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是一种智力游戏,但不是单纯的游戏,不妨喻之为待开采的文化之“矿”。 二十年前,笔者从系统论角度对象棋文化做过探讨。退休后初涉《周易》,却有所震动。作为中华文化之根的《周易》,不仅义理与思维方式与象棋相近,而且思维理路上亦与象棋相似。 象棋与围棋虽同属棋类,但历史上所受“待遇”却厚薄有别,对此本人曾长期不明究竟。前些时读到张东鹏《(周易)与围棋之道》(以下简称“张义”)后,方略有所悟。 就“象”的层面言,围棋棋子为圆,棋盘为方,与古人“天圆地方”之说相合。清人汪缙所著《弈喻》“以《周易》象数思想对围棋进行了诠释,认为弈之数即是《易》之数,弈之象即是《易》之象,弈之道即是《易》之道。”其二,围棋自第一颗棋子落枰时起,“黑白交替行棋,阴合阳变”,由简入繁。由于是从空棋盘上开始落子,这又寓意着道家所谓“有生于无”及“繁生于简”的变化之道,同时也是对《周易》中“太极本无极”的直观形象的诠释。 由于“象”乃是《周易》的敲门之砖,是最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因此历史上《周易》“亲围疏象”之倾向也就可想而知了(象棋之“象”直观上易使人与战争产生联想。因此在古代,若想使象棋与《周易》攀缘攀亲却有些勉为其难)。正是由于围棋自古就受到《周易》之“道”的特殊观照,因此在理论发展与成熟程度远甚于象棋。在《周易》的观照下,围棋很早就出现了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诸多成对范畴,如死活 .......... |
|
来自: LDS551 > 《61.4/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