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利”问题的演变

 道2和 2019-08-22

作者简介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当代重要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职务。有《中国哲学大纲》、《天人五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等重要著作。

孔子区别了义与利,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他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他所谓义指行为必须遵循的原则;他所谓利指个人的私利。他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这所谓利显然是指私利而言。但是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利,曾经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政治主张(《论语·尧日》),他所强调的是“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他所反对的是见利忘义。“民之所利”是应该重视的;在个人利益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之时应该服从道德原则。
孟子继承孔子,更强调义与利的对立。孟子回答梁惠王“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问题时说:
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梁惠王上》)
这是认为,从利来讲,国君之利与大夫之利、士庶人之利,是彼此相互矛盾的。上下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发生篡弑,这是非常危险的。孟子所谓利也是指私利而言。
荀子亦反对后义而先利,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又说: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
荀子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考虑个人的利益,然而应该使关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服从道德原则的指导。
与儒家相反,墨家认为义与利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墨经上》云:“义,利也。《经说上》云:“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义即是利。墨家所谓利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是公共利益,而非个人私利。墨子不考虑个人的私利,他反对“子亏父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父亏子而自利”,“君亏臣以自利”(《墨子·兼爱上》)宣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兼爱中》)。墨家把道德原则与天下之利统一起来。儒墨都反对私利,这是一致的。儒墨的区别在于,墨家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公利,儒家则认为道德原则不仅是公利,而是高于公利的。
道家对义与利的态度又与儒墨两家不同,既不看重利,也不推崇义,以为所谓“圣人”、“至人”一方面“忘年忘义”(《庄子·齐物论》),一方面也“不就利、不违害”(《庄子·齐物论》),而超脱了关于义利的考虑。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幻想。
汉代董仲舒提出关于义利问题的两句名言,关于这两句名言,《汉书·董仲舒传》的记载与《春秋繁露》所载不尽相同。《春秋繁露》的《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篇云:“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汉书》则说是对江都王问,其辞为:“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两个记载中,“不谋其利”一句是相同的。这所谓利,指私利而言。董仲舒区分了公利与私利,在他的著作中曾经赞扬“圣人之为天下兴利也”(《春秋繁露·考功名》)。他所反对的是个人的私利。经过《汉书》的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二语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李觏提出了对于孟子“何必日利”的异议,李觏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孟子谓何必日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李直讲集·原文》)他肯定了利的重要。
程颢强调“义利”之辨,他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程颐以为义利即是公私之别。他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才出义,便以利言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二程认为义利是不相容的。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陆九渊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陆九渊集·语录下》)二程、朱、陆都严格区分了义与利。
叶适不同意所谓义利之辨,他批评董仲舒的言论说:
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卷二十三)
叶适指出,道义是不能脱离功利的,为人谋利便是道义。
颜元肯定义利的统一,他说:
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这不谋不计两不宇,便是老无释空之根。……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颜习斋言行录》卷下)
颜元对于董仲舒两句提出修改意见,他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卷一)他把道义与功利相互结合起来。
以上是历代思想家关于义利问题争论的大略。其中含有许多复杂的问题。

——摘自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