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三个月的闭关,有很多的收获与感悟,进行总结,帮助自己更全面地认知闭关,带着闭关沉静的心态面对世界,也希望我的总结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闭关的状态。 完全没有闭关意识期(10.13—11.1)。 与他人有众多不必要“说”笑,如对练时和与胭说笑,与雨晴交流泉伶土豪,装鬼吓人,喝药时与他人眼神对视“药很苦”等等,并出现过几次违规情况(说话)。 并且时间安排混乱,时常有浪费时间的情况,如与他人闲聊,无聊地翻看牛津词典等。 绝大部分时间都认真地看、写《沉思录》,认知自我。但有时不用心完成作业,如10.15心乱没写闭关日志,10.20没用心情景模拟。并且有讨厌练功、偷懒的情况。 总的来说,闭关开始时完全没有把自己“闭”、“关”意识,与外界有众多接触,心性非常浮躁。 渐有闭关意识期(11.2—11.13)。 总体交流次数及非必要交流逐渐减少,主要是借东西、问问题等事务交流及道谢等有价值的交流,并有努力克服与他人的交流的意识,如写了一篇反省文章《戒掉毒瘾》来帮助自己减少交流等。但仍有一些非必要的眼神、手势等。 而期间防震演练,会开玩笑逗大家,渴望与大家互动,心性较浮躁。 非常地依赖老师,尤其是在写作方面几乎完全是依靠老师的指点来进步,并且很多问题不经过自己思考,总是想着老师能拿出一个彻底根治问题的不费力的方法。 闭关意识增强,预备进入状态期(11.14—11.30)。 开始挑战“关中关”,并记录关注他人及事件的专注情况。 11.19开始挑战“关中关”,反复失败,主要是无意识行为,后进行失败总结,从11.25日起挑战成功,逐渐稳定。 关注无大长进。 专注力开始时记录杂念(每件事中有多少个杂念),贪快贪多,急于求成,以致没有什么进步,反而心烦意乱,后来通过老师引导明白静心是慢功夫,不再贪快,每日只记录做到完全专注的事情以激励自己,小有进步。 写了“假设后70天朱老师不再管我”的小文章,学会遇事先自我思考,再询问老师,但仍然比较依赖老师。比如朱老师说文章要建立起框架及自己的风格,让我多练,并未多做指导,我便没有继续用心探索如何把《沉思录》读书报告写得更好,而很多是敷衍了事。 期间校长上课,让我有极大的危机感并且非常焦虑,后经过白老师引导,学会铭想及“尽力过好每一天”,并且每日开始与马克共振,使我更加努力地投入每一天的闭关生活,状态更佳。 并且有了“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的假想,心更静了。 总体而言,这段时间状态有明显地提升,闭关意识也有较大增强,我认为是真正地开始了闭关生活。 进入状态但状态不佳期(12.1—12.15) 通过之前的“关中关”及专注力挑战,已进入闭关状态,很少与外界接触,但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外面举行婚礼受干扰,去市区采购过于兴奋,关注过多而“关中关”失败一次。 并且期待与外界的互动,如期待、热爱开班会,觉得可以和大家互动、说笑,很有意思,并发生“对练分组”事件。而通过这件事情的反思也转正了心态——班会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进步、闭关,更加沉静,时刻拥有闭关意识。 这段时间内也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学习《山中对》,并观摩学习聪颖文章,所以思维、写作能力都有较大提升,如看问题角度更加高贵(相较之前)、学会分析论证等。 但最主要的问题便是本末倒置。一心扑在学习校长博文及思维写作等能力的提升上,加上那时回答调查报告,忽视了最重要的专注及关注,并未在这方面上思考如何改进,而是“混日子”:反正这是慢功夫,不急不急。因此专注起伏不定,但基本无长进,而关注虽稳定,但也无进步。 因此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很好地体会闭关生活,而是忙于写文章、回答问题等,虽进入闭关状态,但状态不佳。 状态起伏后上升期(12.16—12.31)。 已基本没有与外界的接触(12.19后没有交流)。 专注情况受与胭刺激,并请教与胭方法后迅猛提升,而后又日渐满足,没有用心探索,所以后期进步缓慢。 而关注情况徘徊在10次左右,进步不大。 并且仍然存在“本末倒置”及“看老师做事”的情况。开始“不关注”“不幻想”的挑战,但由于错误观念:认为文章、问题更重要,并且朱老师没有过问,因此并未重视及加以记录,一直失败。 12.27日进入更高挑战——“非必要行为”,由于悔恨之心,所以非常认真地挑战,状态颇佳。 而每日的闭关5课及作业也用心、高效高质地完成,但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改写博文时,效率偏慢。 总体来说,状态先起伏不定,后逐渐上升,开始体会每一天的闭关生活。 状态稳定期(1.1—1.11)。 专注和关注都有所提升。每日能够做到专注的事情逐渐增多,每日关注次数也上升至5~7次,但进步不大。 非必要行为开始成功,但中途又失败,并要求不是很严格。 每日作业及闭关5课用心完成,并且效率大大提高,(上周只改写了1.5篇文章,这周改写了3篇文章),但还是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如为了写完第三篇文章(难度较大)拖欠了闭关5课,并且为了进度没有很好地得到锻炼,“赶”出来的。 总体而言,状态较稳定并且在上升。 状态鼎盛期(静默期间)。 专注、关注、非必要都有大幅度地提升。 80%以上的事情都能做到专注,并且每日杂念逐渐减少(97、77、62、50、13、10)。关注别人的次数很少,而“非必要行为”的挑战也成功了,但要求不是很严格,如打响指、手关节动等没有算在内。 最重要的是:每日能非常静心地感受“只有自己”。 并激发了内心的能量,自我探索,没有他人的帮助,不再依赖他人。如练功,开合等单招在自我探索、审查下体悟到了一些。 闭关状态总结: 从开始的浮躁,毫无闭关意识到渐有闭关意识再到意识增强,进入闭关状态(逐渐减少外界干扰,有心中的宁静),再到后来状态不佳、起伏、上升、稳定(逐渐减少自我的干扰),到最后的鼎盛(能随时享受心中的宁静,“把心收敛住”,只有自己)。 第二部分:闭关的收获。 一.心性更定更静。 1.能够与心链接,享受心中的宁静。 相比较之前我无法感受到心灵,必须通过外物,如感人、震撼的影片来触动心灵,现在我可以很容易地与心链接,如对自己说“把心收敛住”等话语或努力去感受心,我便可以与心链接,感受心的力量传递到四肢,我个人感受是有些酥麻,很有力量的感觉。 而当与心链接时,我的心就能很静,与自己对话。 2.能够不向外求。 之前我很喜欢热闹,不断地与他人互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也就是需要不断地往外求,如果不和大家在一起,独自一人,我便会感觉很害怕、孤独。 而现在我可以不和他人发生任何形式的互动,包括眼神、手势等等,享受“独自一人”的感觉,向内求。 3.投入、专注于事件中。 以前我的性子是非常好动的,如在房间写了一会作业便要出来转悠转悠或和他人聊两句,而现在我可以完全投入于很多事情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忘记周围的一切。而其他事情往往也只是中途有一两个杂念蹦出来,然后又投入于事情中,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专注,如两三个小时。 4.对自我的控制、意识大大增加。 通过“关中关”、“非必要”的挑战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言行,如不会有无意识,没有经过大脑反应地道谢,抬头看一眼谁走过来了等无意识、自然反应的举动。这相较于之前的不三思而后行有很大的进步 5.不受外界影响。 二.对自我的认知及改进。 之前我一直非常的迷茫,自我认知混乱,甚至有很多错误的认知,如自己比较为别人考虑、心胸比较宽阔等等,并且一直处于“自己很完美” 的幻想中,也在用各种方式来支撑着我这个幻想,如遇事只指责他人的不是,“踩”别人,不允许别人比我更厉害以打破我的幻想等。而通过老师的情景模拟等引导,我对自我有了一个重新的认知。 1.对名次、名声过于注重。 导致后果: 1)我无法永远努力进步,当我达到第一名或超过某某某时就会沾沾自喜,止步不前。 2)非常小气,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怕别人超过我,也会“踩”别人,只能是自己最好。 3)会经常处于无法超过别人的焦虑状态中,活得很痛苦。 这也注定我无法成为心胸宽广的卓越大师。 经过引导,我明白:名次只不过是检测与激励我们进步的一个手段,本质是进步。通过排名,我们可以认知到别人与自己的实力如何,如我打败了一个我原来打不败的人,或朱老师表扬了我,就说明我进步了。 并且我们应该明确追求名次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而非为了超过、“踩”别人。因此,当我们赶超别人时,不用多想,只盯着目标努力,而超过别人时,这只证明了实力的进步,可以为此而感到稍稍高兴,然后盯向下一个目标。 而关于名次的心态,我之前总是看到别人努力时化身“拼命十三郎”,而超过别人时就沾沾自喜,松懈努力,而这样显然是无法走向卓越的。经过与朱老师的探讨,我明白,当自己没有超过别人时,不用灰心丧气,也许这是自己的弱项,学习别人,激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进步即可。而当超过别人时,不能松懈努力,要提醒自己: 1)每个人都有擅长与不擅长的地方,也许这是你擅长而别人不擅长的地方,这样,你的超过很值得骄傲吗? 2)这件事情,暂时地超过真的有意义吗?比如我比泉伶早练了大云脚,可她迟早也是要练的,暂时地超过并没有什么意义。 3)你只是暂时地超过而已,成功因素众多,也许别人不知不觉地就赶 4)超你了,所以你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 5)时刻要记住:你追求的是卓越,要向目标——心理大师坚持不懈地努力,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小小超越了同伴就让你松懈、满足了? 而通过以上探讨,我对名次有了一个重新的理解与对待,更加注重进步,对名次也看淡了很多。 2.不会共赢,不愿意分享。 情景模拟题:假设你帮助你的竞争对手,她水平马上能超过你,你将丧失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是否选择帮助?我选择不帮,要在自身利益没有收到损害或只是微小的损害才能帮助别人,这个代价太大了。再加上闭关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如只想自己是最好的,当他人“学”自己时就很不开心,这也体现我极度的自私,只能自己是最好的,因此我不仅不愿意分享,害怕、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还会“踩别人”,如在试读期间故意抹黑别人形象等等。 后来经过探讨,我发现攀比、“互踩”能只能带给我们焦虑和痛苦,毕竟总有那么多人比我厉害很多,与我竞争。并且无法使我们更换地进步,只会让我们心胸更加狭隘。 相反“共赢”能使自己进步更大,拥有一个水平相当的竞争对手,如我和泉伶在翻滚方面水平都差不多,都想超过对方,反而能促使我们都更尽全力,并且能互相分享经验,学习。 而原来,我便是典型校长博文里所说的“宁愿赢一群笨蛋,也不愿输给一个强者”,明白这个道理,经过改进,我开始容许、喜欢他人与我竞争,甚至超越我,如翻滚时,我非常喜欢泉伶与我都努力想赶超对方的竞争场景,觉得这也能使我更加努力,而当泉伶超过我时,虽然心中有些沮丧,但主要心态还是:泉伶很厉害,下次要向她请教。这也体现了我的进步。 而带着这种心态,我明白:真正的大师并非他有多么厉害,而是他帮助了多少人成为大师。我也开始喜欢分享,如我经常把自己的一些见解分享给我的对练宝仪等,并且我认为能够帮助到别人、为他人创造价值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3.以自我为中心。 之前,我总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别人都应该宠、让着我,以我的利益为先,按照我的标准行事,当我需要帮助时,理所应当帮助我,比如“理直气壮”地借与烟台灯、如果对练伙伴不按我的标准来就不高兴等等。 后来经过老师引导,我开始反思:我真的是宇宙的中心吗?我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吗?在别人的生命里,我也不就是一个配角吗?我开始意识到我只是宇宙中最普通的一员,对自我的认知也从之前的众人喜爱、关注的中心转变为团队中不起眼的一员,而在行为上也在调整中: 习惯他人“冒犯”我的利益,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习惯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如果自己所损失的利益可以忍受,就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先。 带着一颗回报的心面对帮助。 没有谁对自己的帮助是义务、责任,包括父母、老师。正如《沉思录》里所说“既不可丧失自尊地受助,亦不可漠然地视之为理所当然”,我只是宇宙中最普通的一份子,别人凭什么应该帮助我呢?如果他们帮助了我,我应该牢记并加以回报,这样才是有自尊地受助——付出与回报对等,否则只索取不付出,与乞丐有何差别? 遇事先反思自己的错误。 校长曾在博文中说过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一个人遇事如果不会反省,那么他也很难从事件中得到提升,而一个会反思自我的人,能从每一件事中学到东西,提升快速。所以,在闭关中,我也学习到了反思自我,遇事先思考:我在这件事情中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别人。 4.“等靠要”心理严重。 之前我非常地依赖老师,大事小情都想着让老师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或完美轻松的方法,自己照做,标准的体制模式。如扫把不见了都要去询问老师,更别提学习方面了。 而在闭关中,我明白,依靠老师进步缓慢,无法锻炼自己,并且无法永远依靠老师,后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如遇事先自己尝试3个办法,不行再问老师等等,我渐渐学会自我思考,而在“静默的一周”中更是得到锻炼,如练功方面,可以不停自我找问题、想方法等。 并且,在闭关中,我对“经营者”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沉思录》里有句话“如果你对自己说:我是理性的人们有组织的整体之一肢,你对于这个看法就可以得到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以“一肢”的角度来为大家服务:我便是整体的左右手,我与整体无法脱离,整个身体的事情、利益自然也就是我的事情、利益,而帮助其他人便如同于我身为左手去帮助右手,也就是帮助我自己。这相比较之前我抱着“大家会更喜欢我”的功利心来做事,效果就好了很多。 5.孩子气,说话行事不经大脑思考。 经过闭关,对自己的行为渐渐有觉知与意识,能够在脑中有什么念头时及时察觉与反思,经过多起教训也学会三思而后行,说话行事都会在脑海中过一遍:是否有必要?会引起什么后果?是否会影响他人?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让自己成熟了许多。 而在做事后也有一个意识,与马克作对比:马克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等,以帮助自己更向高贵靠近。 以上是闭关前期对自我认知的收获,主要为心胸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等。下面是后期阶段,通过学习校长博文《山中对》的收获: 1.追求卓越,至上情结。 之前我对自己的要求总是很低:超过某某就可以了,一直以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明知看小说很低俗,仍觉得:大家都在看,没关系,至上情结不强。 而通过学习博文,了解校长宏伟理想后,我也有开始想:我要当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吗?不,我要让我的生命活得十分有价值,我要成为卓越的人!而当有“不流俗”的想法后,我也开始对自己严格要求。学会思考普通人遇到这件事情的想法,以及精英的差别,并反问自己:你要做普通人吗? 比如说,我前几天时没克制住欲望,看了小说,后来我经过不断克制及反问自己:普通人会怎么做?放纵自己堕落。你要当普通人吗?不,我卢一漓要当世界强者,精英!那么一个精英会怎么做?马克、老子绝对不会起这样的念头。所以,我必须要以一个精英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非俗女。 而当一个人总是反思自己的言行思想与普通人有什么差别,与精英又有什么差别,并以精英来要求自己时,他才可能成为精英! 2.拥有深思熟虑的目标。 之前我并没有奋斗的的方向,对自己未来人生是迷茫的,即使有目标,也只是随口一提,并未认真对待,通过学习博文,及思考: 1)我要什么? 我想要卓越,成为心理大师。 2)我有什么?我拥有什么机遇? 现在社会已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也越发重视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目前西方心理学已显现出很多弊端,我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超越他们。 而我现在能在学堂学习传统文化,打好基础,并且学堂有将来与西方知名精英大学PK的规划,正符合我的需求。 并且个人家庭支持,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脑力。 3)我需要放弃什么? 首先我需要舍弃自身如偷懒、自控力不强等阻碍我成为大师的缺点。 其次,成为大师后,我要放弃成就感——能把病人治好,我很厉害的成就感,因为这容易使我根据自身的喜好来医治,如:这种方法有些冒险,不符合病人需求,但我可能因比较有成就感而选择冒险。所以我必须放弃成就感,明白医治病人是我的使命与责任,他有病,我身为心理医生,就应该治! 并且我每天要接触的都是心理疾病患者,接受负面能量,可能整日心情比较压抑。 我没有很多休闲时间陪伴家人、休息,医治心理疾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心思等等。 经过以上思考,我慎重坚定地定下目标——传播智慧,帮助更多人解除心中的困惑与负担,成为世界级心理大师。 三.思维写作的提升。 1.看问题角度更高。 2)分析得更深入。 这从我的《沉思录》读书报告中便可以看出来,从一开始的表象、理解、分析得很浅到后来能够提出更多问题、理解得更深,还可以针对话语进行引深,如《沉思录》同一句话“许多香灰屑落在这同一的圣坛上,有的落得早些,有的落得晚些,但没有什么分别”,原来我的理解是:生命长短没什么差别。后来再看时,理解得更深:平静地面对赶超,当我进度超过他人时,何必洋洋自得?他迟早也要做这件事情的,早一天或晚两天又有什么分别呢?放平心态面对与别人的赶超。这相比之前理解得更深入了些。 3)文章建立起了框架,有清晰的思维线,不会像开始时想到什么写什么。也更加顺畅,到后期会用例子等巧妙过渡、延伸,。 4)更切合自身,改进措施也具体可实施,不会“假空大”。 5)学会如何针对问题写文章。 四.身体更协调柔软。 练功方面“术”的收获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强调,主要谈谈: 主要是通过练习单招(如云脚、开合等)开肩、开跨,并注重外三合等锻炼身体更协调。而通过跑绕桩、练功房项目等基本功锻炼身体的耐力、素质。 而我感觉身体柔软、协调了很多,这在与同学摔跤(综合运用)时便可以看出。 2)练功心态的转变。 以前,我非常讨厌练功,每次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面对,后来通过“自我经营”的意识加强,认识到是为自己而练功、进步,所以到后期如开合、站桩等会非常用心地体会球的膨胀感,乐趣无穷。 3)多想。 五.做事能力的提升。 通过一个月的前院打扫及后院的11天打扫,我从开始的不会拿大扫把到后面熟练、高效地厕所大扫除,做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并且也更加吃苦耐劳,从开始的嫌弃厕所环境不好,捂着鼻子上厕所,到后面能在臭气熏天的环境中平静地刷侧坑,也是一个较大的转变。 第三部分:闭关的不足。 1.本末倒置,没有重视及尽全力地挑战“专注”、“关注”、“不幻想”及“非必要”。 具体的例子在第一部分已详细举过。 而分析其原因便是: 1) 2) 3) 在闭关时期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在12.27时才意识到,为时已晚。 因此,这几方面没有抓住闭关这个绝好的机会得以最大的提升,这也导致后面没有机会进行“非必要想法挑战”。 2.初期时间安排混乱,时常有浪费时间的情况。 初期常常出现当天任务没完成,拖到第二天做(那时任务量很少),并有时会有“瞎转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情况。 改进:11.14制定日程,使生活更有序,但到后来,由于每一天的安排、任务可能都不相同,所以不再制定日程,每天养成习惯,早晨起来、晚上睡觉前都会进行一日的规划,所以后期绝大部分时间都过得充实有序。 3.依赖老师。 初期时完全依赖于老师,如扫把不见了,都要向老师寻求帮助。 改进:后期通过各种措施学会自我思考、解决问题,而静默这几天,即使没有老师的帮助,我感觉我的练功也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后在不断进步,这也说明,我在向自我经营靠近。 4.注重表象。 这主要体现为:改写最后一篇博文时为了进度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为了挑战成功而给自己放水,如这不算杂念等。 改进:吸取教训——追求质量基础之上追求速度。 而“放水”问题则是不断明确本质,现在对自己要求更严格。 5.初期向外求,期待与外界的接触。 6.有拖欠作业及练功偷懒的情况。 如拉筋时曾经偷懒过。 后渐渐克服住自己的欲望,如静默无人监督并未偷懒。至于作业拖欠情况,在后期都能用心完成作业。 7.规则意识不强。 时常违反规则,初期时有说话情况,后期常常想着:我再有1分钟便完成任务了,晚一点点睡觉没关系吧。 改进情况:后期虽意识到要遵守规则,但仍有“小”的违规,如午睡迟到1分钟。 8.有放纵自己的情况。 第四部分:对闭关的认知、体悟。 1.静心。 我认为闭关便是让我们更加静心与专一,方式是通过“关中关”、“假想只有自己”等“闭”和“关”来不断地减少外界的干扰,再通过“专注,无杂念”、“必要”等减少自己内在对自身的干扰,。 因为在尘世中,生活过于精彩、热闹,让我们无暇关注内心。而当把这些这些阻碍因素都隔绝掉时,自然就能得到心中的宁静,开发人内部潜在的能量、心灵的能量。 2.自我经营。 闭关,老师就是“药引子”,我们自己才是“药”。老师通过抛出问题、设计课程来引导我们自我探索,发掘自己的内心,如老师布置的情景模拟题:如果你就只能在学堂待一年,并且永远无法超过别人,但有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你的心情如何?引导我不断地寻求内心的答案,最后发现在自己心中,名次比进步更为重要。而闭关中“静默的一周”更让我学会自我经营,经营自己的一生(把一周当作一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我成功解决了我以前从未想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也就是心灵能量的开发。 总的来说,我认为闭关便是一个开发心灵能量的过程。 最后,感谢学堂能够给予我闭关的机会,感谢老师、同学的帮助,也感谢父母的支持。 虽然闭关已经结束,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将用闭关沉静的心态来面对外面“精彩万分”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