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法则之蔡加尼克效应

 思明居士 2023-04-14 发布于河北

蔡加尼克效应

人们有着完成任务的强烈动机,可以通过不满足人们的愿望的方法刺激他的行为。在工作中,适时地中断,反而会激发人的完成欲望。

1927年,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勒温的学生蔡加尼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连续去做22种小的工作,有些工作属于手工操作的性质,有些工作则明显要求智能的运用。这些工作繁简不一,例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规律用线穿起来等。在实验过程中,蔡加尼克让被试者只顺利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工作,而另一部分工作则要在中途停止,继续去做别的工作。

实验结束后,蔡加尼克让被试者回忆所做过的工作的名称。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者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被中止的工作名称,平均占68%,而对已完成工作的回忆量平均为32%。对被中止而未完成的工作,被试者不仅回忆得快,而且也回忆得又多又准确。

文章图片2

1927年蔡加尼克在德国《心理学研究》上对这个实验进行了解释:“当被试者接受一项工作时,内心便产生一种完成这项工作的准需求,完成工作便意味着解除心理紧张,或使准需求得到满足;如果未完成工作,紧张状态继续存在,准需求有待实现。中途受阻未完成工作的被试者,之所以在回忆工作时占优势,一定与这些继续存在的准需求有关……所以,回忆便可作为鉴定紧张系统存在的一种指标。”这就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完成任务的动机会促使人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并且还会产生要完成它的欲望。

珠穆朗玛峰一直是全人类共同的征服目标,尽管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其中就存在蔡加尼克效应一-未完成的事业,会让人们产生要完成它的内在需要,所以会一直对人类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电影《一盘没下完的棋》中,两个主人公之所以会对那局未完的棋耿耿于怀,就是因为它被中断了,它让对局的两个人都产生了要下完它的渴望。

文章图片3

在教学中,聪明的老师懂得了这一点,就再不必采取“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是在讲解中恰当地使用中断,以便让学生对正在接受的知识产生求知的需要和愿望,对它保持长时间的紧张,进而达到印象深刻记得牢的效果。

家长教育子女,老师教育学生时,不妨用满足愿望来调调孩子们的胃口,这样他们会乖乖地沿着你所设想的路走下去,会把你的目标当作他的目标去努力实现的。

蔡加尼克效应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宝贵;而轻易就能得到的,就会弃之如敝屣。这就是为什么女孩若总是与男友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更容易赢得爱情的原因所在。

其实,精明的商家完全可以把这个心理效应应用到自己的经营中去,比如,适时地断货,限量发行,限量出售等,都会不同程度地激发人们的求购欲望。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