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有了基础, 才可以广学百家!

 龙泉之水775 2019-03-04

所谓“泛滥百家”,就是在已经有一家的坚实基础上广收博采众家之长,以期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貌,这就是出新创新了。从“精于一家”开始,永远打不下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泛滥百家,取众家之长,也不可能在艺术上有所创新。

例如,欧阳询书学二王,又从北朝吸取险峻之风,从而形成他森然凛然、精密俊逸的欧体。“五绝”名臣虞世南,书法直接承智永传授,得二王之法,但又广学北碑,“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宋代的米芾,也是书法崇尚二王,他又在此基础上遍临晋唐诸家法帖,以至于人戏称他为“集古字”。米芾先学颜真卿《争座位帖》,并下了很大的工夫,米芾不少特殊的笔法,如“门”部、“口”部、右“肩”部的顺势圆转而下,钩的陡起,都来自该帖。米带又学欧阳询,如“满”字。他尤其认真学的是褚遂良用笔的变化多端和活泼生动。后来苏轼又点拨他“学晋”,米芾遂进一步上溯本源,经七年学习,终于在39岁时创作出了辉映古今的杰作《蜀素帖》。

宋徽宗闻名于世的“瘦金 书”取法于唐代的薛稷,薛稷是魏微的外孙,他专学褚遂良书法而能得其神韵,所以当时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语。但是宋徽宗的瘦金书艺术成就远在薛稷之上,这是学习前人而能创新的范例。

赵之谦楷书人称“颜底魏面”,是以颜真卿书法为基础,广学魏碑,将唐楷与魏碑融为体,形成了自己的面貌。现代草圣于右任先生先从赵孟頫入手,中年专攻魏碑。他在《杂忆》诗中回忆了研习《石门铭》和《龙门二十品》的辛苦历程,诗日: “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清代是书法的集大成时代。此时的文字学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文字学家们同时又都是书法家,这为他们研究文字学和提高书法艺术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清代还是碑学帖学交相辉映的时代。许多书法家跨越唐宋,直取晋人风韵,而又遍学南北朝生机勃勃的各碑。每一位有 成就的书法家,都在自已最喜爱的经典上下了超人的工夫:郑簫隶书从《曹全》《史晨》化出,又杂糅行草笔法,所以把隶书写得活泼灵动;金农写《天发神谶碑》数百遍,又在汉隶诸多名碑上深下工夫,终于创出了独具特色的漆书。

董其昌说: “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熟” 是什么?就是熟悉这门艺术的观念、法则、审美标准和理论体系,还要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的基本经典的技艺。每一位学艺者都无一例外要经历这过程, 就像宋代书法大师米芾也经历过集古字的阶段样。但仅仅做到熟是不够的,还要创新,别开生面,即要熟后生,有法人,有法出。如果米芾仅仅停留在集古字的阶段,那他就不能成为“宋四家”之一的“八面出锋”的书法大师了。各家书体适宜用的毛笔也是不一样的。颜体一般使用羊毫比较好, 柳体则适宜使用尖毫,但是如果要写瘦金书,则非得要用长锋狼毫不可(总之要用硬毫)。

各家书体使用的毛笔用毫长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适用一分毫;欧阳询、虞世南书法适用一分半毫;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的书法一般用二分毫;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一般要用到三分毫。 当然,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真正写好字还在于由法人、由法出,从规矩人手,然后大胆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