茫,浑厚朴实。他蘸上一笔写去,直到墨将竭而止,大大小小,错落参差。笔短意长是《祭侄稿》的一大特点,他没有心境慢条斯理地处理好每一笔的末端,就顺势而去,戛然而止,因此顿笔用得多了,通篇显出沉重,意含在沉重的顿笔中,有欲说还休之含蓄。由于有了深厚的功底,下笔之时还是暗含笔墨规矩,呼应承启,连绵顿挫,依然和谐一体。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颜真卿并无意于技巧,只是抒情而已,却将平日掌握的技巧自然而然地化入笔底,构成佳作。这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抒情,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的,而每一种形式都需要技巧,技巧程度越高,对于情绪的抒发,也起了越良好的作用。在颜真卿的作品中,可以分为法则之作和情绪之作两类。后者如《祭侄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都是抒发此时此刻的某种情绪的,每个事件给予书法家的感受都是独特的、无可重复的,因此笔下痕迹也是从属于某一种情绪,不可更变、置换的。清人吴德旋就分析:“《座位帖》尚带矜怒之气。《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欣赏至微,就能欣赏出情调之下笔墨的差异,差异使我们的欣赏感觉充满永不重复的美。《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如果拿《祭侄文稿》与兰亭序》相比,同是行书结构,风格却不一样。前者豪放、沉郁、流走,是气厚之书;后者优美、轻快、从容,是韵雅之书。一崇高,一优雅,各有千秋。前者为极悲之作,后者为极喜之写,都能天真灿烂,使人动心骇目”。所以,元代鲜于枢说,两件瑰宝“虽异,其致一也”。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且看一些历代大家的评价及跋文:

《跋》 清 王顼龄

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鬱结,豈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广川书跋》 宋 董逌

峻拔一角,潜虚半股,此于书法其体裁当如此矣。至于分若抵背,含如并目,以侧映斜,以科附曲,然后成书,而有人于此盖尽之也。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望之知为盛德君子。尝问怀素折钗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贼尽之矣。前人于其隐处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后得之。此二体又在八法六体之处,乃知书一枝,而其法之重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体者也。

《跋》 元 鲜于枢

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

字字泣血,天真烂然,祭侄文稿,高山仰止

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都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无以伦比的艺术家的魄力和胸怀。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的心,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