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茯苓饮

 厚德载物乾 2019-03-06

第3节  五苓散VS茯苓饮(桂林本14-43条)

【14.43】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朮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那我们的那个14-43条,其实从前在介绍五苓散的时候啊,也有带过这一条的内容了,我们现在就再把它读一读。这个他说病人呢,是“脐下悸”,那这个宋本啊,不写病人,它是写瘦人,瘦子的瘦。那这个其实这个病啊,跟人瘦不瘦倒是没有什么关系了啊,比较宋本的那种

写法反而一般注解家在处理的时候,会把他想成说这是一种反面的写法,就是一般人这些症状是肥人比较会有的,他讲说这个人不肥,可是有这些症状的话,那你还是要往这个方向想哦,大概是这样子。

那他说,那你想啊,五苓散是让你全身的水运化比较顺畅的一个方子嘛,那如果是“脐下悸”的话,就好像快要发奔豚了,对不对,代表他的下焦有一些水已经不听使唤了。而“吐涎沫”,好像是吴茱萸汤证的这个嘴巴口水特别多,那你想,人为什么口水会觉得主观的感觉口水多想往外吐?代表口水里面掺杂了死水,那这样子的话,代表他中焦呢,好像也有一些水啊不听使唤了。

然后呢,上面怎么样呢,“头眩”,又容易昏,那仿佛上面也有一些水啊漏出来了,哦,形成这个晕眩的痰饮。所以就是上中下三焦的水呢都有点怪怪的,那这种情况呢,用五苓散是比较适合的,那这是我们的这个桂林本的写法。

因为如果是宋本的话,这个头眩的地方啊,他是写“癫眩”,那癫眩的话就让日本的医家往另外一个方向去用这个五苓散了,因为你说他“脐下悸,吐涎沫而颠眩”,那他们就会想到说,诶,有一种病叫做羊癫疯哦,他发作的时候这个人吐着白泡泡忽然倒下去了,这算不算是脐下悸,然后人昏倒,然后就发癫痫了呢?所以他们就用。

结果发现哦,治疗癫痫,他的确还算是有办法。那当然,癫痫当痰证来医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当我们讲到柴胡龙骨牡蛎汤的时候,就已经讲过了,那就是不知道是多小的痰饮哦,影响到人的神经。那五苓散的话比较是说,脑部什么哪一个层有积水的时候,就是有一点水肿的时候,会好用的药。

那脑部的那个什么地方有水肿会好用的药哦,简单来讲就是让人发羊癫疯的这种事情呢,可能真的也就是你的神经系统里面有一些异常放电,那你把这些痰饮的部分顺掉之后,这个发作率就会降低,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所以既然临床上有效,我们就认同。

那你说一般我们什么病哦,会脐下悸又吐涎沫,又头眩啊,那你想嘛,五苓散是一个治疗肾脏机能的不足的最普通的方,对不对,那其实当一个人开始体质上有一点坏到要变成尿毒症的时候,这个症状都会出来的,他这个身上的水有代谢不掉,开始变成痰饮这样塞这里塞那里的时候有可能。

那当然,你说五苓散可不可以治脑水肿呢,就是有帮助了啊,不敢说每一种都治得特别好。那如果同学要配药的话呢,五苓散算是经方里面剂量比较龟毛的药,就是它的比例你看,这个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是35332,对不对,这个泽泻是最多而桂枝是最少。那如果你这个方子呢你高兴起来,泽泻放少了,桂枝放多些,这个方子效果是烂到不行的,所以就是要照原方比例。

然后,如果你要充分享受它的威力的话,生药打粉又比科学中药跟煎剂强哦,大概是这样的状况。那你什么时候会享受到五苓散的威力啊,这个吃到很多味精的时候就可以用啦,是不是,然后还有就觉得好像吃了什么东西不太消化,是不是里头有不该有的成分哦,你拿来当解毒药吃一吃也还算好用。

《金匮要略》: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看回今天发的讲义哦,我们有一个外台茯苓饮呢,就顺便放在这边,就我们把它读过去好了。这个《外台》茯苓饮,我们一般来讲是把它看成是张仲景方,因为《外台秘要》的编辑者王涛在编这个书的时候认为说,他的记载好像是有说,这是张仲景的方流散在外的哦,所以我们现在也把它看成是仲景方,虽然是《外台秘要》挖回来的。那么,我们就读过一下就好哦。

他说,这个人呢,本来是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这个他本来这边是有很多痰饮的。然后呢,自吐出水后,这个痰饮堆得他也受不了了就呕吐了,那呕吐了之后呢人就虚了,他说“心胸间虚,气闷”,这地方觉得人没力气,胸口又闷闷。然后他遇到一个什么状况啊?“不能食”,就是这个人痰饮吐掉了之后,他的胃口再也好不起来了,那这个胃口不行的状况要怎么办?他说要“消痰气,令能食”

那这个方子呢,简单来说,我是想说同学就在记忆的存档上面,把它列为《差后篇》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是经方里头哦,治疗生病之后胃口不开比较有效的方子。所以如果是大病后,什么虚羸少气发热的,那什么竹叶石膏汤嘛,对不对,那大病之后胃口不开的,用《外台》茯苓饮,这样子记着的话比较有机会用到它,你真的往痰饮的方向想也不知道什么弄了。

那这个前面呢,人参茯苓白术三味药,其实四君子汤里面三君子已经到了嘛,是不是,所以补脾胃的力道是很好的;那枳实比较少一点点哦,把这个气往下运行;那橘皮呢,是通气的;生姜是去水毒又止呕的;那基本上这样的结构呢,就是可以说开胃的效果是比这个四君子六君子要强的,所以可以考虑哦,如果那个人的胃口一直没有很好的话,那你就考虑用这个方子。

那他说分三次喝哦,如人行八九里,那古时候走个八九里路啊,差不多,我猜了一个小时多吧,所以就并不是平均分三次,就是一天分三个时段来吃哦,就是稍微密集一点的喝也还可以的一个方子,当然你要慢慢喝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哦,因为这种我们现在一般这个方子是当调理药在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