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眼睛红肿,应该算作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症是假象,很多是气机升降失常,并非是真正的火!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秋收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就硬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黄元御来了,也吓了一跳。原来,正赶上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听完了患者的叙述,说:"我明白你的病情了,你想知道你的病是怎么患的吗?黄元御说:"给乡亲们讲讲我们自己身体里的圆圈的故事吧。"
这个圆圈的故事后来被别人看去了,写成了一本书,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脾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发送到全身的。脾的特性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木气得到了营养,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会出现上面热,下面寒的现象。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
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得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轮子不转,后果是很严重的,心火本来应该下降,结果不降了,就在上面烧,这肺金能受得了吗?胃气也不降了,也往上逆,这下,热气全堵在上面了,而下面该升的也不升了,全是寒气。
这下所有的症状就都能够解释了:您看这位钱老乡吐血,那是火都堵在上面,气机逆行啊;您看他胸腹发堵,那是胃气不能下行啊;您看他晚上无法入睡,那是肺胃不降,阳气不能收藏啊;您看他发热汗出,那是肺金受热,肺主皮毛,所以把汗给蒸出来了;您看他遗精,那是下寒啊,肾不封藏;您看他泄泻,那也是下寒啊。
这个药(下气汤)服用了一个月,病就痊愈了.有人看到这个方子该奇怪了,这也没有止血的药啊?这也没有治疗吐血的成分啊,怎么能治病呢?这么简单一个方子,它到底是怎么拨动这个圆圈的呢?
我给各位朋友解解方子吧:这个方子里面的茯苓,是去湿气的,脾土才能减去负担,向上升,所以茯苓是使得脾土上升的药;这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是这个圆圈的轴心;半夏,药性下行,也是燥湿的药,有了半夏,这个胃气就会下行。茯苓、甘草、半夏--构成了这个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这也是麻瑞亭老中医开方子时候必开的药物。
方中的干姜,是暖下焦的,一来可以助脾土之升,二来下焦暖,则肾水不寒,才能起到封藏的作用;丹皮是清肝胆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经之阴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横逆的肝气不再横行,肝气疏达以后,就可以上升了,所以这两味药是疏肝升陷的。
而牡蛎呢?牡蛎是下行的,它可以收敛浮火,使之随着胃气的下行而下降,将它们敛至下焦。桂枝按照麻瑞亭老师的解释,那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使肝气温暖,不至于淤滞。
这个方子除了脾胃,也特别的重视肝气的疏通,里面若干味药都是调肝气的,这也是黄元御的一个思想,他认为这个圆圈不转,根本的原因是水湿过多,导致脾气不升,但脾气不升最大的结果就是肝气横逆或者下陷。
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从黄元御的"下气汤",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
老马生活比较辛苦,拼命打工赚钱,本来就"生计忧劳",结果由于生活不顺,情绪不好,生了点儿气,结果就中风了(相当于现在的脑梗塞或者脑出血)。症状是左边的手和脚蜷曲着,左边的肢体冰冷,像没有血液一样,浑身的骨头都痛,左边的身体却没有任何的知觉,晚上烦躁,说胡话,无法睡觉,能吃饭,但是不能喝水,喝水就气逆,身体的皮肤发黑。
患者得了这个病以后,精神状态非常的不好,觉得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现在看病还要花钱,也没有劳保,每次上医院检查的钱都是向亲戚借的,这未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黄元御来了以后,诊了脉,然后问老马:"你痰多不多啊?"老马回答:"痰多啊,先生诊脉真厉害。"黄元御又问:"你的大小便情况如何呢?"老马回答:"大便干燥,小便尿的时候发涩,还有疼痛的感觉。"
黄元御点点头,说:"这样吧,我把你患这个病的来由给讲一下吧,大家都听听,以后周围的人有遇到这样问题的,可以有个思路。"
这个病首先一定是脾胃虚弱,本来脾土应该是干燥的,可是由于劳累等原因,导致功能下降,这样湿气就多了,脾土的上升就出了问题,本来肝气是可以和脾土一起上升的,可现在脾土不升了,把肝气也给憋在了那里。
这个肝气一郁在那里,可了不得了,因为其志为怒,其气为风,如果它郁闷,导致的结果就是风气在体内乱窜,时间长了,体内就会津液消亡,最后就会出现筋脉挛缩,导致中风。
您再看看患者的症状吧,他为什么这么悲伤呢?各位不要以为他这只是情绪的问题,这是因为肺属金,是负责输布人体的津液的,它在情绪方面的归属就是悲(其志悲),由于肺现在没有津液可输布,因此燥气动,就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当然我们也要想到人家的生理问题,不仅仅是情绪,是生理影响了情绪。
你再看看他为什么左边身体冰冷呢?那是因为肝气从左边生发。《黄帝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现在肝气特郁闷,憋在了那里,生发之令不行,结果导致这里成为冰雪之地。
患者为什么失眠呢?那是因为这个圆圈转不起来,心火不能下降,阳气不敛,结果晚上睡不着觉;他又为什么晚上烦躁说胡话呢?那是因为肝和心是母子的关系(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病则心也病,心神乱就烦躁说胡话。呕吐明显,是胃气不能下降的缘故。
总之,是这个圆圈的上下旋转出了问题,所以要拨动这个枢机,让它转动才能使身体恢复啊。
怎么治疗呢?很遗憾,黄元御只说了要温水燥土、滋木清风之法,没有记载药方。
但是我们再看看他写的《四圣心源》里,详细地记载了中风的治疗方法。
黄元御有个秘诀,就是用熨法,把药磨成药末,用布包住,放在热炉子上加热,再放在患者的病侧的肢体关节处来回地熨,让药气透入关节肌肤,这样筋脉就慢慢地舒缓了。一般熨三四次后,药味淡了,就要换新药,以患者身体被熨出汗为好。
熨药的方子是:左边的身体瘫痪,用何首乌、茯苓、桂枝、附子;右边的身体瘫痪,用生黄芪、茯苓、生姜(另研后放)、附子,黄元御没有写分量,各位可以每种药用二十克一次。
至于服药,黄元御也是根据身体偏废的左右不同开出两个方子,左半身瘫痪不灵的,用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何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如果是右半身瘫痪不灵,则用生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关于这个中风治疗的秘密我们揭示的还不够,让我们来看看麻瑞亭老中医的经验吧,看看他有些什么传承。麻瑞亭老中医那里把右半身偏废的叫气虚型,因为中医认为右半身属气;左半身叫血虚型,因为左半身属血。麻老在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了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了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
麻先生并没有完全搬用黄元御老师的方子,他在两个方子里各加入了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两人略有不同,但是思路大概相当。
让我们说回这位老马吧,老马同志在服用了黄元御开出的方子以后,十多服药,就拄着拐杖起床了,然后大家都来看他,送客说笑之间,不自觉地把拐杖放在一旁,就起来送客了,居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能走步了(不知病之去也)。
治久咳方:
细辛3克、五味子5克、薄荷9克、射干9克、法半夏9克、杏仁9克、枳壳9克、桔梗9克、沙参9克、陈皮6克、瓜蒌壳9克、甘草3克,如有黄痰等热证,加入黄芩5克、桑白皮9克。
此方我应用多年,治好久咳患者无数,许多都是咳了两三个月甚至更久,医院毫无办法者,一般在四服到五服之间痊愈,不用多服。之后可以用通宣理肺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善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2f7b60101678m.html
麻瑞亭用下气汤通治百病之我见
麻瑞亭老先生对黄元御老先生的下气汤加减后的汤方在此称为下气升血汤。先看下面的比较。
比较表:
方剂始创者
|
|
|
|
方剂名
|
下气升血汤
|
下气汤
|
|
组成
|
云茯苓9克
|
茯苓9克
|
健脾渗湿,治在脾助其升。
|
(相同部分)
|
粉甘草6克
|
甘草6克
|
治在脾胃,和中,助其升降。
|
|
法半夏9克
|
半夏9克
|
和胃降逆,治在胃助其降。
|
|
炒杏仁9克
|
杏仁9克(泡,去尖)
|
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
|
炒杭芍12克
|
芍药6克
|
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
|
|
|
|
组成
|
粉丹皮9克
|
贝母6克
|
|
(不同部分)
|
制首乌20克
|
五味3克
|
|
|
广橘红9克
|
|
|
丹皮,首乌: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贝母,五味:入气分,敛肺止咳。
五味:即五味子。味酸、微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泻热,消郁破凝。
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首乌:味甘,性涩,气平,入足厥阴肝经。养血荣筋,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遗精最效,舒筋脉之拘挛,偏枯甚良,瘰疬痈肿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疟如神
橘红:味辛、苦,温,归肺、脾经。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麻老将黄元御治右路气滞药改为治右路气滞与升左路血陷并举。
黄元御的下气汤是名符其实的下气,几乎所有的药味都是右路降药,它就是一个降药的大集合。升与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圆运动,升降要平衡,升也是为了降,没有升,降也难以实现,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乌,尽管用了升药,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还是以降为主,但有了升药的帮助,就如同我们用了两个力臂去旋转一个转盘一样,效果比单纯的用降药要好得多,这符合物理学原理,这是其一;
其二,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为治疗各种杂病的主方呢?因为人体气机以降为顺,只有通过降才能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循环。不能用升为主,以升为主容易虚阳外越,相火离位;也不能以调拨中焦为主,调拨中焦,鼓舞脾胃,尽管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还是上面的物理学原理,动力臂太短,不省力,气机转起来费劲,所以要以降为主,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为顺的做法。
其三,与全息汤相比较,丹皮必用,生地换首乌,桂枝也算升药,其余降药力量占8成以上,所以全息汤也符合以降为顺的机理,也是左右两路同时调整。
其四,从病理上讲,治病应该先去除阻滞,清除病理垃圾,等人体内部清静了,再去恢复气机运动的复原,所以第一步应该是以通为主,第二步恢复一气周流,气机的升降出入循环,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阳气的兴衰,只有在能攻的时候才能去攻,该守的时候只能守。
这样的思路就将火神派、黄元御与全息汤等三大理论统一了。
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法半夏、茯苓、甘草是黄元御的三驾马车,旋转中焦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调理肺经的药物,这样气机就流动开了,所以鼻炎也就有了解除的机会。)
桔梗玄参汤是治疗"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这里面突出的是个"郁"字,鼻塞,同时流的鼻涕是清鼻涕,这是寒邪郁留在鼻窍,导致的肺经气机不通。如果流的是黄鼻涕,说明此时有热,黄元御用的是五味石膏汤,前面有网友写了方子。黄元御还写了另外一个方子,是苓泽姜苏汤:茯苓9克、泽泻9克、生姜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橘皮9克、苏叶9克,这个方子治疗的是鼻塞的特别的严重,说话声音都不清楚的,这是体内的湿气特别重,再加上寒湿瘀滞,导致的鼻炎,具体的症状还应该有全身的其他表现,比如舌苔白腻,四肢肿胀,胸脘痞闷等有湿邪的症状,方子里的泽泻不可久服。
《黄元御医学全书《四圣心源》一个方剂,药味太多了,药性会互相牵制。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很多皮肤病的病因都要从肺经来找,邪气进入肺经,就病喘,邪气出来了,就病皮肤,但肺经的压力减轻,哮喘就轻了,我觉得你还是以调肺为主,黄元御的原方就可以,最多加上一味浮萍,就可以了,浮萍可以把邪气向外托,肺经调好了,皮肤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地址:诸药合一图-中医归来-李玉宾的博客-搜狐博客作者:祥慈健康
从味的角度来讲,中土---土气它的味道是甘,甜味。左路木气它的味道是酸的,酸味。右路金气,味辛。上焦火,味苦。下焦水,味咸。
从气来讲,中焦土,它的气香,挺香的。左路木气,它的气是臊,就是味比较大的一股,比较冲的一个味。上焦火气,它的气味是焦,烧糊了那个味。右路金,它的味是腥味。下焦水气,它的味是腐味,腐败的腐味。
所有的药物是按这个气、味来分的。按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来看呢,一气周流讲的是中焦土气斡旋,左路木气生发,右路金气敛降,上焦是火气,下焦是水气。火主炎上,水主润下,一个是开散的状态,一个是收藏的状态。
大家可以看到图是分成五部分,中间是土气的药,上面是火气的药,左边是木气的药,右边是金气的药,下边是水气的药。每组药里面有一个红色的药,红色的药代表的就是本族---这一族药的一个核心药物,就是正常的一个药气的药,代表正常的人体之气的一个药物。
中土这股气它是一股缓和之气:不寒不热,不快不慢,非常的缓和。它的代表药物就是甘草。甘草入五脏六腑,主一身之气。我们知道中焦很容易产生湿气,甘草这个药比较偏温燥一些,但是又不是很干燥,它是比较和缓,比较清透的一个药,这跟人体正常的土气非常接近,所以我们选甘草作为中焦土气正常状态的代表。所有的,土气如果正常情况下,没有很多的邪气,单纯虚的时候,我们用一味甘草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补气的作用。大家不要一想到补气就是黄芪、人参,补气最好的药物实际上是甘草。有一些体质很虚的病人一用上人参、黄芪,反而虚不受不补。用上甘草,他的病情慢慢能得到不错的缓解。所以从五行本气来讲,甘草属土,补土气,补一身之气,它的效果其实是最理想的。
如果中焦这股气虚弱的话,在虚弱的同时有稍微的阴阳的偏差,我们还可以选不同的补益中焦之气的药物。大家看甘草这个药,往上往下,上面有人参白术,下面有大枣和蜂蜜。这几味药,跟甘草是类似的,他们都是味甘---味道都是甘的,比较甜,气也是比较芳香一些,都可以直入中土,直接补益土气。但是由于它们本身药物的偏性不同,你像人参,偏于柔润,能直入五脏之内,直接补五脏的精气。白术呢它在补益中土的同时还多少有一点运转中焦的作用。大枣蜂蜜呢就是比较柔润一些了,偏于滋补中焦的阴精。甘草比较中正,其他的药稍微偏一点,但是都算补益中焦。这些药呢,大部分情况下是中焦邪气不能太盛,单纯虚的时候可以用,比较好。我们知道中焦它要斡旋,是一个枢轴,所以有人说,中焦不在补而在于运,要去运转它呀。有时候中焦运转不动了,你给他补啥也没有用啊。所以临床上,我这个人参呀,白术呀,大枣蜂蜜,我其实用的很少,甘草用的比较多一些。
所以我们中焦呢,就要想办法让它转起来。看甘草左边这几味药:生姜、干姜、苍术;甘草右边还有白蔻、黄连、半夏。这个左右相当于的是中焦的一升一降,这就是运转中焦的药。我以前给大家讲,我有一个运转中焦的很小的小方子就是生姜、甘草和白蔻这三味药。大家都可以看到了,一升一降,甘草在中间。
左边生姜、干姜、苍术,这是偏于升发的,都是入中焦的药。右边白蔻、黄连、半夏,都偏于降偏于敛,也都是入中焦的药。因为中焦容易生湿气,所以左路都能化湿气,生姜、干姜、苍术,它都可以把这个湿气推散开。而右路白蔻、黄连、半夏都可以把湿气给它敛降,都有收湿气化湿气的作用。所以中焦一旦有了湿气,有了湿气的郁滞,甚至痰湿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些推动运转的药,左边升右边降。一升一降,中焦就转起来了。张仲景泻心汤,去中焦湿气效果很好啊,他不就用到干姜黄连嘛,你看甘草、干姜、黄连中间这个部分,这就是泻心汤的意思呀。所以经方啊,它是有很多深意在里面的,我们要从一气周流的体系上,从各个方面来理解,包括我们今天晚上讲的所有的药当成一味药来理解,这个是一种办法。
大家看大枣蜂蜜下面是茯苓,茯苓这个药,它比较平淡了,如果中焦只是单纯有一点湿气,升降还没有大碍的时候,单纯用茯苓就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茯苓它是化解清除中焦湿气的一味很好的药,非常的平和也很有效。如果中焦痰湿阻滞的比较结实,甘遂是化痰湿最厉害的一个药,甘就是土,就是在土气里面打一个隧道、通道。
对于这个中焦土气呢,你看我们常用的药,基本上就这么多类型吧。正常情况下就是甘草,以中气为主,甘草这味药是补益的,补虚的;相似的补虚的药还有上下这么多。左右就是运转的药,下面就是驱邪气的药,任何一气,在周流的时候,周流到任何一个部位,它都有自己本气的特色,那么土气的特色就是和缓,所以它的代表就是甘草。本气虚的时候,有可以直接补益本气的药物。
顺着一气周流的趋势,这就算补;逆着一气周流的趋势,就算泻。所以任何一气,不论是左路木气还是右路金气,它都有本气本身的特点。有补的药,有泄的药,有除邪的药,都是这样的。基本都是按这个路子来讲,来给大家逐个分析一下。中焦土气的药,先讲到这里。
左路木气升发呢,它是柔润升发,就象春天草木萌发,百花齐放。不但需要阳光,更需要雨露,你要不下雨的话,就干死了。所以,左路升发,除了阳气要足要萌生之外,阴精一定要足,左为肝位,肝主血。因为左路升发啊,气啊是偏阴的,以阴为主,阴生于阳嘛。气比较柔润一些,柔润而生发,是这么一个特色。所以选了当归作为左路木气正常状态的一个代表物。当归气味非常浓郁,本身性味也非常柔润,是柔润而温辛。
左路木气比较虚,可以用乌梅来补,乌梅味酸,直补厥阴呢。单纯阴精比较亏的,也可以用阿胶来补一补,如果升动的力量弱一些,也可以加减川芎,往上推一推,当归上下这几味药,跟当归在一页,竖着看,乌梅阿胶川芎,这几味药呢也可以认为也是补益木气之虚的药物。
左路木气是以升发为主,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升不上去,升不上去发生郁滞,木郁,所以就有了左路升发的药,大家看看当归左路这一列,麻黄桂枝柴胡细辛。细辛是从底下往外散的,柴胡呢差不多是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也是往外散;桂枝是从接近体表的角度来往外升达;麻黄直接是一下子给你散到外面去,散到体表了。
木气郁滞的太厉害了。堵在那个地方,都暴跳如雷发脾气了,就可以适当地用一点潜镇**的药,来控制一下局势,所以当归右边这些药,龙胆草和白芍,就是起这个作用。如果是木气郁滞的时间长了,或者郁滞的比较严重,这股横动的木气在里面横冲直撞的时候,我们就适当地用龙胆草啊白芍甚至苦参啊,稍微镇压一下,控制一下局面。实际从气味的角度来讲,龙胆草啊白芍啊,实际属于右路的药,我们就是把它放在这边作为一个对比,方便大家理解。你看桂枝汤,就是左边桂枝升,右边白芍降嘛,所以桂枝汤,实际上也属于厥阴的方子,是治疗木气的方子。桂枝汤是经方之首,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它的组方用意,是比较深刻的。
大家看当归左边,麻黄桂枝柴胡细辛,这一组药呢,主要从气的角度来生发。而当归本身上下,乌梅阿胶川芎啊这些药呢,基本上是,从木气本气还是比较滋润的一个状态直接来补益,补益的同时也有升达的作用。这是不一样的。
左路整个木气郁滞的情况,是偏阴的一个状态,就是从阴出阳,还没有变成阳气,所以一旦发生瘀滞啊,也很容易产生一些郁结,临床上看,左路木气郁结,时间长了往往变成血瘀,就是瘀血的状态。所以有人说,久病入络,久病则血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一些病的时间比较长,瘀血的状态比较明显,就是左路郁滞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就用清理左路瘀血,清除左路道路的一些药物,就是当归最外面,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那么这些药都是破左路郁结的药,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活血为主的药物。
其实,木气刚开始郁结的时候,还只是从气的角度,还比较轻,还是无形的层次,用麻黄桂枝,给他舒散一下,通开了他也就好了。如果时间长了,成了有形的淤结了,你往上升升不动,堵上了,成块了,这时候怎么办?就用破结散化瘀的药物来疏通。所以,你看当归左边两列药实际都是治病的药,一个是从无形的层次来升达,一个是从有形瘀血的层次来破瘀。麻黄桂枝汤,直接从气的角度帮助木气生发。而丹皮元胡红花,是从有形瘀血的角度把道路清畅了,然后木气自己自然地生发上去,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治病的时候呢,就要根据左路木气本身的状态,看属于哪种情况。它如果是没有太多的气上的郁滞,也没有很多有形的瘀滞,单纯本气比较虚,这时候一般脉比较软、比较涩,你就可以直接用当归阿胶乌梅啊,这样的药,直接补一下,直补本气就可以了。这时候效果就比较好。
如果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气血上的郁滞,或者是无力升动的时候,就要用麻黄桂枝这样的药把无形之气,给它鼓动一下,疏导一下。如果气郁的比较厉害,在疏导的同时,也加一些中央控制的药物,反佐物药也可以加一些,甘草白芍可以适当地用一点。实际我们在临床碰到的绝大部分病人,中医看慢性病多一些,急性病少一些,大部分病人左路上基本都是有郁滞的,所以清通左路道路的这些药物,破结啊,活血化瘀的药啊,必不可少。
以前给大家讲过元胡红花我很喜欢用,活血化瘀,道理就在这里。就是先清畅一下道路,首先把道路打扫清净了,然后呢,再来疏通一下气份啊,柔润一下本气啊。如果道路都堵的很紧实,根本都走不动,这时候你用麻黄桂枝来舒气、条达肝气,疏通,没有用。用乌梅当归来直接滋补木气的本气,也没有用,都走不动嘛。一气周流,首先它要动起来,动都动不了了,其它的你根本都不要考虑,先考虑怎么样把这个障碍除掉,先把路清理好,就跟救灾一样,路打不通的话,什么也干不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右路金气是以敛降为主。木气是由阴出阳的状态,是从有形到无形的一个状态。右路正好相反,是从无形到有形转化的状态,无形的火气慢慢的收敛,转化为有形的肾精,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呢,它这个气就偏于无形,比较清透,整个右路之气啊跟左路之气相比,它就没有那么浓郁,相对地清透一些、清凉一些。左路是往上升的,右路是往下降的。左路相当于温润浓郁,右路相当于清凉清透这么一个状态。
所以我们想用麦冬作为右路敛降之气的代表。麦冬这味药就和当归完全不一样了。当归,味很大啊,麦冬几乎就没什么味儿。当归是比较滋润,很柔软,麦冬呢比较清润清透。当归是一个根茎,升发之力还是比较明显的。麦冬也是个根茎,椭圆形的,抓一把沉甸甸的,有一股沉降之气,能比较好地代表右路金气敛降的状态。正常的金气他是清凉、清透、清润、敛降,是这么一个状态。我们知道,金气偏燥,阳明燥金之气。有人会提出疑问,麦冬不是比较柔润吗?怎么能代表燥气呢?这就需要跟大家讲一下,为什么我不用石膏代表金气。木气升发需要柔润的,同样道理,右路金气要敛降,也要比较滋润、比较柔润才能降得比较好。为什么这么讲呢?最近立秋了,天气慢慢凉起来了。大家应该有这个切身的体会,下一场雨,天气就凉一些。雨就是水气呀,比较润呀,这股无形的火气,他要想比较好的收敛潜降的话,一定需要这么一股比较滋润的、有形的气势带着它,才能收藏敛降的比较好。所以右路这股金气,正常情况下也是比较滋润的,而且是比较清透的那股滋润,就跟麦冬一样,也是比较柔润,他并不是干燥。金气的本性是燥的,但正常状态下他是柔润的,不是燥的,只有在比较柔润的状态下,它才能比较好的下降。只不过金气一旦为病的话,它比较容易产生干燥的症状。
那我们看一下麦冬上下这几味药,百合、山药、天麻,这几味药呢,跟麦冬有点像,都是比较柔润,气味比较清透,味都不大,都有敛降的作用,都符合右路金气敛降的特性,所以这几味药都可以作为直接滋补右路金气的药物,补益金气本气的药物。肺金之气由上焦的火气敛神下降,一敛降下来就变成了金气,他处在一个下降的状态,金气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降不下来。
大家看麦冬右边这一列,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全都是往下降的药。一旦右路金气降不下来了,石膏是退烧很好的药。我以前跟大家讲过,石膏跟麻黄是相对的,麻黄往上升,石膏往下降,它们都是从无形之气的层次,通降之力都是比较迅猛的,是相对的两个药。石膏的潜降的效果是很好的,它是一根一根的,疏通的效果也不错。白芷呢,这味药非常香,按说它入中土也可以,但是它的香味之中还有一股苦味,它的下气效果其实很好。我在这里把它列为降金气的药物。杏仁是通泻肺气最常用的药了。麻黄汤里面麻黄杏仁相配合,一升一降。五味子也是经常用的,敛肺补肾之药,它能把肺气从上焦直接敛到肾里面去。用得少了可以降肺气,用得多了可以补肾气,都是往下走的药。这些药呢,都是从无形之气的层次往下降。就跟我们讲的木气淤滞了升不上去了,我们可以从无形之气的层次,用麻黄桂枝往上升,这个地方我们就用杏仁、石膏、五味子往下降呀。大家看,伤寒论里面有个麻杏石甘汤,是退烧很好的一个方子,麻黄左路的药,甘草中焦的药,杏仁石膏都是降右路的药。一看这个方子偏于降。石膏对于阳明实症,大量的用,用到二三百克,退烧的效果非常好,一剂就可以退烧,这用的是石膏的沉降之气。白虎汤呢,用的是石膏和知母,知母也可以算是右路的一个药。为什么白虎汤石膏知母一块用?右路要敛降,除了用石膏敛降,杏仁破气,我们加上点滋润的药,百合麦冬类的药。知母和百合麦冬有点类似,是偏于滋润的这么个药。加上知母之后呢,有利于金气更快的降下来。有形之气和无形之淤一块治效果更好。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治疗阳明燥金之气的方子是百合麦冬石膏五味子,他就是从无形之气和肺金本气清润敛降的药物一起用的。这是我们从直接补益本气和从无形之气直接往下降两个层次讲肺金之气,该用哪些药。
左路木气有上升太过的时候,右路金气很少有下降太过的时候。有些肺气降不下来,也有时是肺气虚而无力降。如果是气虚而无力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点黄芪川椒来稍微补益一下,就是麦冬左边的两味药。黄芪、川椒都是温通、温辛的药,按说都是属于左路的药,但是我们在右路,包括黄元御也喜欢用黄芪补益肺金之气。严格来说,是由左路打右路。黄芪本身呢,这股气比较清透,比较好补,所以黄芪补肺气的效果非常明显的。我们在这里放黄芪川椒作为右路肺金的药,就和我们在左路放龙胆草和白芍两味药一样,都是反佐的药。这地方算是补益的药,和石膏白芷这些敛降的药是不一样的。黄芪偏于升,石膏偏于降。右路金气如果是比较虚的时候,你就可以用黄芪补益一下。如果肺气本身不虚,就是有些偏燥的时候,你就可以用些补益肺金本气的药,麦冬百合呀,稍微润补一下就可以了。
左路主血,右路主气。左路气郁的时间长了,容易造成血瘀;右路气郁时间长了,老是不通畅,容易发生什么呢?我们知道右路肺金和大肠相表里,它就容易发生大肠的积聚或者我们说的消化道的积聚。腑气不通,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阳明症出现承气汤这几个方子呢?承气汤其实是通过通荡腑气,达到通降阳明的目的。六腑以通降为用嘛。右路如果是无形之气降不下来,我们可以用石膏这个角度降。如果是有形之气了,就是我们讲的有食积了,有便秘了这种情况,就要用到承气汤的很多药物。大黄和巴豆,都是通腑气比较峻烈的一些药物。他们都从有形的角度来通腑气,也是清理道路的药物。右路的道路,如果被有形的实邪阻滞住了,降不下来了,如果真是阳明实症了,肠道里面都是有形的淤滞了,你用再多的石膏也没用用了。大黄厚朴巴豆,这都是从有形淤滞的角度用药,涤荡大肠里面的有形实邪,属于通降六腑的。如果你把右路金气的药,和左路木气的药对比一下,都有补益本气的药,都有从气的层次或升或降的药,都有的从有形之气的角度或者通破,或者涤荡。如果你发现是右路的问题就要判断,他是气分的问题降不下去了,还是有形的实邪堵着降不下去了,还是只是本气偏虚一些,偏燥一些,只是需要用补益本气的药稍柔润微润补一下,这就要灵活处理。用药的目的都是要恢复人体的一气周流,恢复人体一气的特性,左升右降,中焦斡旋。
咱们接着看下面肾气的药,就是五行来讲的水,肾属水么。肾气咱们知道,肾主收藏。正常状态下,肾气基本上就是处在一个很好的收藏状态,它和这个左路升发、右路敛降的状态又不太一样。你看一气周流走到哪儿就有哪儿的状态呀,就跟我们去旅游一样,走到一个景点就有一个景点的特色。那么这个一气周流,中焦是不快不慢,到了左路就快马加鞭,往前跑,右路呢,就急急忙忙要回家了,那么到了水和水下边这个地方,那就回到家里了,可以休息了,所以肾气要以收藏为特性。肾气如果收藏不好的话,那肯定肾虚了,所以这个补肾啊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恢复肾气的收藏。
那么这个肾气哪个药是收藏得比较好呢?有一个药叫“补骨脂”,大家看下面。补骨脂,咱们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很小的黑豆子。豆子都补肾啊,黄豆啊黑豆啊都能补肾。有一个老人身体不好,什么病我忘了,然后有一个老大夫开了一个偏方,每天吃黑豆,当饭吃,吃了两年这个病就好了。肾气补足了,所有的病都好了。你看这个补骨脂呢,比黑豆还要小,补骨脂的大小大约半个绿豆或者三分之一个绿豆那么大。很小的一个小种子,长得跟豆子形状一样的,实际上就是一颗比较小的黑豆子,跟黑豆是一样的,就是比较小一点,比较结实。植物的种子呢,相对来说,长得越大的,收藏效果就越差一些,长的越小,说明收藏得越紧,收藏的效果越好。从颜色的角度来讲,这个肾在色为黑呀,补骨脂这个种子呢,成熟以后是黑色的,跟肾的颜色是吻合的。补骨脂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肾主骨啊,补骨生髓,它能够补益骨头中这个精华,就是骨髓。所以补骨脂就是补益肾气很好的一个药。你看这个中药起名很有意思,它就反应了人体正常的肾气,正常的状态,就是补骨脂这个状态。收藏的比较紧、气比较饱满,都藏起来了,藏而不露,这就是正常的肾气,就是补骨脂这个状态。
那么这个补骨脂在入药的时候,大部分都用盐炒一下,盐炒补骨脂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咸味入肾、补肾。我们每天吃饭都离不开盐,不光是为了调节电解质,这个盐是很好的收藏肾气的药,你要是光吃饭不吃盐的话,对营养恐怕是吸收不了了,收不进去。所以吃盐实际上是有益于肾气的收藏。我们这个水谷精微化为一身之气,最后能藏起来,那么这个盐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补骨脂用盐炒过之后,它的效果就更好一些。所以很多补肾的药都是用盐炒一下,盐炒杜仲、盐炒巴戟天,等等。
因为这个肾气已经藏起来、收起来了,所以就是由这个由阳入阴敛降的一个过程。到了肾气这个地方,已经完全变成了纯阴的一股气了,偏于阴精了。我们说这个人大部分肾虚比较多,为什么会肾虚呢?一方面是收藏不好,再一个就是消耗太过。所以补肾的时候,除了要用收藏的药物,比如补骨脂就是直接收藏,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用其他方面、稍微滋润一点的药物。补骨脂的特点是比较结实,不够柔润,那么种子呢,所有种子都是收藏的,所以补肾的药种子用的多一些。有一些种子的药物比较柔腻一些,你像枸杞子,它就比较滋润的,所以它的收肾气、补肾气的效果,可以说阴阳双补的方面,也是比较好的。菟丝子这个药呢,它这个收藏的力量跟补骨脂相比来讲呢,相对弱一些。它是淡黄色的,形状是纯圆形状的,比较圆一些,不像补骨脂是一个比较长的小豆子形状。菟丝子当然是更小了,跟小米那样小。所以菟丝子相当于是从中气的角度往肾里面生,补骨脂是直接收肾气。你这个肾气比较轻疏散,没用其他的问题,单纯是肾气虚,用点补骨脂就可以收进去。巴戟天呢比较滋润,味儿比较厚重,这么一个药。它在收补肾气的同时,多少还有一点疏通的作用。芦巴子以前给大家讲过,芦巴子本身形状像个胎儿,它在收藏肾气的同时,还含着一股生发之气。等于说补骨脂左右四味补肾的药,都是比较平和补肾的药。巴戟天和芦巴子在补肾的同时,多少有点通散的意思;菟丝子和枸杞子呢,纯粹的是往里收藏的。
如果一个人的肾气,单纯的比较虚,没有什么邪气,我们就用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芦巴子这些药,用盐制一下,就更好,单纯地使用也可以,达到补肾的效果。如果你这个人肾精消耗地太过了,有点精亏了,这时候可以适当地用一些熟地、首乌这样的纯粹滋润的药,这种药可以滋润敛降。用我们俗话讲了,通过滋阴来补肾。就是说你要收的话,得有东西给你收啊。所以先用熟地、首乌收罗一下资源,积累一些原始资本,然后再收进去。这就是熟地和首乌的意思。如果这个人的肾经亏得比较厉害、虚的比较厉害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熟地、首乌,比较滋腻,能够把一身之气给敛固起来,起到这么一个效果。
咱们知道补肾一个比较好的药物就是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咱们通常叫桂附地黄丸,里面的中药就是熟地,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把一身之气都敛固下来,都固到肾这里来,别的地方不去了。首乌也是这个意思。就跟垄断一样,把资源全都给占领了。用到熟地呢,可能这个用量比较大的时候,木气升不上来了,土气也转不动了,如果你这个人太热的话。所以运用熟地要根据情况,就是脉摸着特别虚、特别涩,肾气亏得比较厉害,这个时候呢,需要用大量的熟地把一身之气全都敛固起来的时候,可以用上比较多的熟地、首乌这样的药。把一身的力量集中起来,把身体补起来再说。但是呢,不易长期使用。熟地用多了,比较温腻,不易于一气周流,尤其是容易阻碍中焦的运化。首乌也是一样。
那我们知道人体的一气呢,肾这里收藏起来,不是回家以后不出来了,收藏起来的目的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状态来生发。所以肾气的这个药,我们用的是肉桂、附子这两味,往上升散的药。如果这个肾气升不上去,元阳很弱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附子、肉桂啊,从底下来鼓动元阳,使一气能够由水中阳气生发出来,成为木气。肉桂、附子起这么一个作用。如果元阳本身鼓动无力了,他们能帮你加一把劲儿。这股力量很大的,这两味药的生发力量比较大,从这个内脏,五脏之一,比较深的一个层次,往外鼓动,就像一个发动机一样。实际上真正的发动机是人体的元阳,不是肉桂附子。肉桂和附子只不过是调动元阳,是这么个道理。如果你这个人肾气一点都没有了,你再用大量附子去鼓动,这样也是有弊无利的。什么时候可以用肉桂和附子,本身这个肾精或肾气这个资本,不能太少,还有点资本,只是从气的角度来讲,元阳动不了了,所以可以用附子和肉桂,大量地来鼓动,来恢复一气周流。像这个急性心衰,可以用上附子几百克,一两剂就见效,就把人给救过来了。气都走不动了,一气周流基本停滞,用大量附子把元阳鼓动起来,恢复一气的周流。从最底层的角度来入手。这个不是长药,不能一直用的。假设是一个肾气很虚的人,比方这个人肾精比较亏,像现在的肾病综合征,这样的孩子,我治的比较多,一般肾气都亏的比较厉害。如果长时间用附子,这孩子很快就垮了,没有那么多肾气啊可以让他?。所以我们就想一想张仲景的桂附地黄丸里面,用了大量的熟地,少量的附子和肉桂,附子和肉桂的量是熟地的八分之一,很少。同时呢,这样安排药物的比例。这个肾气呢,以收藏为主,不是以发散为主,不能不停地发散。收藏好了,它自然就升上去了。降极而生,肾气收藏足了,它自己就会升动上去。如果本身就没什么资本、没什么底气,你在旁边用再多的附子,敲锣打鼓去鼓动它,照样跑不上去。反而是有点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的意思,可能最终的效果是适得其反。所以能不能用附子这个指标,你就要看这个人肾气足不足。对正常人来讲,如果他肾气比较足,不是很差,只是单纯的心动无力;再一个,阳气啊,人的一气周流快停滞了,马上人就不行了,也可以用附子。点火一样,把一气周流推一把,让它能转起来。能动起来才能收,这是相对的。一般来讲,我们碰到的普通病人,附子不能作为一个法宝,抱着不放,什么病都用,那也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还是要熟悉肾气本身的特点,肾气就是收藏的。
按照左路右路这个观点,我们知道这个气瘀滞的时间长了,会形成一些有形的实邪,不光是无形之气。而这个肾气呢,它是藏精气而不泻,它藏的都是精气,不会藏邪气,所以肾气里面有形的实邪比较少。因为肾主水,如果肾不好一般伴有湿气的停滞,下焦的水湿比较多。所以我们如果想肾气收藏的比较好,需要把下焦湿气给去一去,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用一些猪苓和泽泻。猪苓是黑色的,也是入肾,跟茯苓不一样;泽泻也是天然补肾,包括茅根也是。可以把下焦的湿气?一下,也算是除邪的药。把下面的暑湿之气一去,你再用收肾之药,效果就更好一些。所谓的肾气虚,很多人表现为肾阳虚,所谓有寒气啊,这个寒气单纯用附子一类的不能温散的,要用利湿的药,淡渗利湿,把水气去掉,然后阳气会慢慢恢复。“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温补肾阳,不是附子一味药就可以做到的。
我们把中焦这股气,左右斡旋,绕到左边成为木气,绕到右边成为金气,收到下面成为水气,我们都讲完了。人体的一气周流呢,我们看最上面,讲这个火气呢。木气往上升,达到一个最旺盛的状态,木气化为心火之气。火旺神肃,这个可以化神,神气就出现了。所以一个人你精神好不好,神志清不清,就看火气旺不旺。火气不旺,这个人就稀里糊涂。正常人的心火之气非常旺盛,能够化像?心情,普通人你看他不害怕。一般人比如你冲他大叫一声,他扑通吓的起不来,吓的打哆嗦,就是心气很虚的人,心气非常弱的人,稍微听到一点声音就打哆嗦,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样。实际上是心气虚,必然也是肾气虚,肾气鼓动不利,下焦元阳这股鼓动之气,鼓动不了上焦,鼓动不到心火这个位置。所以心气虚必然就是肾气虚。正常情况下,如果心气不虚,那么火性延上,弥漫在整个上焦,很充分、很饱满、又是很清透的,无形神气么。心火化为心神,非常安逸,坚固不动,君火是心主么。如果你心火很弱,绝对是没有什么主见。很有主见的人,就是心气比较盛、比较好。这是正常状态,神比较足、气定神闲,能够自己做自己的主。我们用朱砂这味药来描述这种状态。
朱砂在《神农百草经》里面叫丹砂,丹砂是养五脏六腑的神气的药,颜色是红红的,没有什么气味,定神效果很好。有时候有小孩子受惊了,用朱砂缝个小袋给他挂着,他就好了。这股?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安宫牛黄丸里都有朱砂,朱砂为一。朱砂干什么呢?就是安心情。朱砂本身很沉啊,水飞的朱砂,它是末末,整个一块朱砂是很沉的。它是硫化汞,汞是很沉的一个金属。朱砂没什么气味,跟心神很清透的状态是一样的,心神是这股神气,很冷静或者说很沉稳,跟朱砂这股沉淀之势,也很吻合。正常的心神就是很镇定,不是一盘散沙。所以我们选朱砂来作为心神的一个代表,上焦火气的一个代表药物。是出于这么一个目的。
张仲景用朱砂用的比较少,他大部分用的是龙骨牡蛎。龙骨牡蛎也是潜降的药物,都是敛镇心神的药,跟朱砂是类似的。不过呢,朱砂代表了心神的这股正气,龙骨牡蛎呢单从敛降的角度。如果心神之气散得比较厉害,龙骨牡蛎敛的效果更好。朱砂更偏向于神气的角度,龙骨牡蛎更偏向于气的角度,比朱砂我个人觉得是低了一个层次。我们想朱砂主要是从心神的角度来看这个药。其他的门族药都很多,而这个心火的很少,就这几个药。因为这个心火,正常情况下没有过盛的情况,都是虚,人体的正气没有过盛的,正气不怕足。所以实际上心火呢,没有去邪气的药应该是,但是我们要给大家介绍栀子的这个药。有时候上焦这个上火比较厉害的时候,栀子的这个药长得跟心脏比较相似,古人认为它善于清理三焦相火,它清上焦这个相火的效果很好,所以偶尔也可以用一下。这个药我用的不多,偶尔会用,顺便给大家带一带。上焦心火需要清的时候,也知道有这么一个药可以用。
我们如果把这些药物融会贯通,把这些药跟人体一气周流的模式对应起来,中焦土气、左路木气、右路金气用什么药,下焦水气、上焦火气又用什么药,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药。如果全面地看一下,甘草从中间慢慢这么转,慢慢转到左路成了当归这股气,当归升到上面就变成了朱砂这股气,朱砂这股气降下来成了麦冬这股气,麦冬这股气收进来就成了补骨脂这股气,补骨脂这股气再出来又变成当归这股气,是这么一个过程。中土甘草这股气实际上跟所有这些气是一回事,不过是单独把它列出来。这是正常的状态,人体的一气在五行之间流转,它就是这样,走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段,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本质上都是一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特色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会导致不同的病症,我们就要根据它的位置去判断,这个运行、病人的症状、他的脉象属于一气周流的哪一阶段,到了木气他属于哪个层次,还是在金气这个阶段他属于哪个层次,该用哪些药物,相应地来选。所以一气周流就像一个定位系统一样,你把这个模式搞透了,这个疾病在哪一块,一目了然,在哪一块的哪个层次也很清楚,哪个层次用什么药,也非常方便。如果你把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安排到这个体系里面来,安排得再细一些。基本上都可以分成三大类,一个是补益本气的,一个是顺着本气的特性来补的,一个是逆着本气的特性来泻的或者除邪的。拿这个左路木气来说,本性的就是当归,往上升就是桂枝,往下降就是白芍,除邪气的就是丹皮,都是分成这么几类。这样一分呢,看着就比较透彻、清楚一些。以后再给大家讲这个一味一味药呢,大家就知道这个药是在哪个位置,应该是干嘛的,我以后可能会怎么用到它,心里就比较有数了。
课后问答
心火方面的药理解得不是很清楚,要求再说一下。我们知道刚才讲的君火呢,只有虚没有实,从医理上来讲是这样的。但是这不代表上焦就没有这个相火瘀滞,没有上焦这个火气甚的症状,不是这个意思啊。而是讲我们对心火治疗的原则,要尽可能地去保护这股心火,不是去消耗它。上焦如果有火气瘀滞呢,是相火,不是君火,就是说不是正常的火气。正常的火气没有太过,只有不足。而这股正常的火气呢,无法用药物来补充,只能去收固,跟收肾气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肾气偏于有形,心火偏于心神的层次,这就是君火的角度,更偏于虚无清透一些。所以我们用朱砂作为代表药物,来表示我们对待这个心火的态度,要养心神,心神不宜发散,正常状态下它本身也是内敛的,比较清透,是这个意思。如果有邪气的话,相火上淤,上焦火甚,这个时候用栀子来清火,但是呢,实际上清的不是君火,清的是相火,是这个意思。所以火气的药用的很少,没什么可用的药物,从正常君火的角度来讲,我们只能听其自然,无法驾驭,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药物很少。大家如果看历代本草药物归经,治疗心火的药好像也比较少,也是一样的道理。
还有一个朋友问,金气为病产生眼睛干燥,这个能不能再讲讲。金气呢,如果想比较好的产生敛降的话,也一定是要比较柔润的,不能太干,太干燥的话就降不下来了,一旦降不下来必然产生干燥。所以眼睛干燥,从降右路这个角度来讲呢,我们可以用上一些百合、麦冬这样的药,来柔润。但是这个肝木开窍于眼睛,我们如果从左路来治疗,这种病可能会更好一些,可以用当归麻黄之类的,也许更好,这都要根据情况。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上来讲,我现在放麦。
医者意也
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是典型的升补中气的方子,两个方子都有黄芪、升麻、柴胡三味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麻、柴胡升提气机,对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导致的短气不足以息(上气不接下气)、乏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可以治疗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疾病,但是如果下焦阴血不足者,用之宜慎,否则会引起虚阳上亢。记得我在中日医院实习的时候,有一次参加焦树德老中医的会诊,患者是一位子宫脱垂的老年妇女,按一般的思路,大家都会首先选用补中益气汤,但焦老诊完脉后说,此患者下焦肝肾不足,不能首先用补中益气汤,要先培补肝肾,肝肾足了以后才能升提中气,免致虚阳上亢之患。此乃具有丰富临床阅历之言。我在《升降浮沉》中提到的那个试验之所以会引起胸胀,就是因为患者刚刚月经后,阴血不足,单用升提而使虚阳上浮之故。
升提太过可以导致虚阳上亢,试举一个误治的医案。孔老在世时有一个老病号,一位老年妇女,素体阴虚肝热,常有头痛、眩晕、胸闷的症状,每次发作,孔老就处以清平滋潜之方,其方大约是生牡蛎、生石决明、生赭石、旋复花、炒知柏、川牛膝、霜桑叶、杭菊花、白沙蒺藜、白僵蚕、霍石斛、鲜生地之属,每能二三剂缓解。孔老去世后,患者老毛病又犯,于是找另一位医生看,并把孔老的处方拿出来供医生参考,此医生辩证与孔老相似,但在孔老处方基础上加了川芎、藁本各5、6克的样子,药后这位患者一下子眩晕加重,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胸口堵闷,家人连忙送医院抢救,折腾了好几天才缓过劲来。川芎、藁本两药可以活血祛风,治疗风寒、瘀血引起的头痛有卓效,但其性辛燥,对于肝肾阴虚之人,可以升阳助火,引起肝风上扰,眩晕加重。此案说明阴虚之体一定要慎用辛燥升提。温病学派的“柴胡劫肝阴,葛根耗胃汁”之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体的气机有升降出入,中药亦有升降浮沉。比如升麻、柴胡升提肝脾之气,黄芪升补肺脾之气,杏仁、苏子降肺气,枳实、厚朴、大黄、芒硝降胃通腑,赭石、磁石潜肝阳,牛膝引血下行等等。
对于中药之升降浮沉,我曾经做过一次试验。我以前有位的同事,中年妇女,一次她在月经过后出现小腹下坠的症状,多日不除,诊其脉左脉沉细,右脉浮滑,她平时的体质就是阴血不足,气分有余,月经后气血亏损,导致中气不能上提,所以会有小腹下坠之感。以前看老师升提中气升麻柴胡只各用1g,我曾怀疑其是否有效,于是就想试验一下,让她取升麻、柴胡各1g,泡水喝。第二天,她对我说,那两味小药泡水喝后,小腹下坠的感觉很快就消失了,但出现了一个新症状,今天我开始胸部特别胀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一听,这不就是升麻、柴胡把下陷的气机升提导致的吗?因为阴血不足,所以会导致气浮而不降。于是又给她开了两味药,枳壳、瓜蒌各10g,还是泡水喝,嘱气降下来就不要喝了,次日果然胸胀消失,诸症皆除。这个实验使我对中药气机的升降浮沉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古人的理论深信不疑。这个例子还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下焦阴血不足的患者,升散药物用之宜慎。
附:药性提纲篇雪山来客整理(本篇从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辑出)
初学用药的提纲
初学用药可看汪韧庵编之本草备要。明白实在,极为适用。兹将常用者加以系统的简单说明。先将此说明认识,较有纲领。
中气药
温补中气,以炙甘草为主药。性温,有起死回生之功。凡脉虚大而润,或微小而润皆宜。若脉枯细与阴虚诸证慎用,脉实有力者忌用。阴虚而脉枯细,有兼补中之必要者,于滋阴药中斟酌少用。否则,横滞伤阴,中气反因之窒塞不能运化,小儿不宜重用。补中而不横窒者冰糖最好,但力小无起死回生之能。白糖养中较冰糖更平和矣。大枣补中,最补津液,性温,惟有滞塞诸证者,不可用。党参补中气补津液,性平。如有卫气闭束之外感服之,卫气愈闭,为祸不小。水饮病亦不可服,生津助水之故。此外凡补土之药,皆能补中。生甘草性寒,能将中气的运动力量减少也。
中寒,干姜为第一要药,有起死回生之力。古方干姜炙草同用之证,皆有关生死大病。误用伤阴,为害最大。炮过用,力稍减。生姜亦能温中,捣汁止呕止吐。外感用之,有伤肺之害。必须完全寒症,肝不燥,肺不热者,乃可用之。蜂蜜炼熟,温中补液,惟无运化之力。生蜜寒中。
调中理滞。食滞用神曲、麦芽、山楂、槟榔、草果,俱炒过用。神曲草果皆性热,余性平。凡舌上有黄白腻苔,皆宜。气滞用砂仁蔻仁,用量愈轻愈好。淡豆豉,调中理滞,其性阴柔,温燥病妙品。
中寒乃常有之事。中气最怕病热。中气若热,胃中阴不包阳,阳气飞散,即死。本人好食热性食物,与医生好用热性之药,日久,中气遂热。可怕。治之之法,养肺阴,养胃阴,降胆经,与温补中气并重,可愈。饭后胸下热,即中气热也。
脾胃土气药
补脾胃土气,白术为主药。宜用慎用忌用之脉与炙甘草同。性平不可用土炒,伤其津液,以增燥性。脾胃无滞者,合用。有滞之吐泻忌用。其次则山药、扁豆、薏苡,皆补土气,性味平淡,兼能除湿。凡除湿之品,皆伤津液。苍术除湿性燥,兼能发湿气之汗。茯苓除湿其性平而刚,猪苓泽泻除湿性柔,小便利者肺津亏者皆不可用。除湿之药,皆于土气有益。然土虚无湿,切不可用,以伤脾胃津液,致土气更败也。凡补土除湿之品,阴虚慎用忌用。半夏藿香平降胃气,赤石脂善收滑脱,平和妙品。冰朋散,口舌诸热,擦之特效。木通性平泻水,清心热而下行。
肺与大肠金气药
补肺金,山药为主药。其性平和,最助肺金收敛之气,并能利尿。利尿者,金气收则水归膀胱也。肺虚而燥者,以阿胶之滋润辅之。凡补中补土之药皆于肺金有益,土生金也。凡补肺之药,皆补大肠。
红枣补肺,能填补伤损。糯米最补肺阴,落花生润肺通滞,杏仁温肺降气,马兜铃润肺降热,麦冬清肺开结,桔梗排脓降肺。至若旋覆花枇杷叶桑叶,皆性燥,皆普通降肺之品。虚人都不宜用。款冬花紫菀性润降肺甚好。葛根升大肠金气性凉,薤白降肺金性温,合并用之,能将整个金气的升降,活动起来。如膀臂酸痛,二便不通,均有特效。肺脏内积有实热,轻则括蒌贝母,重则生枳实最妙。槐实清金气之热,咳血最效。中寒者,辅以冰糖红枣或山药扁豆。黄芩清肺热,极寒中气,初学莫用。知母清肺,只宜少用。竹叶清降肺胃,功效特殊。舌上白霉之时气与痧胀病,非竹叶重用不效。
肝胆木气药
——当归-川芎-地黄-芍药-阿胶-乌梅-山茱萸-酸枣仁-首乌-艾叶-丹皮-羊肉-吴茱萸-细辛——秦皮-白头翁-龙胆草-苦楝子-防风
补肝胆木气,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合用为主药。芎归补木气之阳,芍地补木气之阴。当归性散益肝,芍药性收助胆。川芎温升,地黄凉降,乃木气整个圆运动之药。于土气药中用之,如八珍汤善治诸虚者,中土运于中央,木气升降于四维之功也。芍地能助金气之收,助水气之藏。芎归能助火气之长。凡能善用八珍汤之医家,其成绩必有意想不到之妙。芍地性寒,芎归性热。当归润肠,脾湿忌用。阿胶润木气,助收敛,止疏泄,功效无匹。脾湿肠滑忌用。
温补木气,乌梅第一。发热舌无黄胎而尿短者极效。发热则胆经逆,相火虚,乌梅补胆经相火,而降之使下也。山茱萸温补木气,善于收摄。酸枣仁专补肝胆,收敛相火。首乌温补木气,能通能敛。艾叶温肝经暖下部,能通十二经。丹皮能除血中伏热,性平功大,妙品也。
秦皮性寒而涩,最清木热,下焦不收宜之。白头翁,寒能凉血分苦能坚下焦,与秦皮合用,故治热痢。龙胆草大泻肝胆之火,并除下焦湿热,实证乃可用之。普通肝胆病热,芍药生地二味,已足运用。鸡助肝热,为害甚大。鸡汤一大碗,兑好烧酒二两,生姜二两。能将肝经之热,运到胆经,以成木气的圆运动,妙品也。生姜烧酒,俱往右降,由右下降入肝经,再由左升入胆经。胆经能热,肝经乃不偏热耳。羊肉温润木气妙品,广西独不可用,冬月食之,病热泻。吴茱萸温补木气,大热善通,其力极猛,初学莫用。细辛温降寒水,最益木气,最伤津液,初学莫用。苦楝子能去木气实热,肝病脉沉相宜。防风性平,乃疏通木气,使之不郁,防其生风之药,质润而力散,疏泄之病忌之。世认为防外来之风。防外来之风,必如桂枝汤之芍药,乃合理也。
肾家水火二气药
——熟地-龟板-女贞子-黄精——韭菜子、菟丝子、甜苁蓉、巴戟天-五味子-海参大虾-附子
补肾水,以熟地龟板为主药,女贞子亦效,性均平和。黄精滋补脾肾津液,最宜水亏之家。补肾火,以韭菜子、菟丝子、甜苁蓉、巴戟天、温而兼润为宜。五味子大补肾阳,性较刚烈,善通少腹之滞塞,肺病忌用。海参大虾,温而润,补的力量太大。和以白糖,能增圆运动之力,不使其热性偏于一方,而成阳盛化热之害。凡补肾火,须带水性之温药,非真系水寒无火,不可用刚燥之附子。
君火相火药
——黄连-栀仁-柏子仁-远志-知母
补君火之药,皆温补肾家之药。水中阳足,君火自足。补相火之药,皆温补肾家之药。心包相火,亦来自肾家。清君相二火之药,黄连为主药,大苦大寒,误用杀人,初学莫用。必要用时,以栀仁代之。由心包屈曲下行,功用极妙。柏子仁清降心火,润肝润肾,和平妙品。远志极伤胸部津液,初学莫用。肾热者,栀仁知母最佳。
外感荣卫药
——麻黄-薄荷-苏叶-荆芥-葱头——芍药-黄豆黑豆-山药扁豆-黄芪——羌活、独活、白芷、升麻-柴胡
外感荣卫病。卫病收敛,以麻黄为主药,疏泄之力极大,凡皮肤、腠里、筋骨、关节,无所不到。虚人小儿老人,虽轻用亦不可。
凡卫气闭束恶寒之病,可用薄荷、苏叶、荆芥、葱头以代麻黄,疏泻力小。非真麻黄汤证莫用麻黄。荣病疏泄,以芍药为主药。苦寒伤中,须用甘温之药以和之。凡一切外感发热,鼻不塞脉不紧,依温病为治。黄豆黑豆为主药,润降肺胆,平疏泻,兼养中气,大便滑泻忌用。山药扁豆合用,能代炙草大枣。凡恶寒发热之病,多日不解,须看舌胎,有黄胎而脉沉,既须用清解之药,按证施治。至于羌活、独活、白芷、升麻,性燥气升,不合荣卫生理,千万莫用。
黄芪大补卫气之阳,乃疮科补虚之药。内伤病,关于荣卫不足,运动不灵,如黄芪五物汤之证,乃可用之,肺虚忌用。世以黄芪当归并用,为气血双补,多有流弊。肺气主降,黄芪性升故也。
柴胡解少阳经气之结之药,性升而散,最伤肺气,脉象沉紧之肝胆病,如伤寒论厥阴下篇四逆散之证,乃可用之。因发热恶寒的病,不止伤寒病小柴胡汤一证也。
常用药中特别注意药
——附子-巴戟苁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生石膏-麦冬-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益母草--乳香没药-芫花、大戟、葶苈、甘遂、巴豆-木香-香附-使君子-钩藤-蝉蜕-五灵脂
附子性热,乃补阳温水寒之药,非补肾之药,巴戟苁蓉等,才是补肾之药。非将伤寒金匮有附子各方,研究清楚,不可使用。如非阳气虚少水气又寒之病,而误用之,且有将中下阳气引出之患,与拨动木气煽动心气之患,其患大矣。
大黄性寒,乃攻下肠胃燥热结聚实证之品。须有舌胎干黄,腹痛拒按之证,乃可用之。若仅舌胎干黄,肠胃并无燥热结实拒按证,只可少用两三分以清燥热,否则肠胃无有燥热结聚实在之物当之,必将人泻死。芒硝性热,用萝卜制名玄明粉,泻性速过大黄。世乃认为性寒,名实不符,本草备要谓芒硝能化七十二种石为水,又曰玄明粉实热忌用,因其热也。有用玄明粉代西药泻盐用,泻后常有伤阴出汗,须用凉药清热,汗乃能止者,可见也。
枳实性寒,下气猛烈,虚家忌用。厚朴性热,最能下气,最伤阴液,最伤元气,慎用。伤寒大承气汤为攻下肠胃燥热结实主方,大黄枳实之寒,配以芒硝厚朴之热,寒热并用,做圆的运动而下,是定法也。
生石膏乃清散金气燥结之药。寒中败阳,误用杀人。必须将伤寒论白虎汤与本书时病篇痧胀证,研究清楚,乃可用之。初学如有用之必要时,可用麦冬代之。麦冬亦清散金气燥结妙品。
桃仁性温,最攻淤血,较红花平和,初学莫用红花与三棱莪术。益母草散血力大,脉虚慎用。乳香没药,通滞攻瘀,可少用。芫花、大戟、葶苈、甘遂、巴豆攻水力猛,初学莫用。木香香附皆温调木气之品,木香最助疏泄,伤阴液,只宜轻用,莫过一钱。使君子杀虫伤肝,钩藤寒中,蝉蜕破肺,小儿忌用。世人惯用以害小儿,可恨。五灵脂善化淤血,产后腹痛按之更痛者,吞服五分至一钱立效。龙骨牡蛎,收敛浮阳,降胆经,去滞塞,性平,忽然脉象浮大异常者,速速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