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哭泣,为何引起父母的焦虑?

 阿布的书柜 2019-03-03

作者:胡慎之

知名亲子关系专家

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国家二级心心理咨询师

《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课》在喜马拉雅热销中


『父母稳定的爱与信任才是宝宝发展延迟满足能力的根本前提。』

宝宝刚生下来的时候很少哭,大多数的时候很安静。

这可能和他在妈妈的肚子里很安全有关系,也可能是基因问题。过了几个月,宝宝哭泣的次数多了起来。

有趣的是,他竟然大多数时候是假哭

让我意识到,原来哭是宝宝的语言,是所有没有语言能力的宝宝用来表达自己的方式哭不一定代表不愉快,很多时候是代表需要。

哭声,为何引起焦虑?

很多妈妈都不能忍受宝宝的哭,特别是一些焦虑的妈妈。

当然,这是母亲爱孩子的天性,但有一些妈妈会把宝宝的哭和自己关联起来,她们的内心特别期待自己做个完美的好妈妈,而宝宝的哭,会把完美妈妈的形象打破,因此,许多妈妈特别怕宝宝哭。

其实这样的关联并不合理,我们要通过正常的认知及思维把它打破。但有很多妈妈不能把这样的关联打破,我所说的焦虑妈妈就是这样。

她们不是因为做了妈妈而焦虑,而是本来就有焦虑的性格。焦虑妈妈一方面会说,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但另一方面又会怀疑自己做妈妈的能力,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宝宝不舒服。

焦虑妈妈是自恋又自卑的妈妈,之所以自恋,根源在于自卑,因而想做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而自卑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有点自卑的情感,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总是怀疑和指责自己,就会把这样的自卑放大,泛化。

我们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对自己也是如此,对自己期望越高,挫折感就越强。因此,我们要放下一些自我期望,懂得爱自己,这样,我们会更轻松。

毕竟,我们是人,自我宽恕虽然不是很好听,但很有必要。

况且,对自己要求高的人,对身边的人一定也是这样的。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样很难接受别人。

这样,我们就成为一个经常指责评价别人的人,一点都不可爱。

哭声,你需要仔细聆听。

回到宝宝哭的问题上来,妈妈应该告诉自己,不要对宝宝的哭过分焦虑,要用心去体会,分辨宝宝哭声中的含义。

妈妈应成为一台好用的翻译机,通过积累经验把宝宝的哭声翻译成:

我饿了;

我困了;

我疼了;

我要妈妈抱;

...

可见第一时间听懂宝宝的需要,这确实是一个妈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在用哭来表达需要和情感时,宝宝对妈妈是有期待的,希望妈妈能即刻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好不要让自己等待。我们所说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终极被照顾状态,就是从婴儿状态演变出来的。可以看出,有太多的人渴望做婴儿,一直被妈妈照顾。

孩子哭泣,为何引起父母的焦虑?

面对宝宝的哭,是否要即刻满足呢?怎样的满足方式最好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前面说过,在孩子生命的初期,父母要做完美照料者,尽可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宝宝满4个月以后,要慢慢学会适时让孩子等待一下,这样做可以训练宝宝的“延迟满足”的能力。

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

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迟延满足效应或称糖果效应。有许多人这方面的能力很差,这和婴儿时期的满足方式有关系。

延迟满足能力相对比较弱的人,原因就是满足方式出现了问题。

以下有两种不当的满足方式:

1、溺爱型

照料者过于“好”。

比如宝宝已经三岁了,仍然是想要任何东西马上就予以满足,哪怕认为这要求不合理,也因舍不得让孩子失望,或是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央求打滚撒泼而答应。

他们不知道,溺爱不能让孩子满足,被溺爱的孩子,攻击性反而很强。

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溺爱往往也意味着过度保护,被溺爱的同时,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同样被剥夺了。而这样被剥夺的感受让自己很不舒服,很无力,所以容易愤怒。

心理学上把这叫做“不能容纳焦虑感”。

2、不负责任型

指宝宝被照料的过程中,一直处在不被满足的状态。

所以,凡事都有度

实行延迟满足,你要注意什么

实施延迟满足至少要在孩子满4个月以后,为什么呢?

因为,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也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比如,一个孩子决定是否现在就要吃到巧克力,他得了解:

  • 谁能给他巧克力?

  • 这个人现在有没有空?

  • 愿不愿意给他巧克力?

同时他得想明白:巧克力不是非吃不可的,不吃也不会威胁到生命,可以晚点吃到。并且,他可以控制一下急迫的情绪,不会因为不能马上吃到而发火、伤心……

很显然,这一切都不是婴儿能够弄得清的,因此,很小的宝宝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条件,他需要慢慢发展这种能力。

随着宝宝身体的发育,他的感知觉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妈妈和其他照料者,对周围的环境逐渐熟悉,同时他们的小手越来越灵活,会自己拿奶瓶,要不也越来越有力,开始学着独自坐立,总而言之,照顾自己的能力比以前强多了。

同时,从心理上来说,经过与妈妈这么长时间的相处,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对妈妈是信赖的。

这个时候,宝宝对于妈妈给的小挫折才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他知道即便妈妈没有马上过来给自己喝奶,妈妈也是爱宝宝的,总会喝到奶的。这个时候,他就逐步具备了发展延迟满足的能力。

孩子哭泣,为何引起父母的焦虑?

但是仍然不能操之过急,得一点一点来,尽量在满足的基础上,延迟一分钟、两分钟,乃至十分钟。父母要注意训练的度与宝宝的能力相符合,如果超出了宝宝现有能力,就是对宝宝不合理的期待了。

其实,延迟满足的能力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照料者,宝宝承受挫折是必然的,但只要知道妈妈爸爸是爱自己的,宝宝就能承受得起,也能够在受挫后得到修复与补偿,然后进一步发展心理能力。

因此,父母稳定的爱与信任才是宝宝发展延迟满足能力的根本前提。

在宝宝与妈妈的关系中,刚开始时基本上都是即时满足,等到大一点了,妈妈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当宝宝发出哭的信号、妈妈不能马上满足的时候,一定要先哄一下,安抚一下宝宝,让宝宝接受“等一会儿,妈妈在关注着自己,总是能获得的”信息,这就是延迟满足的心理基础

好妈妈都是在宝宝的哭声中学习出来的。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1、好妈妈要承受得住内心的焦虑,并节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宝宝哭的时候;

2、能够从宝宝哭声中理解到宝宝的需要,爱是以尊重宝宝需要为前提的,并非自以为是。

孩子哭泣,为何引起父母的焦虑?

假如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把一个饿得哇哇直哭的宝宝一直扔在一边,那宝宝体会到的恐惧感就会是创伤性的。

有时候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这样做,比如妈妈也可能正在热奶,听到宝宝哭就很焦虑、无力,却没想到去哄哄他/她。如果妈妈这个时候能给宝宝一些安慰,哪怕只是答应一声,宝宝也会好很多。

< the end >

作者介绍:

胡慎之,知名亲子关系专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向日葵爸爸。新书《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高情商沟通术》京东当当热销中。公号:胡慎之(hushenzhix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