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童年游戏(8)——玩沙包儿

 随寓而安2010 2019-03-04

记得在童年时小孩儿们常玩的游戏,还有一个是玩沙包儿。可能是由于多数沙包儿里面的填充物是沙子或沙土的原因,所以才有了沙包儿这个通俗的名字。

不过,我们小的时候,小孩儿们不叫它沙包儿,而是叫“子儿”或“坨儿”。

有不少游戏要用到沙包儿,比如:丢沙包儿(也叫砍坨儿)、(chuā)子儿、踢坨儿(类似踢毽子)、跳房子等等。

丢沙包儿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多人游戏,另一种是两人游戏。

多人游戏要先分成两拨人,一拨儿攻,投掷(丢)沙包儿;另一拨儿守,即躲或接沙包儿。

攻的一拨儿就两个人,其余人都是守的。

玩游戏时,攻方的两个小孩儿分开站着,相距约十几步远,守方的小孩儿在他(她)俩之间横着站一溜儿。攻方的目的只有一个:把守方的小孩儿一个个击中,就算赢了。而守方则躲避攻方投来的沙包儿、或者将沙包儿接在手里,不让对方成功。

在游戏中,守方的小孩儿要尽量离拿着沙包儿的小孩儿远一点,好躲避。所以,随着沙包儿来回飞,守方的小孩儿也总是在来回跑动着。

攻方有两种攻击方法:强攻和佯攻。

强攻就是使劲儿将手中的沙包儿直接投向守方的小孩儿,一般都朝着腿上投,这样对方不易接住;佯攻则是高掉着将沙包儿从守方的小孩儿头顶上扔给对面的同伴,而同伴接住沙包后迅即投向守方中还没有来得及转身的小孩儿后背上,使之措手不及被击中。

两人丢沙包儿很简单,划两个一米左右直径的圆圈,相距几步远,双方各站在一个圈里,将沙包儿掷来掷去,以投进圈里或投在对方身上为赢。两人玩这个游戏比较枯燥,不如一大群小孩儿一起玩有意思。

丢沙包儿游戏,无论男孩儿、女孩儿都可以玩,记得当年玩这个游戏时,自己还在学龄前。领头的一般都是楼上的大姐姐们,她们招呼一大帮儿小弟弟、小妹妹们在楼前的院子里一起玩,叽叽喳喳地很热闹。

子儿一般是女孩儿们的专门游戏,两至四个人围坐在地上,工具就是一个小沙包儿和四个猪骨拐。几个人轮流着玩,轮到谁了,她就将小沙包儿往上一投,同时迅速地将地上的骨拐呼啦一下。小沙包儿掉下来时用手接住,再往上投、再呼啦骨拐,循环这两个动作。若沙包儿没接住掉了,就该下一个小孩儿玩了。

因为骨拐有四个可以立住的面儿,在每个面儿上都涂上不同的颜色作为标记,在一轮中谁翻的面儿多,谁就算赢。

由于玩这个游戏的都是女孩儿,她们一边玩、一边唱着好听的歌谣。

人家女孩儿们玩子儿游戏是不带男孩儿玩的,不过,由于我姐姐经常和别的女孩儿玩这个游戏,有时就在我们家里玩。这时,还是学龄前的我在她们身后当观众,就不会被人撵了。

至于踢坨儿,跟踢毽子游戏类似,不过毽子制作较难,而且容易损坏,远不如沙包儿皮实,所以,那时小孩儿们多是踢沙包儿。

另外,在跳房子游戏里,也要用到沙包儿,不过它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定位,不细说了。

由于玩沙包儿多是女孩儿们的游戏,所以,那时沙包儿是女孩儿们必备的玩具,基本上是人手一个。

那个年代,沙包儿都是小孩儿们自己缝制或者请妈妈帮着作的,这是一个易于制作、耐用、且用处很多的玩具。

制作时,找一些碎布头(最好用厚实的布料,各种颜色、鲜艳一些的,既结实,还好看),都裁成一般大的方形,用六片缝成一个正方体。将一个一个的边逐个缝好,最后一个边儿先缝上一半儿,然后往里面填充“瓤”,填好了瓤,再全缝住,一个沙包儿就做成了。

当瓤的东西有很多种,比如:碎石子、沙子、沙土、荞麦皮、小米、……等等。

不过,我们那时最爱用的是山楂核儿。由于山楂核儿比沙石粒软、比荞麦皮或小米硬,还干净,又不怕摔、不怕踩,而且有分量,是最好的填充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