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什么是唐诗的三仄尾?格律诗诗中不能出现三仄尾吗? 前言唐朝格律诗中的三仄尾很常见,而且作为格律诗的变格之一,也有很多有名的佳作流传于世。 一、什么是三仄尾?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 1.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4.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其中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有两种变格,一种是平平仄平仄,一种就是三仄尾:平平仄仄仄。 清咸、同年间诗人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便说: 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 二、格律诗中得三仄尾1、《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诗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 五言律诗目录下,是一首平起仄收的“偷春格”五言律诗。
这首诗有两个三仄尾: 清晨入古寺,平平仄仄仄。
第一句和第五句都是大拗,对句用第三字平声救拗,这里不细说。单说三仄尾: 微升古塞外,平平仄仄仄 3、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其中第七句三仄尾:惆怅无因见范蠡, 中仄平平仄仄仄。 结束语在唐朝得格律诗中,三仄尾(平平仄仄仄)不被人为是古体诗,但是仄平仄仄仄是古体诗。 康熙己未进士,赵执信曾经求教声调于王士祯,王士祯不肯告诉他,于是“执信乃发唐人诸集,排比钩稽,竟得其法 ”。赵执信在《声调谱》也讲到: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