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突然去世。 这样的场面,你在电视里看到的多是披麻戴孝,草木同悲。 但。 总是这样吗? 大哥从国外回来奔丧。离家十年,见面的第一句话是—— 为什么妈出事的时候 你们都不在身边 有这么当子女的吗 二哥和老三谁也不待见谁。 关起门来,二哥二嫂说起闲话。 不想说她了,恶心 父亲躺在沙发上,说话声气若游丝。 而老三打量他的神情,居然是这样的…… 好像是刚经历了丧偶之痛。 但父亲最惦记的,是回到老宅,找到家里的存折。 因为—— 你妈刚过世 我好不容易能伸直了腰 呵呵。 这还像个家的样子吗? 但不管关起门来是个什么样子,外人问起:“你家里怎样呀?” 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 《都挺好》 《都挺好》是一部家庭剧,主角是一五口之家。 这是全家福。 全家人齐齐整整,笑容满面,貌似正常得很。 仔细看左边局促的女孩。 她是这家老三,苏明玉。 但怎么看都像个局外人。 《都挺好》剧情发展不拖沓,第一二集就交代了个明白。 自打孩子们出生后,苏家食物链就定型: 苏母赵美兰>大哥苏明哲>二哥苏明成>父亲苏大强≈苏明玉。 苏明玉会在最底端,只一个理由,她是女孩。 在苏家,母亲能为大儿子要去美国留学卖房,能免费赞助给工作前去散心的二儿子2千块,偏偏舍不得给小女儿出1000块报名高考强化班。 后来竟然以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为由,让学习成绩好的女儿去读免费的师范。却在一年后,火速卖了家里第二间房,给二儿子结婚用钱。 父亲苏大强,一被老婆喊全名,就会条件反射地一抖。 女儿负气要跟他们决裂时,他都不敢劝一句。 和很多人一样,在Sir早期的观念里,家,总有个差不多的模板—— 父严,母慈,子孝。 规矩分明,又其乐融融。 《都挺好》毫不留情撕开了这层粉饰和伪装。 你会看到,一个并不仁厚讲理的母亲。 大儿子明哲学习好,能给家里争光,她喜欢;二儿子明成嘴巴甜,她也喜欢;唯独小女儿明玉,她就是看不顺眼。 一个忍气吞声的父亲。 他总是佝偻着背,遇到争吵就习惯性地躲。 似曾相识。 在导演简川訸的上一部作品《欢乐颂》中,也爆发过同样的矛盾。 樊胜美,一个凭借自己能力在上海站稳脚跟的独立女孩,却被像吸血鬼一样的家庭依附。 父母重男轻女:女儿孝敬是应该,但把钱拿去接济儿子是他们的自由。 于是,她就被迫当上了别人口中的“扶弟魔”。 同样的痛点,《都挺好》来得更加复杂。 它没那么强烈,但却像一根针,扎到你以为没所谓的地方,戳破你在外漂泊后对家积累的滤镜。 那个逢年过节总被呼吁回去的地方,不止有温馨,它还攒了一堆的难言之隐。 《都挺好》拍的是苏家的家丑。 父母自私,拖累儿女;子女不睦,敷衍推脱。 但这次家丑,却可能是对现今中国家庭的一次重构。 原作小说简介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很关键。
苏母在世时,这个顶梁柱是她。 手握家中经济大权。 即便女儿要跟家里翻脸她也不怕。 苏明玉 你是个女孩 你怎么能跟你两个哥哥比呢 我们只负责你到18岁 你以后还要嫁人 到老了我们也不需要你养 强势的苏母,是家中顶梁柱,也是她,让苏家不等边形畸形地稳了半辈子。 孩子小时,家中资源、情感分配失衡,错在母亲强势,也错在父位缺失。 苏大强不像苏母赵美兰,对一个能出国留学、一个能讨自己欢心的儿子是真心偏爱。 他看不惯明成油嘴滑舌却好吃懒做,对学习不错的小女儿也有心关爱。 但他太软弱。 饭桌上,明明有5人份的鸡腿,苏母偏要多个动作示爱,先后给明成、明哲夹到碗里。 苏大强耷拉着眼,心里气不过,手上筷子也捏起一鸡腿,悄悄就往女儿碗里送。 女儿倔,不肯吃,他又怕被老婆骂,讪讪把鸡腿夹回盘子里。 这一送一丢,已经是苏大强自以为能做,为父最尽的责任了。 “你看,我不是不爱你啊,我只是不敢。” 那个没有得到宠爱的女孩成了什么样? 浑身有刺,和家人保持距离。 对父亲,没有依靠和寄托,她看他,像看个孩子。 那些被他影响,得到宠爱的男孩成了什么样? 老大苏明哲,名字取得好,以“孝道”明哲保身,自己远遁国外,担负给苏家争光的重任,理所当然地可以不用照顾父母,又没有心理负担。 知道父亲不适,立刻指责弟弟妹妹。 老二苏明成,在母亲羽翼下,享受半生的撒娇好命。 要治家出力帮媳妇解决烦心事时,还是只能用撒娇这一招,否则就是学母亲的以暴制暴。 《都挺好》目前只有7集,苏家所有人各自的心结还没完全展示。 但可贵的是,这部剧没有过分侧重主角苏明玉的光环,反以中立的态度审视苏家每一个人。 《都挺好》没有那种活明白的通透人,里头都是些活得一知半解的普通人。 各人有各人的讨厌,但也不回避各人有各人的委屈。 没了老伴儿的苏大强住在二儿子家,每天只能吃外卖,还打电话跟儿子抱怨。 但没办法,二儿子和儿媳妇不会做饭,白天要上班,苏大强人又马虎,用煤气不安全。 只能每天给他点外卖。 吃外卖乍一听多敷衍多不孝。 可年轻人自己在单位都是吃外卖,给老人家点的外卖他不喜欢,觉得饭夹生。 儿子儿媳委屈啊,那家外卖店多贵啊,平时自己都舍不得点。 这种全方位的透视拍法,才最真实—— 如果只拍大家的讨厌,就是一出标准狗血生活剧; 如果只有各人的委屈和牺牲,又是一出家和万事兴的标准四好家庭剧。 在家庭责任、义务的摆弄下,人人都觉得自己为这个家付出很多,都觉得自己不容易,人人也都觉得对方太不可理喻,矛盾升级,摩擦加剧。 《都挺好》的剧情虽然是家长里短的琐碎事,但在这种矛盾积压的过程里,我们看到的是,累积在中国家庭的隐痛。 然而奇怪的是。 因为揭露出这些家庭的隐痛,也让《都挺好》招致了许多“三观不正”的一星。 那么Sir想问,何为三观不正? 如果洞察家庭成员的隔阂、猜忌、怨怼,就叫做三观不正的话,那么《红楼梦》恐怕是天下第一三观不正之奇书。 看看《都挺好》的开头—— 那是一张张夸张失真,连自己也分不清数为何而笑的笑脸。 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亲戚,我们的熟人社会? 当家庭,被要求了“必须正确”“必须温暖”之后。 就能让我们的家庭真正幸福起来吗? 恐怕到时候,“都挺好”会变成一句咒语—— 装笑久了,笑就长在你的脸上,变成一张面具。 |
|
来自: 昵称50737480 > 《电影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