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 坛】王铎临古的创造性 (三) ■薛龙春

 旷世缘q33hh84b 2017-11-19





王铎临古的创造性 (三)


■薛龙春


图1


  图1上面三排取自于刚才看到的临本,和最下面一排的完全不一样。王铎为什么要改呢?是因为他认为王羲之许多字都写错了。在为篆刻家司马巍写的《释汉篆字画文》中,王铎讲道:“羲、献不过姿之秀婉耳,画不知古也,未之学也。”在一段临摹郗愔书法的题跋中,王铎也说:“书未宗晋,终入野道。必又参之篆籀隶书之法,正其讹画。”

  王羲之确实是俗书的推行者,在南齐庾元威《论书》里面说:“不依羲、献妙迹,不逐陶、葛名方。”同样,颜之推也说过:“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在这个意义上,韩愈讲“羲之俗书趁姿媚”说的也是俗字,而不是庸俗,我们对一个语词的理解,要放到一个具体的环境中去。

  从1643年开始,王铎开始接触汉碑,在《乙瑛碑》的题跋中(图2),强调“隶法本篆,根矩宣王《石鼓》”。1644年避难的途中,他题《尹宙碑》“淳朴遒逸,篆法黎然”。都是针对隶书中的篆书字形而言。事实上,隶书从篆书出,它的结构确实有一套严格的文字学上的规矩,今天人随意变形,是很荒唐的。

图2


  王铎竟然还有一本文字学著作,叫做《字牖(yǒu)》。他讲述编纂的目的在于,今天研究字学的人少了,所以毫厘之差就产生很多错误,“盖俗字、野字、吏书、商贾字及演义传奇一种邪书,浸淫以夺正体”。在1646年《致戴明说》(图3)中,王铎再次写道:“《六书故》说文字皆有稽,所谓野字、吏书、市巷方言、稗官小说、僧道,稽诸经史,腓痹之疣耳。”王铎的出发点,是希望文字能够回到一个纯正的轨道上来。而具体的方法,则是以楷书或隶书的用笔,写篆字的结构,当时人称王铎写的是“奇字”。

图3


  正因为如此,在临摹时,他不惜将古人法帖的字样进行修改。这是《拟山园帖》里收录的临卫夫人等人的小楷(图4),在这个表中,我们发现临本与范本有很多字的写法不一样。比如“皇”从“自”不从“白”,“孔”则是“子”加“人”,“恒”字本是宋人避真宗讳,最后一横缺笔,但这些都为王铎所遵照。由于王铎的时代文字学研究的水平不高,所以许多他写的古字——如“素”其实是个错字。他拼命想维护正体,可最终不免也有错误,在乾嘉以前,整个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不足以支撑王铎的愿望。故清初学者如冯班等人就说,我们写字要避免俗字,更要避免古字,并直言这句话就是为王铎开的药方。

图4


  王铎对古字的兴趣,在当时文人的笔记当中多有记载。谈迁就说他喜欢作诗文,里面有很多奇字,一有人来了就拿出来读,为人说诗、解字。梁清标的哥哥梁清远的一个记载非常有意思,他们弟兄俩和王铎聊天,讲了半天这两个人有急事要走,已经上了马了,王铎还要拉着继续讲。因此到他家来聊天的客人,有一半都是趁他不注意偷偷溜走的。王铎的迂阔可见一斑。

  其实这也是王铎一种区隔于他人的策略,我的诗,你得拿着经史诸书才能够懂,他曾说,《十三经》若没有注疏你能看得懂吗?王铎的诗文将来也要有注释,这样才高级。同样,你要看懂我写的字,也得捧着一本字典来看。要想成为诗文书法的内行,对不起,请你先懂我的学问。不管王铎怎么说,他的临作确实因为将字样改为古体,而增加了陌生感,也多了趣味性。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