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不可以批评吗? 和西方孩子的自信果敢相比,中国孩子一直被认为是缺乏自信的。上课不敢提问,上台不敢说话,有不同意见不敢表态,有新想法不敢表达…… 这些年来,很多教育专家和父母都会认为,导致中国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来自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注重批评(如不打不成材),缺少表扬。而西方则恰恰相反,更强调的是表扬而不是批评。 孩子真的不能被批评吗?批评孩子真的会让他们丧失自信吗?一味地矫枉过正,会不会培养出玻璃心的孩子? 一个关于批评的实验 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一个关于「批评」的研究,或许能得到一点启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著名的「成长型思维」就是她提出来的。 研究选取了 67 名幼儿园小朋友,让他们玩假装游戏,用洋娃娃代表自己,表演出研究者设计好的情景故事。 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是,孩子在努力的工作或完成任务。但是,在过程中,孩子出现了错误,老师给予了孩子的表现 3 种不同的反馈。 比如,其中一个情景故事是这样的。 孩子在玩乐高积木。老师走过来问,「你能用乐高给我做一所漂亮的房子吗?」 孩子很努力地为老师做一个房子,把乐高拼在一起做成四面墙,还在上面加了一个屋顶。这时,孩子发现,他忘记在墙上安窗户了。 但他还是对老师说,「老师,我给你建了一个房子!」 老师看着房子说,「这个房子没有窗户。」 故事结束后,老师给予以下三种反馈中的一种。 「个人批评(Person criticism)」条件下,老师提了玩积木过程中的几个错误,最后说,「我对你很失望」。(个人取向的批评,是对儿童做出的一种整体性的判断,焦点指向于儿童自身。) 「结果批评(Outcome criticism)」条件下,老师说,「这不是正确的做法」。在这里,老师批评的是结果,而不是孩子本身。(结果取向的批评,反映行为的客观结果,焦点在于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孩子上,指向具体行为的适宜性。) 「过程批评(Process criticism)」条件下,老师说,「积木歪了,拼的有点乱啊,或许你可以想出另外的方法来完成?」老师简单的指出了错误,然后让孩子考虑其它可能性。(过程取向的批评,是对儿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进行反馈,焦点指向行为的过程。) 最后研究者让孩子们对假装游戏的经历,按照「产品评分」「自我评价」「情绪感受」「坚持度」这四个维度评分。 实验结果发现: 「个人批评组」的孩子们听到「我对你很失望」后,对自己的感觉很糟糕,评分最低。同时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表现出无助。 这些孩子在情绪感受、坚持度上的评分也远远低于另外两组(结果批评和过程批评)。这组孩子更有可能在没有解决完问题前就放弃。 那更好的批评方法是哪一种呢? 接受结果批评「这不是正确的做法」的儿童在各方面的表现要好于接受个人批评的儿童,但比接受过程批评的「也许你可以想出另一种做法」儿童要差。 结果批评和过程批评这两组孩子,在产品和自我评价上评分都很高,表现出更加自信,对自己能力比较认可。批评孩子行为的结果或过程,让他们在情绪上容易接受,感受较好。 此外,批评孩子行为的过程比批评孩子自身,能让孩子的坚持度提升两倍多,这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更有可能会迎难而上。 从结果上我们了解到,接受过程批评的儿童具有更积极的自我评价,对任务完成的满意度高,情绪更积极,对任务的坚持性强。 而接受个人批评的孩子表现出了强烈的无助反应。 批评孩子是个技术活 你看,批评孩子可真是个「技术活」。那么当孩子犯了错,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 克制情绪 孩子做错了,我们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一心急,你可能张口就把话变成了情绪宣泄和对孩子的训斥。 可是你知道么?当我们变成吼叫的父母,孩子的耳朵就自动关上了门,门口还大大地写着两个字:不听。 >>>> 批评要具体 接下来,你的批评要具体,孩子才能听懂。比如,相对于「你拼错了」,你可以更具体地指出,「这个房间你拼错了」。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发现,7 岁以前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不成熟。 孩子是听不进抽象的道理的,只有父母明确地指出,告诉孩子错在了什么地方,才有改正的可能。 >>>> 不贴标签 过程中,不要给孩子贴标。比如「你就是个自制力差的孩子」「你就是好吃懒做」…… 它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真的有缺陷,从而放弃自身成长。 >>>> 亲身示范 有时候,仅仅告诉孩子哪里错了或如何改正是不够的。 一开始,你可以口头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尝试,但如果孩子尝试多次还是不行,就需要你手把手的带他一起操作。这个共同改正的过程,比批评更重要。 >>>> 及时反馈 最后,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要及时反馈。孩子做错了,及时指出;孩子更正了,及时表扬他的努力。 说完了方法,再举个栗子: 你在家辅导孩子功课,有一道题你已经向孩子讲解过好几次了,可他给你的答案还是错的。 这时,你肯定想去做亲子鉴定了!话一直在嘴边,「讲了这么多次,还错!我怎么会生出来你这么笨的!」(个人批评) 孩子如果听到你这样的批评,一定会很难过,认为自己真的很笨,以后也很难有信心去学好了。 深吸一口气,毕竟孩子还是自己生的么,再想想你就差自我否定了…… 仔细分析下,孩子出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自己没说清楚,孩子没理解,还是题目太抽象了,孩子需要更具体的解题方式? 又或者是,题目本身太难了,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不然就是,学的时间太长了,孩子太累了,闹情绪不想学了? 就像在工作中解决问题,需要先拆解问题,才能找到「治疗方法」。想要帮助孩子,也需要你先做出正确的诊断,然后再进行反馈或者支持。 比如,如果真的是孩子太累了,不想学了。不妨哈哈一笑,和孩子轻松一会儿换换脑子!毕竟鸡娃也不在这一天两天! 结 语 孩子做错事,需要批评他的时候,你的批评是否能做到有建设性,让孩子感到你是在帮他而非责怪? 我们要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爸爸妈妈批评你,是向你发出纠正错误的爱心信号。 直接批评会触发大脑的防守模式,让孩子下意识就想否认、防御、应付敷衍。 长此下去,这些批评的话语,就像唐僧画的一个圈,让孩子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表现出强烈的不自信和无助感。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害怕失败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失败。你的反馈,如果能让孩子感觉到失败是常态的,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那么孩子才会知难而上、屡败屡战。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犯错。「你能想到更好的办法吗?」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Magic Words。就像俗语所说,「玉不琢不成器」。 所以,孩子是可以批评的。高明的父母,往往会使批评变成鞭策孩子上进的动力燃料。那些「批评会扼杀天性,使孩子失去信心」的说法,并不可信。? 原文参考资料 Kamins, M. L., & Dweck, C. S. (1999). Person versus process praise and criticism: Implications for contingent self-worth and cop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3), 835. 作者:ZAPP 编辑:小宝妈、喵萌、Z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