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几点思考

 智汇百川 2019-03-04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几点思考

高中数学的教学使命就是要教书育人,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经由过程教学让学生把握数学思维,展示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合作性和有用性,并能用数学常识剖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能深切自学数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即数学素质的教育。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过去落后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新时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许多人已落入了“刚开始模仿别人,到后来重复自己”的怪圈。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反思、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学习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思想、新理念,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理念理应走进广大一线教师的心理,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远比课程内容的改革难得多。鉴于此,就这几年来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 内容局限的教学

我们都知道,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陈旧,基础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框架,突出的问题为以理论常识和逻辑推导的教授为主,首要追求问题的解析解,缺乏数值计较,重在许多的变换技巧,缺乏现代数学的应用性,而且许多问题信息量少,不能浮现现代数学体例,这使得高中数学内容滞后现实需要。同时这种重技巧的练习使得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师生配合赶进度,于是牺牲应用,多讲理论,深邃的理论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求知用学的积极性,更不要说对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了,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高中数学的学习进入一种不良轮回,许多学生学习厌倦,当用到数学常识时,才感应数学的主要,为时已晚。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除了讲责任就是讲义务,从小就背上了“学习”这一沉重的负担。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游戏爱好者,因为被游戏中环环相扣的谜团和通过自己努力把取得胜利带来的成就感所吸引而毫无怨言地几天几夜不停息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习”就那么没有吸引力呢?我们承认做不到游戏的那种程度,但是这多少给我们启发,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可以更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勤奋、刻苦得到更多兴趣的引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几点思考

二教育手段运用不足的教学

高中数学在强调数学素质教育,能力培育的今天,教学手段也应不断更新,各类数学软件包,计较机辅助教学以及数学尝试的介入,使得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具有现代化,效果更好。而这些工具我们很少用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在黑板上一再着定理的推导,定理的证实,学生在听的单一教学体例,这样很难削减课时数,很难改变学生被动进修的状况,不能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 形式化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之中。众所周知,形式化是数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学习数学必须学习形式化。但是,在不理解本质或对本质理解模糊不清的前提下的形式化是非常有害的。例如:我们曾经考过这样的一个数列问题:圆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内切圆,圆与圆外切且与相切,如此无限继续,设圆的半径,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学生大多能够背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也知道符号表示(常数),但是考查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原因何在?学生不理解形式化表示“常数”的本质。事实上,由等比数列定义的文字表述到符号表达之间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化过程:(1)将文字表述理解为常数;(2)为了解决上式“无数个”(或“许多个”)相邻两项比值相等的问题,将其转化为“任意”相邻两项比值为常数的问题,即常数;(3)常数的实质就是与的一种关系,对应到图形上就是圆与圆的几何关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和困难,很多源自把数学的形式与实质割裂开来,对数学形式缺乏正确的理解。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另一途径就是用具体的实例说明抽象的数学形式。

四 讲授式的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讲授式学习就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的学习。作为高中生,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就象前进中的人的两只脚,交替向前。但是,无论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还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新课程改革中都应当更加重视探究式学习。知识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头脑中“生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是有一定的知识准备的,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因此,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不会是无条件的。新知识的接受、新问题的探究与学生原有知识准备的正相关度越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就越好,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是(1)如何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2)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新知识的学习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其实,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几乎每一个单元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几道探究性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在接受基础上的探究。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探究性问题对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拓展其数学视野、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大有好处。有接受才有探究,在接受基础上的探究,就像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的飞翔。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于搞好我们的数学新课程改革是有益的。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几点思考

五 预设与生成的教学

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状况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即使有互动也必须是按照老师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走,一旦学生“走歪了”,马上给“纠正回来”。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认为,教学当然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一堂充满活力的课离不开深思熟虑的备课――预设。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师生的互动中,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超越课前预定的目标,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都可以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因此,具体的教学实施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预设基础上的生成,切不可照本宣科。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谁也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最重要的不是争论而是建设,是更多关注课堂教学,关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育人是重中之重,不仅要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还要注重科学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几点思考

综上,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动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而经过了一系列改革,教师创新了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终于得到了学生“学”的回应,教学效率显著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意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