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虽然很好,但是一定要掌握其作用以及禁忌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3-05

黄芪虽然很好,但是一定要掌握其作用以及禁忌,一,治疗慢性衰弱证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即使是三阴证,也没有一个方子用到黄芪,为何在《金匮要略》中有七方都用了呢?,这肯定有他的理由。清代医学家邹澍在《本经疏证》中说:“伤寒论绝不用黄芪,假如汗出亡阳,一用黄芪,也是闭门捉贼”。所谓闭门捉贼,也就是说黄芪具有“实表”的作用。若用黄芪则邪气难以驱出。从张仲景的用药趋势来看,黄芪对急性衰弱病,绝无救危亡于顷刻之间的效果,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更好的疗效,不像附子,干姜等,用药可立见其效,而对慢性衰弱病则有很好的疗效。

二,治疗衰弱性肌表病

《金匮要略》中除了黄芪建中汤治疗里虚外,其余六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皆为治疗肌表水湿证。陆洲雷在《金匮要略今释》说:“黄芪取其祛除皮下组织之水毒,恢复皮肤组织之荣养”。又说:“黄芪能振肌表之正气,转输其津液,诸肌表不足者,皮肤干,不润泽,卫气不足以固腠理,津液以自汗,盗汗而耗损,用黄芪振正气,回津液,固腠理,则瘀水自回降,小便通利,肌肤滑润矣。抑黄芪之用,以正气不足为主,虽曰治自汗盗汗,不可以此为主效也,故余用黄芪,不问汗之有无,但视肌表之正气乏,则不误矣”。肌表之能力恢复,则停水自去,汗出自止,水去汗止是其结果,并非其原因。

三,治疗中气下陷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榖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是水榖气生于脾,可称脾气,也就是中气,常见于因饥饱劳逸过度,以致发生体倦盗汗,言语眼势无力,食少无味,微热,心烦,脉虚大等症,其原因多由脾胃内伤,榖气不胜,中气虚亏,体力不足。李东垣本着《内经》各脾胃之说,并作了《脾胃论》用以治疗时代现实证,对后世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补中益气汤,可补脾胃之气,通会肌腠之调节机能,用于治疗饥饱劳逸,脾阳下陷,气怯神疲的疾病,以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的人。黄芪在此方中起到榖气以充肌表力量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者,上焦阳气下陷为虚热,非黄芪不可”。

四,治疗痈疽久败疮

《神农本草经》说:“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清代医学家张石顽认为:黄芪是疮家的必用药,但是脱已溃疮疡之药,治疗痈疽一定要看虚实,在毒势正盛的时候绝不能用,如果误用,就如同为虎添翼,则肿疡难消,溃疡毒炽,排脓便成生脓,想止痛而反成增痛。凡肿疡以及溃疡之毒势未清的人,绝不能忘投补剂,只有溃后元气虚弱,或本身就是虚寒之体,才可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保元汤,归脾汤等,随症选用。他又说:“大风癞疾,亦皮肤肌肉久败之病,黄芪培养其在表之气血,则正气旺而邪自可除。无痔者,中气之下陷也,黄芪有生发之力,则举其陷而有余,然淫火盛者,弗误与也。鼠瘘即瘰疬,亦绵延久败之疮疡,虚则补之,黄芪之用也,若暴病痰火凝结,则亦非其治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