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通今》子罕第九 9.1

 文冠厚朴 2019-09-25

《论语通今》 子罕第九  9.1

作者|朱东

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孔子很少言及功利,认同天命,认同仁爱。
[1]罕:少;
[2]与:认同。
以“利”、“命”、“仁”并为子所“罕言”不妥,若然何不言“子罕言利、命、仁”?故,“与”字当做认同解。

夫利者,人所共求也,无君子小人之分。所不同者,在有义利之防。于小人言之,利即是私利,所利在己一人而已;于君子言之,则为“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易·乾文言》),即以与义之和否为是否为利之标准,而又以是否“利物”——外物为“和义”之依据。故而,君子有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谓“有所取有所不取”,即能“见利思义”(《宪问第十四》),“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得之不去”(《里仁第四》),“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第八》)等等。

又,以利物而非利己为是否为利之标准,则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第十二》)之恕,“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雍也第六》)之忠相通,亦即与仁相通。

见利当前,因其不义——取之不利于物而不取,于仁为求仁而得仁,于己则为命也。故,夫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即以内修之仁通外在之义,以知利之义否,取之当否,进而知天命之在否,以坚定行义守礼之心,以达于视“不义”之“富且贵”“如浮云”(《述而第七》)之境界,不因见利不取而忧悔。故,“与命,与仁”即为“与”君子求利之道也。

反之,不“与命,与仁”而“言利”,则必生欲得之心,不知足之怨,而不惜违天命,行不仁。故老子有言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cǎn)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此为就个人修养而言,推之于治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下》)

是故,《大学》于通篇之末曰:“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读zāi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盖,“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荀子·大略》)

要之,如以一言而蔽此章之意,即可曰“与命,与仁”即是在“言利”,唯其所言乃是利之正者而已。盖,于人而言,顺成天命,行于仁道,即所谓利也。唯此处之“利物”并非单纯,或曰有为之利他之意,而是基于人类必须依赖群体之存在方可得以生存,故而,个体之利必须构建于群体之存在、群体之利益之上之事实,所做出之合理且必然之选择,即经由利他而将利益传导于自我之上。换言之,所谓利他,其实与利己乃是一统一之关系。

至于“利物”,则是将人置于更加广泛之天地系统中去考量所得出之结论,即只有维护当下之天地自然之大环境,方才有利于个体之生存。其旨颇可与今世所言之环保精神相通。

译文

[1]译文:罪过没有比成为别人欲求的对象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醉心于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得知足的这种满足,才是恒久的满足。

[2]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3]译文:领导一个国家却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一定是任用小人的缘故。如果国君他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一定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4]译文:道义胜过私利的就是治理得好的社会,私利胜过道义的就是混乱的社会。君主看重道义,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得到还是失去,士不去贩运买卖货物。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殖牛和羊,君主委派的臣子不养殖鸡和小猪,上卿不攒钱,大夫不筑场种菜,从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为羞耻而不和民众争抢职业,喜欢分享与施舍而以囤积私藏为耻辱。所以,民众不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也可以有轻松的时候了。


作者:朱东,传统文化学者。出版代表作品《原易》《论语通今》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