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和儒学之再认知

 指禅李的收藏 2019-03-06

  己亥春日闲读书,并与学友茶叙之间,有见于人们对孔子和儒学的认知散乱,深感有必要对历史上儒学思想的演变作一次简要的回顾。

(一)

在孔子之前,“儒'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思想学说。同样,在孔子之前民间也没有学校,平民百姓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和教育在西周王朝时期都是王室贵族的专属权利。所以,后来许多谈到中国古代教育的论述中,多会引述《周礼》中的一段话:'保氏掌谏王恶,而教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保氏是西周官名,职责一是向君王谏言,二是教授贵族子弟学识技艺。所教授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也就是贵为“国子“的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学识技能。后来,西周王室衰落,一些掌握“六艺”的贵族流落民间,为了生存,以讲解'六艺'来帮助别人办理婚丧嫁娶之事谋生,于是“儒'便成一种职业。

孔子自幼学儒,精通“六艺”,孔子自己说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当过会计,管过仓库,参与过太庙的祭祀活动,直到三十岁后才在家中陆续招收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士到自己门下学习'六艺',而招生条件又是不分学生的出身等级,所谓'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受教育的权利从贵族官府争取到民间,所以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教师职业的“第一人“,也是中国民间办学事业的开创者。

孔子教授的课程是儒学经典的“六经':《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这六部儒学经典并不是孔子所作,而是上古早已有之,孔子只是对其进行过定正整埋。后来《乐经》失传,《礼经》的一部失传,改名为《礼记》,其余的都流传至今,是华夏文明的上古文化集成,也是儒学的经典著作。

作为讲授'六经'的教师,孔子给学生讲课时必须要阐述自己对'六经“内容的理解,在解释中自然有孔子对当时社会生活和理政治国的各种看法和观点,例如孔子在讲解《诗经》时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死后,他的学生把老师讲课时的言论记录汇编成一部《论语》,也就成了儒学的第一部经典权威著作,形成了儒学思想的基础,而孔子自然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来使儒家学派成为与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兵家、法家等各家学派并列于先秦诸子百家行列之中,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的,除了孔子,还有后来的孟子和荀子等重要的先秦思想家。

(二)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是生活在孤独之中,而在他们身后又都毫无例外地充满了长久的喧嚣和争论。孔子自然是概莫能外。

孔子一生几乎都是孤独的。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春秋和战国之交,代表统一国家形式的周王室日渐衰微,新兴的诸侯势力之间纷争不断,兼并加剧,战乱频仍。作为一位熟悉历史的思想家,面对如此混乱的社会局面,当然要提出自己的治理社会的政治主张。而孔子一生,无论是教授学生如何为人做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还是晚年返回家乡定正《春秋》史书,都是为了向社会宣扬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其思想主张的核心就是要恢复以周礼治理天下的社会安定局面,所以孔子自己说:'如有用我者,吾为东周乎。'(《论语-阳货》)要恢复东周社会模式的井然有序,社会各阶层各安其职,孔子认为天下必须实行仁义大道,'仁者爱人”是为君为民的最高行为准则,要实现这个行为准则就必须以“忠”和“恕“作为做人做事的原则,所以他的学生曹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今天看来,孔子这些治国理政的主张,既保守又先进,既荒唐又伟大。说其保守,是因为要让历史前进的轨道重回东周时期,开一次历史倒车,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所以除了他身边几个弟子,几乎没有哪个当权的诸侯接收他的主张,这当然有些荒唐。说其先进,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在后人看来,其中所包含的人类文明理想,社会发展的未来目标,以“仁者爱人“构建社会安定和谐,始终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故其远见伟大。

大凡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的核心往往要超越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所以,当他面对同时代的人时,他必然是个孤独者,不被所处的时代所接受。同样,由于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又必然会引发后来许多时代的反复争论,或是推崇至极,或是骂声不断,这在世界思想发展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特别是当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的阶段,尊孔和批孔总会成为社会的焦点争论之一。这足以证明直到今日,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思想学说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三)

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走在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中,他的身影会日渐高大,背负的历史责任也会越来越越沉重。在许多方面,后人往往会把许多与其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他,甚至张冠李戴,最终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即便是在天有灵,也是有口难辩。

在孔子身后的二千多年间,虽然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真正把孔子推上神坛,使儒学成为一种宗教形式的学说,《论语》成为诠释教义的'圣经',最终与佛教和道教并列,应该是宋代的各位理学家所为。在儒学成为儒教后,世人看孔子读《论语》,便不再是平视了,不再能探索研讨,而是不得不仰视才得见,只有尊从,没有争议。人一旦成了神,便只能顶礼膜拜,再也容不得客观评价,所以宋代以后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论述,大多是少有客观理性的分析。

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和儒学推向云端神坛的人很多,但不包括先秦的孟子和荀子等人,虽然他们奠定了孔子思想地位,充实和提高了儒学的理想主义方向和现实主义作用,使之成为指导社会的发展手段之一,但他们都没有神化孔子和儒学。而真正把孔子和儒学完全神化成圣人和宗教的最终是一个人和一部书,一个人就是宋代的朱熹,一部书就是朱熹编撰的《四书章句》。

虽然儒学自汉代以来逐渐影响社会深广,但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的道教并驾齐驱,逐渐成为上至君王而下到百姓的主流信仰,到唐代时已达到顶盛。从汉初到唐代的一千年中,实际上儒学只是在知识文化层面影响较深,在信仰领域只居次要地位。虽然唐代时以韩愈为首的一批文人官吏竭力推行反佛尊儒,但成效不大。真正使儒学变为儒教,开始成为统领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开始于北宋的周敦熙、张载和程颢程颐兄弟等人,他们改造儒学而变身理学,把儒学的很多观念偷换成理学思想(在此不多赘述)。理学传到南宋朱熹时,通过书院讲学的方式已影响深广,基本上完成了儒教圣殿的搭建,而朱熹的《四书章句》,应该是圣殿的最后一根栋梁。从此,儒学变成儒教,孔子被推上神坛,成为此后一千年里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而佛教和道教则退而求其次。《论语》也不再是孔子教学的课堂记录,而成为一部被后人强加给孔子的'圣经。

自清末民初,随着西学东进,许多先进的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方法不断进入,中国进入了一个三千年以来未有之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儒学才逐渐走下神坛让人们能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孔子,重新回归对儒学思想的研讨和实线,找寻孔子和儒学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当千年以来的重重迷雾被吹散,作为一位穿越历史的思想家,孔子和儒学对中国乃至世界可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其思想体系还会逐步完善并影响未来。但无论如何,孔子已不再是神,儒学也不再是宗教,更多的是会和人类历史上其他伟大的思想一样,继续为我们提供多元化的精神食粮,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因为,人的本质,除了生存的发展,就是思想的追求,正如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感谢您能把此文读完。因为有关孔子和儒学的历代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垒如泰山。在此只是简述一二,不及沧海一粟。回顾之中的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