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水准最高的建筑书:《营造法式》

 alayavijnana 2019-03-03

李诫与《营造法式》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项重要活动,每人每时都在面对着穿衣、吃饭、住房子等活动所引起的问题,并且逐步地改善它们,但在古代中国并没有把它们作为科学对待。读书人不去学习它,也不去研究它、论述它。建筑学也是这样,这门技艺是靠师徒间口传心授才得以流传下来,古代人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系统而科学的文字著作。但在仅存的几本犹如凤毛麟角的建筑书籍中,却有—部水平极高的建筑技术书,这就是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

著于宋代的《营造法式》

李诫,字明仲,河南郑州人,出身官宦家庭。自宋元祐七年(1092)入将作监担任主簿,开始接触建筑营缮工作,以后累次升迁为监丞、少监,大监,全面负责皇室的营缮事务。大观四年(1110)死于虢州。前后18年间,他主持过不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包括王邸、宫殿、辟雍、府廨、太庙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技术知识和经验。

他所处的正是王安石励行变法的时代,王安石在“整军强兵”“理财节用”的变法精神指导下,曾命令政府各部门制定一系列的“令式”“法式”,以强化行政管理。宋代建筑工程上存在严重的浪费贪冒现象,是变法理财的重要方面,故而将作监亦曾着手编制有关工程的工料定额,定名为《营造法式》。但因变法失败,这本《法式》并没有实行,直到宋哲宗赵煦亲政以后,起用新党,再命李诫重编《营造法式》。李诫补充修订了旧本法式的缺漏,经过三年努力,于1100年完成,1103年镂版印刷刊行,使得这部著作得以流传至今。

《营造法式》全书36卷,分为5个部分,即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另有看详(即总的规定和数据)和目录各一卷。各作制度各卷中,按工种划分为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十三作。并按建筑物的等级和大小,规定出各作如何选用材料,确定构件比例和加工方法,安排构件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制度,条理明晰,规定合理。功限和料例部分则是指各工种的劳动定额和用料定额,兼及估工算料的计算方法及材料质量标准等。正因如此,该书虽然是一本有关施工管理的技术书,但书中涉及了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制作和施工各方面,全面反映了宋代建筑工程的技术、艺术水平,故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宋代建筑工程的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宋代建筑科学的成就

《营造法式》中所记录的3555条建筑规定和制度,不但表现出劳动工匠的智慧,也反映了12世纪前后我国建筑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例如,在建筑和结构设计中制定了“模数”概念,在宋代称之为材分制。《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第一条就提出“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意思就是在设计工作之先,选定一种截面为3:2的方料作为标准用材,把材高分为15份,厚度分为10份。房屋的规模、各部分的比例、各个构件的长短、截面大小、外观形象等各类尺寸都是以“份”的倍数表示的,所谓“份”就是基本模数。然后“材”又分为八等具体截面尺寸,根据建筑的等第分别选用相宜的材等。当建造房屋时,只需要提出所需规模的大小,就能够确定应该用几等材,然后按照建筑平面、立面形式和各类结构构件所规定的“份”数,推导出其详细具体尺寸,进行设计,安排工料等。一项复杂的建筑工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在没有大量专业设计人员的古代中国,这无疑是一种提高工效的好方法,在今天,推广模数制和标准化仍是加快设计和施工进度的有效方法。

《营造法式》中的攒尖亭做法

此外,施工生产已经具有严密的管理方法,其劳动定额都是根据不同客观情况相应制定的。一年之中以春秋两季所定工值为准,夏季昼长,冬季昼短,因此工值各增减10%。此外也考虑到运距的长短、水流的顺逆、木材的软硬等因素,也会对工值进行调整。

这一时期,在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上亦达到一定的高度。根据历史经验的总结,宋代已经将木结构构架形式归纳为殿堂型和厅堂型两大类,以及其他派生的形制,建筑工匠可以配合平面使用要求直接相应采用相应的规范。在结构构造上,规定凡檐柱皆向内倾侧少许,称为“侧脚”,同时檐柱的高度由中间柱向两端柱逐渐加高,称为“升起”,由于“侧脚”和“升起”使构架产生向内倾聚的趋势,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法式》中规定梁栿的截面尺寸的高宽比为3:2,这个比例正是从圆形木材中截锯出抗弯强度最大的矩形用材的最佳比例。虽然不能断定中国人在900年前的宋代就掌握了材料力学的计算方法,但起码可以证明劳动工匠对木材受力的性能有了充分的认识。

《营造法式注释》中梁思成手绘的斗栱示意图

《法式》条文中也显现出古代建筑美学的特征,即建筑的艺术加工与使用功能、结构处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例如在础石、栏板上所作的石刻图案是根据其形体特点设计的;在防止木材表面腐坏的油饰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艺术性的彩画作;在不妨碍结构构件力学性能基础上所做的“卷杀”“月梁”“线脚”等艺术加工;为改善屋面防水性能而采用琉璃瓦,推演出各种绚丽的色彩琉璃,美化建筑外观;屋面上的走兽、脊吻、门窗花格图案等都有其实用功能。总之,从《法式》中可以看出建筑艺术和技术之间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宋代建筑遗存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法式》一书中记载的相当多的技术数据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宋代建筑成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建筑发展史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与前代有着继承关系,并影响着以后建筑的进程。从已知的唐代建筑中可以看出,许多技术特点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了。例如唐代著名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构架,即《法式》中所记载的“金箱斗底槽”殿堂构架形式。又如建筑的侧脚与升起,在佛光寺中也已经采用了。在唐代建筑遗址中发现的、被应用在重要殿堂上的绿色琉璃瓦,以及莲花形柱础、勾片栏杆、直棂格子门窗等一直沿用到宋代。但一些技术与构造形式在宋代又有新的发展。如唐代屋脊上的鸱尾变成吻兽,柱枋上的补间人字栱已经被淘汰,改为斗栱补间铺作形式。宋代门窗棂格、藻井等更加丰富多变。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宋代以后的建筑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某些手法仍有宋代原意。如侧脚法一直保持到清代;现今琉璃瓦制作技术仍与宋代相差不多,只是增加了更多的彩色配方;须弥座的形式、格子门的形式、乌头门(棂星门)的形式都因袭了宋代的造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