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岗村宁次为啥不带帽子?严肃抗战正剧有哪些日军常识错误?

 cat1208 2019-03-05

改革开放之后,内陆影视作品得到了大发展。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是大量涌现。自然抗日神剧也层出不穷。可由于道具制作经费有限,且专业人士匮乏,信息闭塞,很多严肃正剧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错误。本文就此列举一下。

一、盔帽类错误

按照二战日本军礼,在室内要脱帽的,战时军官和士兵都要剃光头,以便头部负伤后的包扎,避免感染。这些常识性问题只有少数电影有所体现,多数电影都没注意到,不管室内室外,不分官兵都戴着军帽。

▲《密令截击》电影剧照

▲历史照片

90盔的星徽最早是黄铜制品或涂成黄色,但是因避免在作战中暴露目标很快就改变了,从国外大量存世的的未被涂装原漆原星的90盔实物来看,陆军星徽只是偶尔被涂成一种不同于盔壳的颜色,多数情况是和盔颜色一致。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的平型关,绝不可能出现这么多带黄星钢盔的日军。 

▲《太行山上》剧照

二、服鞋类错误

《特高课在行动》中少佐使用昭五式制服衣领无兵科章,眼镜框架也不对。实际上只有将官在平时穿昭五式军装才不带兵科章,作战时穿昭五制服的将官依率领兵种也要佩带兵科章的,佐官以下平战都要佩带所属兵种的兵科章。

▲《特高课在行动》剧照

▲戴眼镜的岗村宁次

《密令截击》介绍说是在二次大战末期,如是1943年后正确的制服应为三式军装。电影中,将官与参谋长的军常服为九八式军装,参加送别宴会时主官与参谋都带参谋绪,是不合规范的。上图的历史照片为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第一人)与参谋长小林潜三郎等人穿三式防暑制服,在1945年9月9日签字投降后,沮丧地走出南京陆军礼堂的场景。可以看出冈村作为派遣军总司令是会不带参谋饰绪的,这个也是辨识职务的标志之一。

▲1945年南京递交投降书的日军参谋长小林潜三郎

下面那张历史照片是在当天亲手递交投降书的是参谋长小林潜三郎,而不是外貌近似的冈村,小林右胸前明显的参谋饰绪起了重要的辨识作用。

▲参谋饰绪实物图

三、令人蒙圈的“请求空军支援”

日本在1931-1945年中没有单独的空军军种。这个时期的日军航空兵力量要么隶属于陆军,称为陆军航空兵;要么隶属于海军,称为海军航空兵。

正因为以上事实,所以电影中呼叫空中力量支援的情节中出现“请求空军支援”的说法是完全偏离历史事实的。正确的说法是“请求航空兵支援”。

四、莫名其妙的摩步协同行军

国内抗战电影往往忽视或者故意贬低日军的战斗素养。如果是你带队,你会把快速行进的汽车放在徒步行军的步兵阵列中吗?让汽车和步兵同一速度行进,任何一个开过车的都明白这是在浪费汽油。电影《太行山上》平型关战役中的日军队列,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错误。

▲《太行山上》剧照

五、 毫无根据的白刃战退子弹

在抗战电影中日军白刃战退子弹一直被人们视为信史。在冷兵相博的阶段怕开枪误伤战友是正确的,关上保险即可,有必要一发一发的把弹夹中的子弹退出来吗?白刃战退子弹的说法来源于抗战小说,其实这是对“三八枪”关保险动作的误传,更有甚者有人居然说退子弹来自日本《步兵操典》。但日本《步兵操典》其实并无这种说法。

▲《太行山》剧照退子弹的讹传中

▲《步兵操典》内文及封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