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拓本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家有学子 2019-03-05

『集書辛苦倍書丹,内學何如外學寛。多智懷仁尋護法,半求王字半求官。』這是啓功先生在《論書絶句》中對《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評價,『集』字道盡了懷仁的不易,也道出了懷仁的研精殫力。

《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全稱《唐釋懷仁集晋右將軍王羲之書聖教序并記》,碑通高三百九十六厘米,寛一百一十四厘米,厚二十八厘 米,碑文三十行,因碑石上方刻有七尊佛像,所以又稱《七佛聖教序》。碑文由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述三藏聖記》以及太宗、高宗給玄奘法師的兩篇《答謝啓》和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組成。玄奘(六〇〇— 六六四),俗姓陳,名褘(也作禕),河南洛陽洛州(今偃師)人,法相宗創始人,世稱『唐三藏』。

其有感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异,二者如何融合以及真諦譯著不善、异説紛紜、無從獲解,爲『一睹明法,了義真文』,遂發願西行求法。唐武德九年(六二六),適逢天竺僧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伽論》總攝三乘之 説,於是决心西行,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貞觀元年(六二七)玄奘結侣陳表,請允西行,但未獲朝廷批准。次年(六二八)玄奘爲『究竟瑜伽唯識學』,乃『冒越憲章,私 往天竺』,跋涉五萬里,求取一真經。

貞觀十九年(六四五)正月,在印度問道十又七載的玄奘,携梵本佛經六百五十七部還至長安,并於二月初一在洛陽宫儀鸞殿受到太 宗的接見。太宗問之曰:『法師去何不相報 』玄奘謝曰:『當去之 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太宗曰:『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當年,在太宗的支持下,於長安設立譯經院,在弘福寺組 織譯場,開始譯經。

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夏,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太宗,并兩次上表請求作序。太宗在通覽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經典後,親撰《大唐三藏聖教序》,盛贊玄奘法師乃法門之領袖,序云:『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序文製成,命弘文館學士上官儀於明月殿對群臣宣之,又命時爲太子的李治作《述三藏聖記》。

玄奘收到《序》和《記》後,分别 給太宗皇帝和太子李治寫了《謝表》和《謝啓》,太宗和李治又各作了《答謝啓》。同年十月,太子李治爲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 造的大慈恩寺落成。隨後,李治令玄奘自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經院 繼續從事佛典翻譯工作。法師既奉令旨,令充上座。十二月戊辰,太 宗皇帝爲玄奘法師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儀式。據《大唐大慈恩 寺三藏法師傳》卷七載:『......至是陳列於通衢,其錦彩軒檻、魚龍 幢戲,凡千五百餘乘,帳蓋五百餘事。先是,内出綉畫等像二百餘區、 金銀像兩區、金縷綾羅幡五百口,宿於弘福寺,并法師西國所將經像佛 舍利等,爰自弘福引出,安置於帳座及諸車上,處中而進......』

唐高宗永徽三年(六五二),玄奘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李治敕許於大慈恩寺西院建大雁塔,塔形仿西域制度,不循中土舊式。奠基 之日,玄奘自述願文曰:『惟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諸,二聖天文寂寥無紀,所以敬崇此塔,擬安梵本;又樹豐碑,鎸斯序記,庶使巍峨永劫, 願千佛同觀,氛氲聖迹,與二儀齊固。』及其塔成,豐碑始立,東 龕置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西龕置高宗皇帝在東宫時所撰《述三藏聖記》,二碑皆爲時尚書、右僕射褚遂良分别於永徽四年(六五三)十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日所書。

至咸亨三年(六七二)十二月八日,《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碑才刻立完成。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釋彦悰箋述曰:『自二聖序文出後,王公百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歡咏德音。内外揄揚,未浹辰而周六合。慈雲再蔭,慧日重明。歸依之徒,波回霧委...... 時弘福寺寺主圓定及京城僧等,請鎸二序文於金石,藏之寺宇,帝可之。後寺僧懷仁等乃鳩集晋右軍將軍王羲之書,勒於碑石焉。』是碑乃『京城法侣建立』,弘福寺沙門懷仁受『弘福寺寺主和京城僧』們的委託和皇帝許可而集之。

從上文『時』字即見此碑乃發端於二聖序文始出之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至碑立止,足足用了二十四年的時間,所以啓功先生説是『集書辛苦倍書丹』。『藏之寺宇』可證此碑當立於弘福寺,而非有關材料記載的慈恩寺,此時慈恩寺之西院大 雁塔下已矗立内容幾近相同的二聖豐碑《雁塔聖教序》。

又因弘福寺是玄奘法師西行回國的首個藏經譯經之地,是時玄奘還在弘福寺主持譯經工作,弘福寺主圓定也没有必要爲别的寺院上表請鎸。所以《集王聖教序》碑不是爲了紀念玄奘而立,雖然碑立之日玄奘法師已歸道山八年,是因《聖教序記》體現了皇帝於佛法的支持和『歡咏德音』 的弘揚,此碑不啻爲立於弘福寺的一尊護經弘法的『尚方寶劍』。從時間上看,《集王聖教序》碑的策立也要早於《雁塔聖教序》碑。

弘福寺寺主及京僧侣上表皇帝許而鎸之,竊以爲或許還有另外兩個原因:一爲,所鎸文字乃二帝專屬製文,雖爲民刻,亦不可妄自 取之;二爲,這可能是懷仁『謀略』使然。世人皆知太宗皇帝十分喜 愛東晋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如果以王書成碑,想必太宗更易同意 鎸碑一事。

另外,内府所藏羲之墨迹兩千餘件,要想成功從『王』字 中集出兩千餘字碑文,亦非太宗相助而不可。有了内府的『資源』支持,此碑更易早日竣工,立於寺宇。可無論如何誰也没有想到,此碑文一集就是二十四年,這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耗時二十四載意味着什麼恐怕我們今人無法理解和想像懷仁的艱辛。

集書固難,但集書非始於懷仁,明郭宗昌《金石史》云:『章帝《千文》諸迹皆集書』。懷仁何以費時如此之長 我們設想一下,這是否與太宗於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過早逝世有關是否與王羲之墨迹都伴隨太宗一起葬入昭陵有關?真相我們不得而知。

《宣和書譜》卷十一云:『釋懷仁,不載於傳記,而書家或能言之。積年學王羲之書,其合處幾得意味,若語淵源,固未足以升羲之之堂也。然點畫富於法度,非初學所能到者。昔太宗作《聖教序》, 世有二本,其一褚遂良書,一則懷仁書,集羲之諸行字法所成也。二本皆爲後學之宗。模仿羲之之書必自懷仁始。豈羲之之絶塵處不可窺測,而形容王氏者惟懷仁近其藩籬耶 』《集王聖教序》一出,頓成書林圭臬。

明趙崡《石墨鎸華》卷二云:『此碑爲百代書法楷模,今時尤重。』清葉昌熾《語石》云:『集右軍書多矣,惟《聖教序》鈎 心鬥角,天衣無縫,大雅之下,瞠乎其弗及也。』從世存的 《 集王聖教序》拓本來看,宋拓者無慮十數種,這在善本碑帖裏恐怕無出其右者。究其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個是傳拓的多,書林楷模,需求量大;一個是保存的好,墨皇至寶,千載澄心。

本次出版的《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底本係黄麻紙所拓的剪裱庫裝本,拓工精湛,鋒穎鋭利,神完氣足。原爲明内府所藏,明永樂至成化間,朝廷常以貢物折支成官員的俸鈔,此拓作爲折俸品而流出内府,後經劉正宗、倪琇(竹泉先生)、吴藎忱等遞藏。

二十世 紀六十年代初,爲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先生於北京文物商店購得,後又轉捐當時的陝西省博物館,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是拓 二十一開(含題跋)共四十二頁,裱本縱三十四點五厘米,横二十二點五厘米。每頁五行,行十一至十二字不等。今所見乃後經上海博物館修復的重裝本,品貌如新,惜册中般若心經部分『乃至無意識界』之『至』字倒裝,略顯遺憾。

册前有董其昌題記,後有郭尚先跋文二 則。董題曰:

絹本《聖教序》墨迹,昔爲余藏數年,經年不三四發篋展玩,頗意 其劍去爲刻舟者所寶耳。蓋唐時謂之『小王書』,乃懷仁一筆摹擬,不 盡出於右軍,即右軍劇迹有大小肥瘦不類者,懷仁亦置弗摹,以《蘭亭序》相較,其不合者多矣。今觀宋拓《閣帖》《絳帖》《潭帖》《戲魚 堂》等刻右軍書,率意數行,天真自遠,何能一一束縛,入此定 法中耶 自唐至勝國數百年,其以小王書名世者寥寥,足鏡矣。 然書家鮮有不家置一册者,而宋拓特罕見。此本是南宋所拓,故 少 五 字『紛』『糾』『何』『以』及『内出』之『出』字,如稧帖之 有損本,或五字,或七字,買王得羊,不失所望耳。故城道舟中題。甲戌四月九日,董其昌。

拓有董題,尤顯珍貴。唯此題文,似有失實。啓功先生就曾指出:『他藏的那卷絹上寫的《聖教序》曾摹刻了一段在《戲鴻堂帖》中,字迹點畫與碑上的字既不完全一樣,而字形又比碑上字略小。如果説這就是懷仁刻碑的底本,當時勒石時又是怎樣一字一字去放大的 呢 』又言,所稱『小王書』亦於書中不可檢,懷疑就是董氏所藏那卷後邊跋語中的話。

如果設想不誤,就正説明那一卷是縮小的臨本。而於拓本的鑒定,董氏也有問題。西安碑林博物館在一九七三年整修《石臺孝經》時,於北碑中部與中心石柱處發現一張《集王聖教 序》的整幅拓本。

據路遠先生以同時發現的文物考證,此拓係金正隆三年(一一五八)至大定十九年(一一七九)間物。整拓上可見碑末『文林』二字間和右行『尚書』(圖一)二字間有一條斜裂細紋,係碑未斷前所拓。

而此剪裱庫裝董題本『文林』『尚書』(圖二)處未見任何細小裂紋,這説明此剪裱本年代至少在金大定十九年(一一七九)以前所拓,即南宋淳熙六年(一一七九)以前拓本。如果考慮到碑石從完好到裂隙形成尚需時日的話,經五十餘秋似無不可,把此本歸爲北宋拓應是合理的。

此外,對比整拓『聖慈所被』之『慈』(圖三) 和『久植勝緣』之『緣』(圖四)二字,剪裱本極其完好(圖五、圖 六),整拓中二字(圖三、圖四)已甚泐。同時參考天津博物館藏北宋 晚期拓墨皇本《集王聖教序》和三井文庫藏北宋晚期拓劉鐵雲本《集王聖教序》『慈』(圖七、圖八)字首點和上横處已有斜穿泐線,更加證明此拓較二者還要早一些,應爲北宋中晚期拓本無疑。

而於碑末倒數第三行『般若多心經』五字,想來習書者或有困惑,此處爲何不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檢視原碑,刻於太子李治《答謝啓》後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碑文中處於相對獨立的位置,共五行,首行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沙門玄奘奉詔譯』。《般 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 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的重要經典,爲大乘佛教僧衆和居士日常誦讀的佛經,以唐玄奘法師譯本爲最流行,即本碑所刊也。

『般若多心經』五字不是誤寫或漏字,刊在此處是有其實用功能的,名曰『尾 題』。『尾題』是相對『首題』而言,首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沙門玄奘奉詔譯』即爲『首題』。

首題、尾題,簡單講就是文本的題目,寫在正文之前叫『首題』,正文之後叫『尾題』,二者與正文構成整體。首題的形式有多種,如書名綴篇名、書名綴卷數,此爲書名綴譯者。尾題爲首題的省稱,首題求全,尾題求簡,且帶有隨意性。如法國國立圖書館藏敦煌文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3045、P.3448尾題作『佛説多心經一卷』、P.3580尾題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P.3820尾題作『多心經一卷』以及北大D023尾題作『般若蜜多心經』, 此碑尾題則作『般若多心經』,而除本碑外,上述這些文獻首題存者均爲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從這些實例中可以看出,尾題的縮簡方式并無嚴格標準,也無關學術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了方便識 别前面書録正文的内容爲某某而已。所以這個習慣亦被懷仁所用,而命名有别於他,而非懷仁疏忽,貽笑大方。况且還有于志寧、來濟、許敬宗、薛元超、李義府等官員的奉勅潤色,幾無出現硬傷及繆誤的可能。

漫叙《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拉拉雜雜,不足爲文,以求方家,批評賜教。是爲序。

董其昌跋文完整欣赏

书名 /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刷 / 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装帧 / 精装8开经折装

定价 / 1580元

印刷 / 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优惠订购价:1260(包邮)
联系电话:15899791715(加微信)

实拍书影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