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从自然的金水六君煎的理解+伤寒论方解合集+老牛论医

 johnney908 2014-03-09
顺从自然的金水六君煎的理解 金水六君煎
如大便不实而多湿者,去当归,加山药;如痰盛气滞,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2.1~2.8克;如阴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细辛1.5~2.1克;如兼表邪寒热者,加柴胡3~6克。
金当然是肺,水是肾.金生水,则非气下降;咳嗽之因,关肺胃.就是不降,不散.降气当然是肾阴,肾主纳气. 当归,就是气当回归肾气之意义,能使吸气大大加深.
降为是啥,就是半夏.麦门冬汤等,出血等.陈皮是啥,理气也.治痰需理气,气行,痰方动;茯苓,炙甘草,建中焦之气.中焦如轴,轴心无论,何以运转.金水相生为一空话;
下焦为阴.说阴虚者,未必为阳旺.下焦为阴中之阳,八卦可知,火神之术,一是急救,一是阴阳比例的运用,无不重中焦之力;
这里的阴虚,是下焦的肾阴肾阳都不足,肾气不足,肺气不降,肾气不纳.中焦虚而,痰气不运.这就是金水六君煎的原理.

附:[病案讨论] 咳嗽,猜方,对症者花上。
男,成人,体胖,能吃,但吃不消化,一天不喝水也没事,腹胀,下午发热,咳嗽,不能平卧,痰带咸味,鼻涕多,留清水,舌苔厚黄腻,舌色淡红,脉沉细无力。

用的为金水六君煎加三子养亲汤。
重用熟地50克,加味为地龙、浮小麦。咳嗽一礼拜,不效,服用此药,当晚咳嗽大减,三付基本痊愈。建脾肾之品后。
曰,痰咸,脉弱,肾之虚也。用六味不效者,无去邪之品也。
说明一下的是,没用桂枝、附子,干姜之类热药。
释疑:
发表于 2010-1-21 17:50 | 只看该作者
真的不可思议,阴盛仍养阴,水多仍生水,气弱(不顺,不和)仍泄(降)气。
百度一下,认识金水六君煎
  ...
Honxin 发表于 2010-1-21 13:29
    是真阴亏,无力运化,故现阴甚(先师说,补真阴,退邪水,可能就是这个东东吧);气弱是下焦,中上焦是邪很重,故去邪为先,故后
后面的方用的脾肾之补。

发表于 2010-1-21 18:47 | 只看该作者
小青龙是外寒,内饮。下焦不虚。这例是不能用的,有内饮,但是一无外寒,二是下焦虚。
发表于 2010-1-21 20:38 |
肾是阴阳之和体,阴重而阳轻;肾精为阴阳之和说法,个人理解;肾精亏虚,者;气多不归根,卧者,气当归根,下焦虚,而中焦痰湿,阻了气归根之路。反而上冲,咸,肾之本味也;清水之涕,也是气不归根,邪水上冲。个人理解;小的在别的地方也见过几个老医案的例子,也是痰多,脉细,痰现。但用金水则痰速消也。神妙之机,真仙方也;
岳美中也对之赞美有加;景岳祖师发明之,先哲之不欺后生也;气虚,有上焦之气虚;不能降,当升之;中焦之虚,但补,横也;下焦之虚,厚物补之,气自上升。下焦虚不纳气,中焦痰湿阻路。金水加三子加味;师之方,对也;再者,疗效说明了一切。
发表于 2010-1-21 20:52 | 只看该作者
真阴亏虚,不是阴虚,而且阴虚,未必口渴,只有气分之热一般才有口渴之象;到血分,阴分,反而不渴的;
   
  真阴亏虚,是阴虚10分,阳虚3分;这小的多次看,先哲的书感觉到的,对与否,望高人评定。

引文来源  金水六君煎的理解 - 中医基础版 - 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 - 医学专业交流与执业医师考试
伤寒论方解合集

上焦为阳,中焦如横,下焦为阴;
上焦阳中阴,升开极而降;
下焦阴中阳,降合极而升;
中焦如车轴,转换阴阳;
上虚者,转轴向右,以升阳气;
下虚者,转轴向左,以降阴气;
上实者,转轴向左,阳归于阴;
下实者,转轴向右,阴归于阳;
太极图,
上焦多为阳,中间核心,存阴,与中焦组成向下的能量;
中焦左右等同,如横者,阴阳升降平衡也;
下焦多为阴,中间核心,存阳,与中焦组成向上的能量;
一是整体平衡,上焦,中焦,下焦,如太极,各位阴阳;
太极
上焦大部分为肺,而核心,理解为心脏,心肺存阴,而和胃降;
下焦大部分为肾,而真阳,理解为肝,肾阳,和脾而升;
这就是人体太极图,六经的系统,是个球体,立体的,内外相连;
人体的左右脉和起来,就是这个太极图; 统一运行的理论,基本上可以从此理解;


阴阳不是简单的阴阳,能从这理面理解很多古代经典.
比如,如果把六经分配到里面,就更好了.
五脏是在内,六经在外,经脏一体.医理大成!
球体是两办组成的, 一半之表为太阳,一半之表为阳明,中间的连接部分为少阳;
三阴入里,可归五脏;
从此,医理大成理论,完成,人体主要的运行规律,全部显示出来,
不包括,返修之中通之术;
把非人体的正常运行,除外,医理全部在此.一统古今.
各代名医,多为运气,各持一端,这才是医理统一论;

 

小柴胡汤
解: 小是小和之意,与大柴胡汤相对应;
     而这是说的两个争力,小是指的肺胃之降气,柴胡是指肝之升气,中焦如轴,两侧升降,详见太极中医升降理论;
                           肺(降)               
   柴胡(升)          脾胃           小, 胃(降)
    这就是中焦之虚,肝气不升,肺胃不降,而出现的种种之症.
    为啥有人说,柴胡汤伤肝阴,看出来了吗?
  小柴胡的种种的病症,无不是在此病机之上!真是美妙绝伦,大叹,恩师神力!
略举一例:
      伤寒,阳脉涩,阴脉玄,法当腹中急疼,先于小建中汤; 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肝阴虚,而不能养运中焦,涩者,不运化,玄者,肝不养也,故用小建中汤;
    不差者,此脉也可中焦虚,而肝气不升,涩者不运,玄者肝气不升;故补中焦而升肝气;
    这两者的区别看出来了吗?

调胃承气汤;
解:调就是调和,比较柔和,相对于大承气而言;胃就是胃气,
   承气,就是继承气,继承的是啥呢?是心火之气,秋天一到,天气转凉之意也;
   连接起来就是用相对柔和的方法,让胃来继承心火之气,把热气降下去

猪苓汤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出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解:猪苓汤,就是利肾的汤,猪者水也,苓者,分也;
    1. 下焦阴虚,肝风内动,虚阳上浮,故脉浮,渴,而小焦之热,影响了气化的功能,而不得小便;
    故用利水,清湿热,化肝风之猪苓汤治之;
    2.猪苓汤,为少阴病之方,故阳明之渴,得用白虎之类;
    3. 利者,肝气过旺,克脾胃也,而脾胃不能正常运行而病;后世的治疗利的名方,原理与此同; 芍药汤
    方名芍药是干啥的,这就不用说了吧.
     咳,呕,渴,心烦,都是肝风上冲内脏而病.都是下焦热,而肝不养,气化不能正常运行而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
伤寒,淤热在里,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解:此为太阳,少阴;
   伤寒者,太阳伤于寒,热不得外出,故淤热在里必发黄,
   太阳上内连肺,下连肾;
   故与肺, 肾相关而理与此同者,皆治之;
   鼻出血等,肾炎等;可以治疗当代之不容易治疗之病也;
   凡是与肺肾太阳有关,而医理与此相和者,皆可治之;这就是恩师之神力;非当代医师所能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解;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 胸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12,桂枝9,干姜6,栝蒌根15,黄芩9,生牡蛎6,炙甘草6.

解:病在少阳,本当和,汗, 下皆不对;下伤肝气,汗伤脾胃;肝肺为争力,肝气不升,则肺气不降,
故升肝气,辛苦和一,开降之路,补汗上阴,之烦,渴;
肝气不达,而脾胃中虚,心肺火气不降;
此处,认为下伤肝气;汗伤脾胃;心肺肾汗伤液,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用,黄芩,干姜者,开结也;柴胡,桂枝提升肝气;其余补汗伤之液也;
恩师之方,皆是一能量场是也!

附子泻心汤解
心下否,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否者,多为阳气与阴气不能相顺;
上焦, 之虚火,皆因下焦阳气不足,而下焦之外围为太阳;
在内, 在上,阳气过旺,而下焦阳气不足,不能相顺, 阳气不能入下焦,不能相顺,而否成也;辛开苦降之意同也在此;
在外有,阳气不足,不能卫外,故恶寒; 而又有不能下降之热,故汗出;
而附子久煎者,取其同走中焦,而开下降之路,
故可能当上有热,下焦阳虚者,用之;
故, 心下否,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越婢汤胡解;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
理解: 越婢汤者,越脾汤是也;就是解脱脾之收敛之力;这里的婢是脾的通假字;
        风伤营,脾胃也;
      
        汗当出,而风伤之,风气扰乱了营气之功能,使得营卫不能协调. 卫气不能正常行使功能,阳明经之热和水气不能疏散,
        主要是热不能散,而导致水气不能正常运行,而出现浮肿之像;
         伤于风者,故恶风; 伤于卫, 故全身肿,在表,在卫,在经,故浮而不渴; 自汗出者,正邪分争也;无大热者,在表,在经也;
     
       故麻黄开卫气;石膏清经热;生姜散水气;大枣,甘草,内充脾气;
桂枝汤能治疗不大便.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疼者,必杻,宜桂枝汤;
理解:不大便,有热,在府,承气汤;
        小便清,为内无热,在表,此处的发汗,是指从表治疗;如果头疼的,是中虚,胆火不降,上焦出血之症;
      这样的病,当用桂枝汤,外以调和营卫,内以升肝降胆胃,这样,胆胃一降,就可能上不出血,下大便通畅;
      故桂枝汤可治疗中虚的发热/头疼/上焦出血,和大便不通是也.

试解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桂枝4两,芍药3两,甘草2两,麻黄2两,生姜5两,白术5两,知母4两,防风4两,附子2枚(炮)。
防风. 味苦,温,无毒。 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
附子 ,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 补不足,益气.(个人认为,知母是消水肿的, 就是肾水足,能运化下焦水气,可能这就是先哲说的真水足,邪水消吧.君不见有六味治疗水肿的吗.)
肝气不足,虚风内动,外受风寒;(恩师的方,很多是一个场,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一个气血,阴阳那么独立的.还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
用桂枝,防风,行肝气,芍药,甘草,补肝血,知母,灌肝根;白术建中焦;麻黄生姜散附子散寒;
故认为,肝虚则生风,故防风,曰;大风,----------; 补肝阳,肝气旺,虚风止;桂枝也是如此, 奔逐汤,头晕,升麻等都是如此;
桂枝之所以能升能降,都是补肝养之故.虚风是当升不升,凡现虚升;
风药耗液,知母,甘草,芍药为后盾;
疼痛是肝虚,外受风寒;脾胃虚,肝不疏,关节,关节也,气血之关,肝气弱,外受寒,能通关乎;肝气不足,只因肾水不够,邪水反而不升;想吐不吐者,肾水不足也.
故认为这是肾水不足, 肝气虚热,脾胃不实,外受风寒的方药;
如果是真肾阳不足,不当用此,或者当把知母换之.或者是减少用量起别的作用.
伤寒论里面的几个难解的方子,阴阳毒,桂枝麻黄合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很是费解,看了很多的古书和现代书,医案等,都不尽人意;桂枝芍药知母汤,学习了很多次,不得其解;
今心血来潮,突解桂枝芍药知母汤,对与否,欢迎大家验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去节,十六铢)生姜(切,一两六铢)杏仁(去皮尖,十六个)甘草(炙,一两二铢)大枣(擘,五枚)
服用桂枝,真大汗出,真洪大脉,白虎汤,加参,加枸杞,等救之.可能是指,洪大而无热证表现,而是血虚,中焦虚,而之虚热;故当建中焦以回阳;
如果,时有时无,就是正气无力调节卫气;故就当加重补内,少宣卫气;嚷外先安内之法也;
脉无力而洪,无热象,无汗,时而大汗出,无下焦症者,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解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脉紧,麻黄;脉缓,桂枝; 紧则当散卫气;缓则收营气;脉微,营气弱也,当有汗,而又无汗,卫气也闭,汗想出而卫气不能散发.,则痒是想汗而不能汗也;
故一是建营气,二是散卫气,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人说量不是各半,可能能量不同吧.
则,不呕,清便自可脉微而身痒者,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解阳毒,阴毒论
阳毒一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一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主之。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升麻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甘草二两,炙 当归一两
这里的阳毒,与阴毒,与现在的毒是不一样的,大概是指很厉害之意思;
阳毒,是表现为阳的很厉害的病; 而其实是少阴真阳虚,真阳上脱之病;
升麻,治疗咽喉疼,是提肾水以行河车之路,故能治疗之.为啥有人说,把人治死也. 肾无真阴,硬提之;井里无水,再下抽水,能不地陷乎.
鳖甲,壮肾水也,为升麻之后盾,甘草建中气,当归,润肾而通肝气,方能不生疮肠,这就是当归治疗疮的原理;
而阴毒,就是表现为阴症的很厉害的病;
这是由于真阴亏虚而致,故直接补真阴,并使之上升,就可以了.
个人认为,鳖甲是大概干品50克,升麻10克.而不是指甲大.
欢迎大家以此理论,应用检验.

伤寒论贯通论。
1.伤寒论虽然积累了前人的经验,但是是通神之真理。不是仅仅实践能出来的东西。
2.理,六经之理。病理是什么,是哪经,原理是什么.
3.位,部位,不同的方药,不同的量能达到不同的部位。是什么部位,什么方是达此部位之方.
4.类,类比。什么能与此类比,原理与部位是一样的.
5.补,补充,温病条辨之类。

当归芍药散解
妇人腹中诸疾疼,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9克 芍药18克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泽泻12克 川芎9克
解:
      
川芎        茯苓, 白术       芍药
      
            泽泻,当归
妇人者,每月换血,血能不亏乎, 血之源,脾胃也; 中焦脾虚湿盛,阻碍了肝胆的运行,
肝气郁于下焦,躁动而结,下焦有淤热;
这是个能量场, 调动下焦的结气;
医案摘选(高手的医案):
女,子宫下垂,口苦,口渴,小便短赤,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玄而有力;
营血不和,湿郁下焦;
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10,白术10,白芍10,泽泻10,川芎5,,茯苓10,龙胆草10,仓术10,炙黄芪30
3剂大效,8剂痊愈;
解: 用当归芍药散引方, 入部位,而减川芎的量,泻肝胆实热,加强提中气,真是活用妙方也;
  后世医师,一味的去湿热,不顾整体的能量调整,能速效乎!?
这个方子很厉害,仔细的学习吧,能治疗很多大病呢.

真武汤解
真, 通蒸,就是下面用火,把水气气化;  武者,玄武也;
平素身体阳虚,水湿不化,而汗等,使得发散太过,肝风挟水气四处运行;
故强脾肾,利水气,收肝风;
而引申为,强下焦中焦,而不升肝风之法;
水者,阴类,与血同;
真武汤,水归壑;就是归到水气正常运行的轨道上;

附子汤解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疼,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1.太阳之内连少阴;口和者,与白虎之口干,背恶寒区别开;
     2.手足寒,脉沉者,少阴阳虚也;疼这,营血不足也;关节疼者,脾胃之气虚也;
   
     故附子少阴;茯苓,白术,人参健脾运湿; 白芍和营;

吴茱萸汤
解:脾胃虚寒,水饮不降;
补中焦,去水饮,升降脾胃法;

桃花汤
解:桃花,可能为面如桃花, 指血气得补之意;二者,桃者,阳物也;
   温中涩血之法;

黄连阿胶汤
解:心火过旺,心肾不交之法;
   
    去心之实火,降肺胆以入肾;
    滋肾纳虚火;

麻黄附子细辛汤
解:少阴阳虚,不能外充于太阳;

麻黄附子甘草汤
解:微发汗;

四逆散
解:
   
柴胡(肝)      炙甘草(脾),枳实(胃)     白芍(胆)
             四逆,就是肝脾不升,胆胃不降;
      咳,悸者,胆胃不降;小便不利,利,腹疼者,肝脾不升;

猪肤汤
解:猪者,水也;肾也;肤者,皮毛生肾也;
    肾阴虚,肝风,心肾不交,皆阴肾阴不足;

甘桔汤
解:生甘草,去肾经火; 桔梗者,引肾之真阴入经而上;

苦酒汤
解: 苦者,味苦也; 半夏者,半个夏天,能降火气;鸡子者,滋肾纳火气也;
    疮者,结起也;取其辛开苦降,把结起打开,才能把虚火降下去;
   此法可能能治疗喉之大病也;

乌梅丸
解:脾胃虚寒,肝郁化风,心火不降;
                                     黄连
细辛, 桂枝      干姜,附子(炮), 蜀椒,人参,
        乌梅,当归,
   
                                   黄柏;附子少量(理解为,阴阳之损)
附子炮则多走中焦;蛔虫者,肝郁化风,条件论;久利者,肝郁化风而克脾胃也;
现之于脉:多玄细沉,或者右虚寒,左玄;也是此理论的应证!
乌梅丸也是伤寒论里面很费解的神方;今静下心来,终于明白此理;
医者,总是以一句寒热错杂来说,每具体说明,是怎么个寒热法?
寒是脾胃,热是肝; 这就明显了;而且,心肾只是个附作用; 重点在前两项;

干姜黄芩黄连汤
解:
                   黄连
                   黄芩
           干姜,人参
中焦虚寒,肺胃不降;

麻黄升麻汤
解: 大下伤脾胃和肝气,上焦虚火不降,下焦肝气不升;
       收, 降太过,升散之法;
               麻             黄,升麻,
                                                黄芩,葳逐,天门冬,石膏
  桂枝          茯苓,甘草,白术,干姜       芍药
      
            当归                 
                         知母
                     
方中重用麻黄,就是升散之意,而防止偏,故肺的药也比较重;

当归四逆汤
解:活血,温血而能使四肢温暖的汤;
    当归加桂枝类方,营分,加上温通之品;为营,为血,为脾胃;为四肢;
    吴茱萸,生姜者,加强内置也;

白头翁汤
解: 肝过旺而生湿热也;
                     黄连
                   白头翁
                     
                           秦皮
         
            黄柏
                  
白者,肺也; 翁者,老也; 肺可克肝;实者,泻其子母;

四逆汤加人参
解:
四逆者,先后天阳气不足,四维不正运行也;加参者,阴也虚也;
生升之为阳气,而阴包之.此处为人参;
                 (  炙甘草,干姜)人参
             (附子)人参
也就是阴阳两虚,四维不运之方也;

理中汤
解:理, 调理,中,中焦,
     干姜,炙草,白术    人参
   人参就是理之意也; 温中而不伤血;很多地方没明白人参的作用;

牡蛎泽泻散
解:肾热而水气不运行;
故天上来水,救肾也;
                 葶苈子
                              栝蒌根
       牡蛎,泽泻,商陆,海藻

竹叶石膏汤
解:肺胃之气也;
                       竹叶, 麦门冬
     人参,甘草,  梗米            石膏, 半夏
中焦气阴,两虚,肺胃不降; 半夏,半个夏天,能降上焦之能量;

桂枝汤解
解: 在表,由内而外;
        桂枝能带营之能量从中焦出发,通过生姜而发散到卫气;
       营气太虚,太散,不能内敛, 不能上升,通过生姜发散到卫气;
       桂枝汤的能量之根多在营,在中焦;在胃,在肝;

桂枝加葛根汤
解:汗出恶风,桂枝汤,上文说了,内之根在胃,阳明,伤了阳明的津液;故加葛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解:
把卫气降下去;通过肺胃,这一点可能是肺卫一体; 肝脾为营;
这就是为啥有卫气营血,与三焦之说;其实是一体的, 可能卫气营血,为三焦之纽带;

桂枝加附子汤
解:阳随卫去,卫气过散,
   
    桂枝汤症加上下焦真阳虚,营气不能内外运行;(小便不利,四肢微急)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解: 升肝调肺之法;也是营卫之法;
    肝气不升,阳气不足,不能行上焦的正常的功能;肺之宣散; 故去掉收之芍药;
         也可理解为,虚者补气子,肝气补心气足,附子强心,让肺行宣之功能;
         
       阳气一旺,自然行使升散功能;阳之功效也;

桂枝新加汤
解: 汗后伤营之法,同时伤了,内之卫气;
         后世的伤血  ,和胃阳气;
      身体疼,汗伤营,脉沉,伤内之卫气,胃阳;

麻黄汤
解:上焦宣萧之法;
         麻            黄      
                   杏仁
      
    桂枝     炙草
心肝脾之能量,助肺宣萧;

葛根汤
解: 营卫渐入阳明法;也可理解为肝心,肺,渐渐如胃法;
     恶风者,桂枝; 无汗者,麻黄;项背者,阳明阴液伤也;

葛根加半夏汤
解:桂枝症,卫气不宣,伤及阳明经府;此也为渐渐入里之方;
     
     胃不和降;

大青龙汤
解:青龙者,肝也; 就是很强大的行肝气之意;
                 
         麻                黄
        
             杏仁
桂枝       甘草,大枣   生姜石膏
       桂枝,甘草-------麻黄-----杏仁, 生姜-----石膏
肝气不足,外有风寒,故大行肝气,而散风寒,寒郁而内热不宣,不降, 故用石膏清内热,
     生姜,杏仁, 发表,温降; 上焦之热要降下去,当开阳明,而就是生姜,为啥不用别的凉药,
可能是药有专攻,古代凉上焦之药,多有生姜,当代人,认为是护胃气,可能是错的.还有就是半夏;
这在桂林古本伤寒论上有,其余的地方也有体现,这都是开阳明之意;
记得朱老师之医案,凉肺药不效,加生姜一味,效,可能就是此意吧.

此处,可能还有去水饮之意;

小青龙汤
解:小补肝气;与大补肝气相对应;故加了收敛之品;麻黄的用量也减;
                 脾胃虚寒,肝气不升散,水气不化,肺胆胃不降;
                       麻             黄
桂枝,细辛       干姜,甘草        半夏,芍药
                 五味子
            
这里可能恩师用字有轻重;水气,与水饮可能是一是无形之气;二是有形之饮;故大青龙用生姜;
     而小青龙则只是运转四维,以化水气;
木气,在水为龙;在土为木;土中之水,多而直达泽;少而升于空;更少则吸于草木,天地之理也;
恩师的从龙汤
其实就是青龙发散太过;由于这是升散之法;会提下焦真阴,故用收敛之术;
栀子类汤
解:心火过旺而不降之法;中焦虚,加甘草,胃不和,加生姜;
栀子厚朴汤
解:心胃大肠,火旺,无形之热不降也;
麻杏石汤
解:太阳阳明症;
                       麻            黄
                   杏仁
                 炙甘草   石膏
肺不宣萧,内热入阳明;
葛根芩连汤
解:阳明湿热,肺,心;
                     黄连
                   黄芩
           炙草, 葛根  
火归土,肺胆胃;实者,降而转之;太极理论,真神术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解:肺胆之火,影响中焦运行;
                   黄芩
                   芍药
          大枣,炙草
夹饮,胃胆不降者
            黄芩
                    芍药
          大枣,炙草        半夏,生姜

桂枝甘草汤
解: 心肝脾,为升,为散,太过,则内虚,心无所养,偏于阳气;
         大补心肝脾的阳气;
     桂枝(下连肝肾,上连心)     炙草

桂枝甘草龙牡汤
解: 心肝脾,为升,为散,大过,则内虚,心无所养,偏于阳气;魂魄欲飞;
         大补心肝脾的阳气;敛魂魄;
                    
                          龙骨(左上)
     桂枝(下连肝肾,上连心)     炙草
              牡蛎(熬)  对阳气不旺,熬之;(左下)

桂枝去芍药加龙牡蜀汤
解:心阳虚,夹水饮,魂魄越飞;

桂枝加桂汤
解:中焦水饮,肝气欲升不能;这里的芍药,可能是肝体阴用阳;

苓桂枣甘汤
解;下焦水饮,肝气不升; 此处,水饮是主要原因;
   桂枝加桂汤,可能是中焦水饮,肝气不升是主要原因;

苓桂术甘汤
解:肝脾之气不足,中焦水饮不化;

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
解;中虚夹饮,胃不和降;

小建中汤
解;小建中气,以转四维,升肝降胆;

桂枝人参汤
解;脾胃虚寒,肝气不升散;

干姜附子汤
解:中下焦阳气不足,偏于下焦;内虚不能外以行能;

茯苓四逆汤
解;脾肾阴阳两虚,水饮不化;

甘草干姜汤
解:温中涩阴之法;

芍药甘草汤
解:肝血虚,等;
加附子为阳气也不足;

炙甘草汤
解:心阴虚,用肝胃之能量来转动心气的运行;

五苓散
解:肝气不足,下焦水气之重者;五苓,五味药皆能行水饮也;

茯苓甘草汤
解;肝脾心气不足,中焦水饮不化;

桃核承气汤
解:桃仁,去淤;承气,去热;去淤热之法;
   恩师之方,方名很有讲究也;

抵当汤
解:硬碰硬也;

大馅胸汤
解:大,很厉害之意,胸,就是胸部;
    肺胸,胃,能量下降之道路也;为热,为饮;

小馅胸汤
解:比上方,小点,则降心火,和胃于阳明,可也;
    火,痰;

三物白散
解:温降肺胃之猛将;

大黄黄连泻心汤;
解:专而泻之;太极图也;

半夏泻心汤
解:中焦虚寒,心肺之气不降;

生姜泻心汤
解:中焦虚寒,加水饮,心肺不降;

甘草泻心汤
解:中焦大虚,肺心不降;

旋复代赫汤
解:以降气为主也;
   中虚夹饮,胃不和降;

黄连汤
解:中焦虚寒,心火不降,肝气不升;

十枣汤
解:攻邪,别忘补正也;

此处,解释了伤寒论神方之根本原理,明白根本,则万变不离其中,运用当以一挡百;
可能写得比较简单,需要有比较深的中医基本理论才能看明白!
但这是医理之根本呀,希望大家重视起来;
如果你看不明白,那说明你的基本理论还得回头学起;
更欢迎大家讨论;

略举一例说明解释之神通变化:
甘草干姜汤
解:温中涩阴之法;
温中,就是中焦脾胃;,涩阴,为啥涩阴呢,脾胃之阳气足,而自然升降阴阳,使得因阳虚而出现的
阴物外泻而得以回归;
阴物是啥:是血,是汗,是泪, 是班,是疮,等等的等等;只要是脾胃虚寒,而出现的阴不能涩,皆可用之;
脾胃虚寒之,吐血,咳血,土痰,水,泪,在外之汗,班等;在下之利,下血,白带等等之等,凡是原理与此同
者,皆可用
      温中涩阴之法,干草干姜汤主之;

明白其中道理,你会大叹恩师之神力!
有很多的大病,我就不说了,都在这里面,说得比较明显了,

再多说一句:
为啥,牛皮癣,冬天加重,伤寒后容易复发,原理就在上面众多恩师的神方里

老牛论医--方义

解释麻黄附子细辛汤

当六脉洪大时,独服麻黄,可使六脉变小变沉,脉频率变快,细辛亦是。

当六脉沉小时,独服附子,可使六脉洪大,脉率略减,可见附子温里升阳。

三药合用为麻黄 附子细辛汤,功能助阳解表,治始得之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

方中麻黄散寒解表,治反发热。这是舍脉从症。【脉沉不应用麻黄,今见发热用之,故谓舍脉从症】

附子温经助阳,治脉沉。这是舍症从脉。【发热不应用附子,今见脉沉用之,故谓舍症从脉】

三药合用,使外感寒邪得以表散,而阳气得以固护,里寒亦为之散逐。

可见:

麻黄散寒解表,治邪在表。 附子温经助阳,治邪在里。

麻黄附子,一升一降,一寒一热。合用实为升清降浊,驱寒散热之组合。

细辛,味咸,咬嚼立止牙痛,通淤降火之力可知。

麻黄治邪在表之发热。没有表邪发热,断不可用,常人如独煎10克服,次日起床必头晕眼花,目眶低陷,降火之力不可小观。

解释六味地黄丸

都说六味地黄丸是滋阴降火的、属寒凉药,大错特错。先看看组方:

地黄【砂仁酒伴,九蒸九晒】250克 山萸肉【酒润】125克 山药125克 茯苓【乳伴】50克   丹皮50 泽泻50克    蜜丸。

1 地黄:经过处理的熟地,【比现在的熟地还熟,现在药店卖的熟地能2蒸2晒就很少见了。】下降清凉之性完全改变了,变成了微温性升。

2 山萸肉:性温升。张锡纯就常用它来治穷人的大汗亡阳,升温之力可见不小。

3 山药:性平键脾胃。能键脾胃者也不是寒凉之品。

4 茯苓:性平微升,利水去湿。凡利水去湿者均伤阴,可见也不是寒凉之品。

5 丹皮:性凉活血去淤。

泽泻:性凉,入肾活血去淤去湿,吃多也伤阴使眼花。可见也不太凉。

性凉的药共100克,性温的药375克。可见这副药性微温。阴阳平衡的人吃了还有上火现象。

其实这副药主要功能是入肾活血去淤,通肾利水去湿,对肾炎腰痛是最好的,对肾衰竭有辅助作用。并没有什么大补肾水大补阴精,。只是起到间接补精作用,肾一通了生精功能就好,对血液的过滤作用就正常。

芝麻,属于种子,大部分种子均补精强身的作用,和花生差不多,芝麻成在地上,有点上火,花生长在地下,有点下火。都有补精强身的作用。面粉就冤枉了,把芽胚磨去,没有补精作用了,所以吃米饭人不累,吃馒头人就累。

无论猪、牛、羊、鸡、鸭肉,还有鸡蛋、鸭蛋。凡是饲料圈养的就不太补。凡是放养的不喂饲料的就有补。为什么野生的特补,因为他们经常奔跑,肺活量大,气足精足,食料常常不足,身体内就精足气足火少,火少就没有痰,没有痰血就清新,吃起来味新鲜甜美,常常奔跑,精气都存于肌肉里面,所以大腿肌肉最鲜美,也就最补。

所以麻雀肉特补,味道鲜美,麻雀肉粥是补肾佳品,如果夜尿多,吃两次就不用起夜了,比什么补精丸都好。麻雀是留鸟,身体经过四季的锻炼! 同理,四季在野外锻炼的人自然比在室内的精足,锻炼的人比不锻炼的人精足。推腹能引火入里,对于心脏病肺病、上火有益。但对于脾胃 肝胆 肾膀胱病有害。

为什么牛伯说肝脾胃的病人不宜吃鸡蛋,面食,豆腐? 耗气过多!

行气活血去淤
 内经说:少火生气,壮火吃气
意思说:人体有热量才能将液体类的物质化气,过热就会将这些液体类的物质烧干
所以,气亏者无非身体火微弱,无以生气,故要强气,必要加进阳热药于补气的药中方能生气神速,如肉桂附子桂枝类的。有热,淤积自化,有如结冰的江河得太阳而解冻!
气无血不化,一般补气也要用到补血药于其中,例如熟地 当归类的
血不气不生,一般补血也要用到补气药于其中
热药,气药,血药,并用则气血自生,水痰湿自去
然而,光补也不行,有时候要考虑到攻才能见效,所以补气血中要放进分销水湿痰等的攻邪药,排湿加白术,排水加茯苓,排痰加半夏白介子类等。
至于实热证,燥症,这些就属于壮火食气的范畴,应该用寒凉补阴药大折其火。

上焦有火,下焦同时也有火。有的,精亏了就有的。精不亏一般不会上下同时有火。

平时我经常用六味地黄丸加补中益气丸来补伤精者。这个组合具有通肾补气健脾和提升气火位的作用。六味地黄丸通肾,补中益气丸补气健脾和提升气火位。治阳虚。

这个组合不但不寒凉,而且还很热,吃多了会出现感冒。感冒就停吃。单独吃六味地黄丸都不凉,何况还加上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补土补金,金生水。六味地黄丸补肾【阴阳双补,熟地补阴,山萸补阳】,补土使土不来克水,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确保补肾的成功。

血压高,不能吃补中益气丸。吃降压药到150/100,,也不能吃补中益气丸。

六味地黄丸与桂附地黄丸的差别,在于桂附地黄丸多了附子肉桂。附子肉桂,合用为通温升。

六味地黄丸的功能为通肾升火。桂附地黄丸只是加强了升火的力度,用于尺脉较大较浮的病人较好,如寸脉较浮大的病人又不适宜了,如强行用则会出现头部各种疼痛,因火升上头太多所致。

六味地黄丸升力较缓较柔和。


西方白种人,气火位在肺心,白属肺,红属心。故西方人很白,很红。气火位在肺心,则性欲极盛,此乃金生水之火生土故。但亦极易患感冒发烧、中风脑血栓、肺病心脏病高血压、老人痴呆症。白种人中有较聪明者,发现阳光浴可提高身体素质。但他们不知是何原因。因为热使气火位走下,利用阳光的热迫使气火位走下,当晒到皮肤黄黑黄黑时,气火位就走下了,这时,头部胸部上肢等极其轻松舒服。

中国人是不能阳光浴的,因为中国人是黄种人,气火位常在肝胃,如果再阳光浴,气火位就走肾了。中国人最适宜游泳,因为游泳使气火位走肺,提高肺活量。

喝放盐的粥很好,咸粥水是降气火位的。

肝胃肾病,几乎是捆绑在一起的。有胃病了,肝肾都有问题,有肝病了,胃肾也有问题,有肾病了,肝胃也有问题。肝胃肾都属里症、属阴病。这个说法不完全符合古医论,但临床实践发现确实如此,如一意追求与古医论相符,钻这个牛角尖,永远没有突破的一天。

太阴手肺足脾,少阴手心足肾,厥阴手心包足肝。这是三阴经,属里。脾肾肝又是阴中之阴。古人治之用参附桂姜为主,参补气附通经桂姜温里升提。再配以其他药治阴经之症。

治阴症的原则,就是补通温升。

看脸色略知病症:

   红,病在心。

   白,病在肺。

   黄,病在胃。

   青,病在肝。

   黑,病在肾。

黄、青、黑,是每个黄种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脸色。

红红白白这个颜色最理想。平时常保持气火位在上焦心肺是最理想的,但不能太过,否则心肺病也会使你很烦恼。


引文来源  老牛论医--方义 (转载)_老恕_新浪博客

怎样正确补气血--让气血充盈起来

一,中华文化底蕴深厚

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对过去老辈子是怎样生活的,可能没有了多少记忆或了解。也或许说,现代优越的生活所带来的诱惑,把古老而传统的东西丢弃的所剩无几。

前几天,一个外地的老朋友来聊城找我玩,让我陪他到古玩市场去转转。他喜欢古董,我也喜欢研究古董,特别是喜欢收藏钱币。

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个清代的“红木”椅子,使我突然打开了一个缠绕在心里几个月的“结”。

古代的“椅子”,是“厅”“堂”的重要用具,无论待客,还是自用,多是这样的“椅子”。而现代呢?办公室会客,家庭客厅等,几乎全被“沙发”替代了。

沙发可能舒服些,或者上档次,或者时尚。那沙发好呢?还是椅子好呢?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呢,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秘密。

人坐在沙发上,有一个弊端:膝盖要弯曲很大,腿和上身离的很近,膝盖部位和大腿根部的血液循环就会长时间处于“不通畅”状态。人每天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坐着的,这“相当长”的血液不畅通,会给健康带来多大麻烦?

古代人不知道沙发舒服吗?先人不会“傻”到这种程度。这就是传统的养生文化,细心的康友,有兴趣的康友,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对照,太多的“古老”却充满了这种“养生”的智慧。

再看一个生活的实例,外国人发明了“座便器”,坐着很“舒服”。我们大多数也都用上了这种“时尚”,可便秘的人多了。为什么?使不上“劲”。大便的时候要用“劲”,要运“气”,蹲着大便,“封”住了通向腿部的“下行”之气。

祖先不知道“坐”着舒服吗?祖宗们不会“笨”到这种程度。

我们可以和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对比,考究的结果,中华文化的底蕴是最深厚的。处处充满了“爱国”,就源于对祖先的这种智慧,这是发自“骨子”里的敬佩和叹服。

 
二,补气血  传统的是最智慧的

现在的健康热,保健热,风靡全球。喜欢养生的康友越来越多,补气血是每个人关心的问题。在和康友交流中,这个也是询问最多的问题。

可今天说一点,明天讲一些,始终不能全面地、详尽地给每个康友说得那么详尽,因为我始终不能很好地把这些问题贯穿起来,比较系统地探讨这些问题。

上面这个“椅子”的感想,让我有了一个思路,也就是上面我说的那个“结”。我想,我们应该结合下面这些问题来探讨。

古代人是怎么补气血的?远古时代的先人怎么补气血,我们不知道。但从书籍中,我们能了解,他们总结出来很多“补气”和“补血”的食物;这些经验世代相传,沿用至今,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结论:

1,补气血是以食物为主的。这就是中医讲的,气血是由“五谷”生化而来。

2,从这些食物的“性味”属性来看,主要是以“甘”为主。“甘”性食物,主要是给人体提供能量的;这说明,补气血的“补血物质”以能量原料为主。

近代人都知道,“坐月子”主要的食物是什么?鸡蛋,小米饭,红糖;条件允许的,再来个“炖老母鸡”;这些都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什么意思?多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是最好的气血“合成”原料。

这恐怕是最传统的,而却是最“纯真”的补气血之法。

不要以为这很简单,不要再想着寻找比这更好的办法。

这里面也包含了“深厚”的底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牛是吃草的,它不吃其他东西,可它照样“有血有肉”,照样有使不完的“劲”。

牛吃铁了吗?没有。牛吃钙了吗?没有。牛吃B12了吗?没有。

牛就是吃的草,草里什么都有,牛需要什么,草就会给“转化”成什么。

人,也是一样。

关键是吸收和转化功能是否正常。

还是我说的,这就是自然,这都是固有的自然本能。

所以,现代人在“补气血”上,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到处寻找“补”的食物,甚至是药物。其实,补血的食物不在多,而在于吸收和利用。现代人“气血虚”,不是吃的问题,而是消化吸收的问题;或者说,是身体的功能出了问题。

因此,吃好三顿饭,就是最好的“补气血”。


 三,正确理解“气和血”的关系

吃,是一种享受。

现代人不光活得越来越累,现在连吃,也是越吃越累。

有时候,我在想,现代人过的还不如牛。

所以,还拿牛来举例子。

过去喂牛,平时都是喂草料,只是在需要干“重活”的时候,喂些“豆”料,特别是黑豆,这样干活有劲。

所谓“劲”,就是能量,力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

人与牛是有些区别的,人干活要有劲,需要吃一些“肉食”,这样才有劲。

因为肉食中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能帮助人体吸收和转化。

这是人与牛的自然不同之处。

人吃了食物,主要转化为能量,能量有了“多余”,才会转化成血液,然后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交换)储存,这叫“补血”。

当身体需要能量的时候,吃的食物直接转化成能量,这叫“补气”。

当身体需要能量,而身体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以直接转化的时候,就会动用“储存”,这也是一种“补气”,这叫“血为气母”。

当身体有劲的时候,气强,才能“保质保量”地,把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身体才能“吃饱喝足”欢快地干活,这叫“气为血帅”。

当身体老是动用“储存”,经常处于“透支”状态,这叫“耗气伤血”。

当身体的储存耗尽,食物补养又跟不上,再继续“透支”,这叫“气血双亏”。

 
四,补气血的误区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补气血”的重点,不在“补”上,而在“养”,养既是补,养是最好的补。

这是第一个误区,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看“补气血”的时间:

白天身体处于劳作状态,三餐进补的食物主要用于“消耗”,即使有“剩余”也是较少的。

所以,白天身体补气血的时间很少或者没有。

那么,要想白天能补气血(或者多补点血),就不要太劳累,中午睡个“午觉”,这就是“以养为补”。

晚上身体处于修补状态,所以身体“补气血”主要在晚上。

那么,晚上按时休息,特别是不熬夜、劳神,这就是“以养为补”。

从这点来看,“补气血”不是某阶段的工作,是个要“好好补养,天天向上”的日常工作,这也是我们一个最大的疏忽。

再看药物“补气血”的误区:

“补气血”的药物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补血的药物,二是间接“补气血”的药物。

直接补血的药物,是按西医“贫血”的原理。血液里红细胞减少,就是贫血,就补上面提到的铁、钙、B12之类。这个问题,我在上面讲了,吃好三顿饭,什么都不会缺;我在其它文章里也讲了,只要经络畅通,各项功能正常,缺什么身体会合成什么。

我们不应该把心思放在“补”上,而是着眼于身体的调理上。

中医的“补气血”,就是着眼于身体的调理。这种药物的原理,是以调理身体来达到“食补”的。

但是,中药是把“气”和“血”分开来补。看起来都是补,可目的和效果却是大大不同的。所以应用起来,就要慎之又慎了。

咱们先说“补气”的药,补气在治疗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目的是为“补血”打基础;身体康复需要的是补血,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什么原理呢?补气的药物,用现代科学的分析,就是引起神经兴奋,细胞活跃,促进了血液循环,身体里的储存能够顺利地转化成能量。

这是关键所在,它不是给身体补充能量,而是刺激“存血”化转成能量。

就像“抽烟来神”、 “喝酒来劲”,这种“补气”是耗费的“血之气”。

如果身体的储存“丰足”的话,这种提取尚可勉强一时;而如果久病虚弱之体,无存可提,那么疾病只会短期“见轻”继而是加重,甚或引发其它问题。

可看药物补气,只是“权宜之计”,只能偶尔为之。尽量少用,或者不用。

只要经络畅通,只要功能正常,完全可以不用。

充满“一身正气”,何用“补气”?

食物补血就是补气。

也是最好的补气。

咱们再看“补血”药物。

倍受推崇的就属“阿胶”了。

“胶”之物是直接补血吗?不是,是间接补血。

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凝血”作用,可以使血液变稠、变粘,可以让伤口愈合的快;可以这样说,它的作用就是“堵漏”的;这边补“血”,那边漏“血”,这血永远补不上。

手术康复期,月经淋漓,各种出血症,这些情况用了阿胶肯定好。其它情况呢?就要另说了。现代人,血液本来就粘稠,再这样补法,瘀堵会更加严重,疼痛的会比原来还疼痛,血压高的会比原来还要高。有没有道理?大家留心验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