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9月13日刊登的“开学了,他们为什么不想走向讲台”这篇文章,讲出了目前教师队伍的一个现状,也是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在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加强师德建设的背景下,为什么一些教师对学生愈发冷漠、疏远,甚至想逃离课堂?为什么一些教师时常感到精疲力竭,上课仅仅是在应付了事?”。比如: 接下来,刘晓明教授讲: 说实话,看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我很感兴趣,还以为文章会给出一些比较客观的答案或建议,遗憾的是,看到的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给人的感觉好象“教师这个群体是一个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群体”似的,也好象是“没有欲望、没有情感、没有进取心”似的,还好象“只要教师善于自我调节、自我修养”就能解决问题似的。其实,根源性的问题并不在此。这里我想说的是,领导们、专家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应该比我们要高出很多,我说的根源性问题,其实他们非常清楚,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们都不能讲真话,讲能促使问题解决的话,而去说一些不疼不痒、毫无意义的话呢?就说这“开学了,他们为什么不想走向讲台?”,我认为,“职业倦怠”仅仅是一个表象,根源不在于教师自身,我多次讲过一个观点:当一个问题长期存在,甚至不断漫延的时候,这样的问题的根源就一定不是出在有问题的人身上。下面我针对刘教授给出的“药方”谈谈自己的观点。 1、调节情绪之说。刘教授讲“要学会认识、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拥有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我不否认这个观点,但是我要说的是,教师不是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社会上的种种事实才是决定教师情绪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并不是教师不愿意管理自己的情绪,其实大多数教师已经做得够好的了,虽然很无奈,但是当他们面对学生时,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能够凭着良知在工作的;另一方面在诸多事实面前,很容易让教师的心情搞坏,比如待遇问题、公平问题、官腐问题、教师的诉求无人关照的问题、地方政府不关心教师的问题等等,有谁还能有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尊严感,心情又如何能好起来? 2、寻求支持之说。刘教授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这个观点有些让人不得其解。身为教师,忠于自己的职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本来就在奉献着、劳累着,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帮助、关心,并且应该是主动地、充满敬意地,难道教师们辛辛苦苦地、两袖清风地、没日没夜地工作着,还要到社会上去企求那些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关心、支持教育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办教育为什么还需要教师们去向那些拥有资源和权力的人去寻求支持呢? 3、自我修养之说。刘教授讲“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养的提高。”这个要求本来是正当的,也是教师自己应该努力做到的,但是,现实情况为什么没有那样理想,或者说为什么还有一些教师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其实,问题不在教师身上。我认为,这样的要求不能仅仅针对教师提出,而是所有的社会人,特别是那些管着教师、领导着教师的人们自己怎么样?一个对教育什么都不懂的人,可以趾高气扬地当着教育工作的领导人;一个天天无所事事的人,可以毫无顾虑地对教师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一个各方面都不如一般教师的人,可以制定所谓的“师德一标否决”的考核办法来考核教师。所以,人们都习惯了“不在乎你做了多少事,而在乎你有多硬的关系”“自己的命运全在别人手里,做好了又怎么样?”。自我修养是需要环境的,在一个没有正气的环境里,你的修养还可能成为别人的笑料,还有可能将自己“修养”成那样的人。正如有些品德很好、有追求的官员,走进一种环境之后,时间不长就成了贪官一样。 总的来讲,解决教师的问题,只有理论上的解释和策略,是没有用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最多只能说明这个问题得到了某些人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