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和“看”为什么可以换个读音?
这两个字在旧体诗里是可以平仄两用的。能这样两用的常见还有“过望忘醒”四字。这六个字差不多可随便当平或当仄声字用。
为加深印象,举几个例子。 “看”作平声: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逺,万里若乗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作仄声的: 如杜甫《有客》:“乘兴还来看药栏”(有客: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谩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飡。莫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过”字在唐以前本就是读平声的,唐朝时改读去声了。
诗人当然都知道,所以当平当仄用都行(只有作“过失”讲时不可作平)。如王维《恭懿太子挽歌五首之四》:“五岁过人智,三天使鹤催”(苍舒留帝宠,子晋有仙才。五岁过人智,三天使鹤催。心悲阳禄馆,目断望思台。若道长安近,何为更不来。),这个“过”就是当平声用的。
刘长卿《登迁仁楼训壻李穆》:“春芜生楚国,古树过隋朝”(临风敞丽谯,落日聴吹铙。归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非才受官谤,无政作人謡。俭岁安三戸,余年寄六条。春芜先楚国,古树过隋朝。頼有东床客,池塘免寂寥)。这个“过”是当仄(去)声的。
“望”作平的: 如刘禹锡:“鸳鹭差池出建章,彩旗朱户郁相望”(朗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而继和:鸳鹭差池出建章,彩旗朱戸郁相望。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白芷江边分驿路,山桃蹊外接甘棠。应怜一罢金闺籍,枉渚逢春十度伤)。这个“望”读“王”,平声且是韵脚。
作仄(去)声者: 如张籍《赠李杭州》:“终日政声长独坐,开门唯望浙江潮”(仙郎白首未归朝,应为苍生领六条。惠化州人尽清净,髙情野鹤共逍遥。竹间虚馆无朝讼,山畔青田长夏苗。终日政声长独坐,开门唯望浙江潮)。
但作“声望”讲时不可作平,必须读去声。
“忘”作平的: 如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作仄的: 如杜甫《冬日有怀李白》:“不忘角弓诗”(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裋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乗兴去,空有鹿门期。)。
“听”作平的: 如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悲歌在一听”(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赋诗拾翠殿,佐酒望云亭。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内分金帯赤,恩与荔枝青。无复随髙鳯,空余泣聚萤。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傥忆山阳会,悲謌在一聴)。
作仄: 如祖咏《江南旅情》:“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此处“看”读平,“听”读仄(去)。
“醒”作平: 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酒醒思卧簟”(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得装绵。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醒”作仄: 如李商隐《所居》:“水风醒酒病,霜日曝衣轻。”(窗下寻书细,溪边坐石平。水风醒酒病,霜日曝衣轻。鸡黍随人设,蒲鱼得地生。前贤无不谓,容易卽遗名)。
以上除“过、望”两字稍有限制外,“看听忘醒”四字是完全没有限制、可随便作平作仄使用的。其实“忘”以“亡”得声,“醒”以“星”得声,它们本来就该是平声的,读仄显然是后来的事。“听”和“厅”的繁体字声旁相同,作平也好记。“看”字现在还是两读的,如“看守”作平,“看见”作仄。像这种随字义之不同而两读的可就太多了。不过“看”字在唐诗里是可以随便两用的,不受字义的拘束。
何谓“上尾”?
“上尾”是说每联上句的尾字声调最好不要相同,否则就算一种诗病。律诗以用平声押韵为常,除第一联外,上句尾字必定是仄声的。一般说只要是仄声就行了,但仄声中还有上、去、入之分,唐时人认为都用其中一种声调也太单调,最好是三种声调交替着用,至少要避免相邻两联的上句尾字声调相同。如杜甫的诗首句入韵者,上句尾字常常是四种声调都用的。
下举几例: 《西郊》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傍架齐书帙,看题检药囊。 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此诗上句尾字依次是平、去、入、上。
《玩月呈汉中王》 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 关山同一照,鸟雀自多惊。 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此诗上句尾字依次是平、上、去、入。其中“坐”是上声(阳上),不要作去声。
《腊日》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此诗上句尾字依次也是平、上、去、入,四声俱备。
“上尾”的避忌没有被所有诗人所接受,唐时就有不少好诗不理会“上尾”的, 如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涨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此诗后三联上句尾字全部用的是上声,可说是对“上尾”指责的大声抗议!所以上尾之病能避最好,不避也无所谓。
写律诗真的是有不少“束缚”: 必要的限制是不能不讲的,所谓格律说白了就是限制吧。记住哪些情况下一三五要论,不要失对或失黏,别犯“孤平”和“三平”,其它情况下你就可以自由了。
上面说的都是常例,在唐代还有许多特例的。有时上句该用平的地方偏偏用个仄,下句该用仄的地方就改用平,或者相反。这叫“拗救”,上句违反了格律,读起来就拗口,下句就“救”一下,表明我出律并非胸中墨少,乃是有意为之。
如杜甫《促织》:“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上句本应是“仄仄平平仄”,现在用的是“仄仄仄平仄”,只有一个平声(也可算是“孤平”),故下句第三字本该用仄的地方改用平(“难”)以为补救(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穏,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又如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下句“欲来”犯了孤平,但这个句子实在太好了,诗人舍不得把它改掉,于是在上句同一位置本该“仄仄“的地方用了个“平仄”(初起),就算“救”过来了(咸阳城东楼晩眺:一上髙城万里愁,蒹葭杨栁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緑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拗救”是技巧不是规定,咱知道就行了,没有必要去学它。
诗好主要是好在内容上,形式讲究而内容空泛的诗,人们是不会喜欢的;相反,内容很好,形式上稍有出律,人们也会原谅。
唐人写诗是否也有不合上述格律的?
上述格律是唐以后的人根据唐朝时多数诗人写的诗总结出来的,既然是“多数”,当然就有少数不完全相符的情况。这种格律上有病的诗也有写得很好而为人们所喜爱的。如果想以古人出律为理由减少诗律对自己的束缚,我们不妨看看唐人出律的情况。检查唐诗,完全不讲平仄而自命为律诗的情况是绝对没有的。上下句平仄要相对,否则是失对;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除尾字外平仄要相同,否则叫“失黏”,失黏的比失对的情况要多一些。
下举几例: 李白 自遣 对酒不觉冥,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第三句本该和第二句一样也用平起句,现用仄起,就使得一、二两联在平仄上没有什幺变化了。这也可能是诗人有意而为,两联在时间上好象离得很远,过半天才又想起一联,因而把第一联下句是平起的忘记了,突出了他的闲适心情。
再举李白七言的一首: 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乘君素舸泛泾西, 宛似云门对若溪; 且从康乐寻山水, 何必东游入会稽? 也是第三句和第二句失黏了,“似”为仄,“从”为平。
杜甫的也举两首:《奉寄章十侍御》 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 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第五句“西”为平声,第四句“练”为仄声,失黏了。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 “识”“年”两句失黏。
古人写诗多是一联一联写的,写出一联可能要过些时间才能想好第二联,从而忘记了上一联的下句是平起还是仄起,造成“失黏”情有可原。但在一联之内,写下句时不可能把上句的平仄忘记,所以“失对”极少,是不可原谅的。我们学写诗,当然要学正规的写法,有时实在想不出来,必须要出律一下的话,宁犯“失黏”,别犯“失对”
上面已说到过不要犯孤平和三平,若要从古人出律的情况中寻找少些束缚的借口,那就宁犯孤平别犯三平。因为如有好的句子避不开三平的话只要说我写的是“古风”就行了,“古风”一点也不比“近体”的律诗差。或者我根本不说我写的是古风还是律诗,也不会有人敢说不好的。但是你要在题目上已经写了“七律”而又出现三平的句子,那就闹笑话了。在唐时,犯三平不会遭人笑话,犯孤平则不可原谅。唐诗中犯孤平的诗(不带拗救的)很少,但也不是绝对没有。我们推测在唐时,平声与仄声的区别不完全在音高上,在音长上也是不一样的,平声长而仄声短,所以平仄对立的感觉要比我们强得多,对孤平之病也就特别反感。
我们推测在唐时,平声与仄声的区别不完全在音高上,在音长上也是不一样的,平声长而仄声短,所以平仄对立的感觉要比我们强得多,对孤平之病也就特别反感。在今天的普通话里,阳平的音高已是一个升调而不是平的,更没有长短的对立,所以犯了孤平往往感觉不到,也不大会受到指责。不过我们要学总是尽量找标准的学,孤平能避还是尽量避。别好诗还没写出来,先把格律破坏了。但在评论别人诗作的时候,看见有孤平的情况,我认为就不必加以指责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流传已久的口诀中加上两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莫失黏与对,莫犯孤、三平。” 平仄方面的讲究这就差不多了。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