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戈尼克效应

 汐钰文艺范 2019-03-04

韩铁强刻

  人们对已完成、已知结果的事容易忘却,但对那些中途被打断的、未竟的事印象深刻,这就是关于记忆的蔡戈尼克效应,在20世纪20年代由心理学家蔡戈尼克首先提出。有趣的是,该效应是起源于在咖啡馆的一个发现。

  在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期间,蔡戈尼克经常与导师勒温(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后期代表性人物)一起泡咖啡馆。勒温注意到,当顾客招手结账时,服务生可以很容易地记起顾客点过哪些食物。然而一旦顾客结完账,过几分钟再问服务生,他们就得很费力地去回忆顾客点过哪些食物。看起来,结账行为一发生,服务生对顾客所点食物的记忆就迅速消退了。

  蔡戈尼克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便回到实验室组织了一项实验。在实验中,32名被试需做22件简单的工作,例如写下一首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用线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穿起来,等等。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被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在顺序上,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工作随机排列。实验一结束,在出乎被试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们回忆做了哪些工作。结果,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起68%,而已完成的工作平均只能回忆起43%。

  蔡戈尼克效应随后也被其他很多实验所证实。例如,海姆巴赫与雅可布在1972年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要求志愿者观看中间夹杂着各种广告片段的电视节目。结果发现,与看完完整的广告比较,如果研究者在广告结束前强行停止播放,志愿者会对其中的细节记得更加清楚。实际上,即使在实验结束两周后,对于没看完的广告,志愿者们依然能回想起更多的细节。

  为什么最终没有走向婚姻殿堂的初恋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明明很累却完全睡不着?蔡戈尼克效应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背后。按照格式塔心理学,蔡戈尼克效应反映了人类天生对没有完成的事情存在着使之完成的认知闭合需求,而正是这种需求,驱动着人们能够有始有终地将一件件事情完成,同时为悬而未决的事情忧心忡忡,对不得已半途而废的事情念念不忘。

  若蔡戈尼克效应过弱,则人类社会将被半拉子工程所充斥。但物极必反,若该效应过强,则使得我们在面对任何任务时,都强迫自己要一气呵成,不完成任务就绝不放手,结果我们沦为“工作狂”,身心健康很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蔡戈尼克效应过强可能才是更大的问题。此时,聆听一下佛家“破执”的教诲是有用的——“执”就是人们的执着与执念。若最终无法得偿所愿,只能在执念中反复,则执念越大,痛苦就越大,故要破执开悟。也许,我们有时候真的需要学会放下,善于遗忘。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