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三辨之学

 寻梦向天歌 2019-03-04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虽然他的思想是我国国学文化在前秦时期不容忽视的瑰宝,但却鲜少有人通读《孟子》一书,就连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读《孟子》时,都常常“废书而叹”

原因是这本书每一篇的篇幅太长,编排的顺序上也不太合理。

第一章《孟子-梁惠王》篇的第一句就是梁惠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你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好处吗?)一开篇就大谈“利益”、“好处”,真的很难让人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再有甚者,通略翻看完整本书,大部分都是国君与孟子的对话,而且普遍的情况是国君问一句,孟子答一段;国君问两句,孟子说好几页。所以孟子给人的印象也十分“啰嗦”,像一位喋喋不休的老人,让人“避之不及”。

因此很多人在打开《孟子》第一页时,就已经打了退堂鼓。更糟糕的是,有些人断章取义,曲解了孟子思想的原意,造成千古遗憾,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惋惜。

但孟子真是一位这么不讨喜的人吗?如果是,他的思想又怎会流传至今,被尊称为“亚圣”呢?

其实孟子是一位相当有智慧的人,在与国君交谈时,他不卑不亢,妙语连珠。更是善于使用比喻,常常把国君和一些权贵辩得哑口无言,“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他的思想不仅将孔子的理论诠释得更加清晰,还注入很多自己的观点,使儒家思想理论更完善,传播范围更广。所以孟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贡献,绝不容小觑。

本文总结了《孟子》一书中最重要的三种辩证关系,被称为“三辨之学”。也是孟子思想的缩影,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孟子,了解他的思想体系。

第一,人禽之辨

人与禽兽的区别。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保存了那一点点,百姓去掉了那一点点。那么,人与禽兽相差的那一点点区别是什么呢?就是真诚。

如此说来,是不是孟子认为老百姓就没有希望了呢?儒家所谓的“君子”与“小人”都是值得动态的观念。小人可以努力提升修养成为君子;君子也有可能放弃志向堕落成为小人。所以只要每个人敢于面对自己真诚的内心,就能拥有向善的力量,完全可以保存人性的价值,成为君子。

第二,义利之辨

道义与利益的区别。

孔子说过“见利思义”,意思是看到利益就要考虑该不该得。所以“义”与“利”并不见得完全对立,如果是合乎道义的正当利益,孔子、孟子绝不反对。因此,孟子对与利益的分辨重点在于,为了道义可不可以牺牲利益。当利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我愿不愿意为了义而放弃利益。

义是由内而发的自我要求,而利是外在的收获。收获时可多可少,相对的。并不是收获越多就越圆满,反而从外而来的也极容易失去。但由内而发的品质,只要自己真诚的面对就能牢牢把握住。

第三,王霸之辩

王道与称霸的区别。

王道是指周文王、周武王等明君的治国理念;而崇尚武力夺取政权,例如齐桓、晋文公等春秋霸主,通过各国之间互相争战而得到天下的方式,就称为霸道。所以在孟子看来,诸侯争霸再风光一时,也不过是“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主张的是“仁政”思想,也就是王道。要求执政者以德服人才能使天下得到真正的长治久安。让老百姓都能走上人生正道。因此孟子才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孟子·滕文公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