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介绍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介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折叠 儒家的“礼治”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折叠 儒家的“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折叠 儒家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折叠 编辑本段 经典名言儒家经典名言摘录 折叠 道德篇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译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译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译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译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译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折叠 修养篇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译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译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译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译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苏轼《晁错论》 译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译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 老师传授的学 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译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译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译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译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译 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折叠 治学篇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历程折叠 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 折叠 形成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