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 疏:『调中益气汤』脉。洪缓而弦。 其证:四肢满闷,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 疏:湿盛有热。 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 疏:脾虚,脾主四肢。 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 疏:二便症状。谷气下流导致。 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鸣耳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努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调中益气汤主之。 疏:湿化痰热。 疏:湿盛脾虚。湿困脾机,谷气下流,消化功能障碍,见以上诸证。变补中益气为调中益气,白术易苍术以滲湿,当归易木香以调气。 调中益气汤 黄芪一钱,人参(去芦头,有嗽者去之),甘草,苍术以上各五分 柴胡(一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上气,从阴引阳也), 橘皮(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一分), 升麻以上各二分,木香一分或二分 上件剉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宿食消尽服之。 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脉,空腹在旦是也。 如时显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加真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无此证则去之。 注:『下元』,下焦肝肾。 如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三分。 注:『了而不了』,大便解后觉得没解完又想解。当归滋血润肠。 如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时暂从权而祛湿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阴已病,其脉亦络于心中,故显湿热相合而烦乱。 疏:常用则伤津液。此足太阴脾经已经困于湿,脾脉又络于心中,诱发心火,所以显出湿热相合而烦乱。 如胃气不和,加汤洗半夏五分,生姜三片;有嗽加生姜、生地黄二分,以制半夏之毒。疏:胃气不和指痞涨呕逆。 如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阴脾邪所作也。 疏:痰气逆上,四肢厥冷,头痛如裂,身重呕逆。 如兼躁热,加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二分。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 如夏月,须加白芍药三分。如春月腹中痛,尤宜加。 疏:平肝泻火止痛。 如恶热而渴,或腹痛者,更加芍药五分、生黄芩二分。 疏:火郁于内也。 如恶寒腹中痛,加中桂三分,去黄芩,谓之桂枝芍药汤,亦于前药中加之同煎。 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大寒之药也。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少许制之。 疏:芍药非大寒之药也。酸、苦、微寒。养血敛肝。春肝气不伸可和肝;夏肝木生火可泻肝;秋木火刑金可制肝;冬阴火上乘可敛肝。 如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 注:胃脉四道,足阳明胃经气冲穴,亦名气街,是下焦冲脉起点。四道,四通的道路。少阳脉二道,足少阳经脉循两胁,出气街。冲脉厥气挟阳明胃经脉上逆。同时足少阳经脉循行于胁下左右二道,出气街,也被冲脉厥气所激而反上逆。 《内经》曰: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急有音,不得卧,加吴茱萸五分或一钱五分,汤洗去苦,观厥气多少而用之。 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也。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热汤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饮食压之,使不令胃中留停,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 疏:夏月厥逆,大热也。 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 如时上见寒热,病四时也。又或将理不如法,或酒食过多,或辛热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热大寒之处益其病,当临时制宜,暂用大寒大热治法而取效,此从权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难治矣。 《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 注:病从下起的热厥向足上延伸,当引清气上行祛邪。上焦心肺之清气不足,陷入下焦,当从下焦阴分引清气上升于阳位。药法:少量芍药或黄柏入肾肝下焦,引参芪草之甘多和升麻、柴胡之辛少药,助升发脾胃的阳气,又从而发散侵于凑理、皮毛的表邪。 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促阴引阳,宜以入肾肝下焦之药,引甘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又从而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 又云:视前痛者,常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后治他病。 疏:皂角君发po说汤药取法于针灸,然也。这里借用针刺的上病下取、从阴引阳。阐述清阳下陷于肝肾而升阳益气的法则。身前痛取之身后,疏通经络内的血液淤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