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繁露》札记(五)

 清醒4321 2019-03-07

二十一、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奚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原宪、曾、闵之属是也;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怨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

天地所生的人,具备义和利,利是养育身体的,义是涵养精神的,精神得不到义的涵养,就不能快乐,身体得不到利的滋养,就不安适。义,是涵养精神的;利,是滋养身体的。人生莫不是以精神为贵,所以用来养生的东西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由此可知,义涵养人的精神比利涵养人的身体重要多了。怎么知道这一点的呢?现在有的人思想言行含于义,但没拥有什么利,虽然贫穷低贱,却还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光荣,洁身自好,乐在其中,像乐生、原宪、曾参、闵损就是这样的人;有的人拥有很多利,却缺乏义,虽然富贵,但遭受的羞辱很大,怨恶深,祸患重,不是即刻死于犯罪,就是不久遭受祸害,终身不能得到快乐,那些受到诛戮早死的人就是这一类人。有义的人,尽管贫穷,仍能自得其乐;而没有义的人,尽管富贵却不能活下去;我根据这一点而证实义养人比财、利更重要。

利是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的心灵和精神。这段话是说,人不能没有物质利益,不能没有钱,因为靠物质来生存;同时也不能少了精神涵养,也就是知识文化带来的人生智慧和人生气节。但是物质和精神相比而言,人的精神更重要。虽然没有足够的钱满足愿望,但能吃饱喝足,身体健康,安贫乐道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有的人虽然有钱,可并没有什么幸福感,反而不如穷人过的开心。食色性也,正常的食欲和有节制性欲都是合理的,

二十二、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也。是以阴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常厌于日光,乍全乍伤。天之禁阴如此,安得不损其欲而辍其情以应天?

人的真实情况,是有贪性和仁性。贪和仁两种气质,在人的身上都存在。“身”的名称,取自于诸天,天具有阴阳二气的施行,人身也有贪和仁两种本性相对应。天道运行中,有阴和阳彼此的禁制,人身上的情欲也需要节制,这与天道是一致的。所以阴气不得干犯春夏两个季节,月亮的亏缺阴影总是由于太阳的遮蔽,时圆时缺。天道对于阴气是这样的禁制,人又怎么能不节制情欲而与天道相应呢?

这是董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这个思想不是他发明的,也不是他发现的,而是传承下来的中国古老哲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春秋繁露》的核心,此段从人的贪恋与仁爱对应天道的阴和阳,通过天地间阴阳的转化与彼此禁制,道出人身上的阴阳二性所体现出的光明与黑暗,即仁爱与贪恋,这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秉性,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应当懂得自身存在的这一矛盾,效法天道的阴阳二气在地球上的运作那样,春夏秋冬,阴晴圆缺,彼此抗衡而均匀。人的物欲,情欲等一切贪恋之心,也应当受到节制。

二十三、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天之好仁而近,恶戾之变而远,大德而小刑之意也。故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刑之不可任以成世也,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

阳,是天道的德教;阴,是天道的刑罚。阳气暖和而阴气寒冷,阳气主给予而阴气主剥夺,阳气仁爱而阴气凶暴,阳气宽厚而阴气急躁,阳气主喜爱而阴气主厌恶,阳气主生机而阴气主杀伐。天道喜好仁爱而接近它,厌恶凶暴而疏远它,这就是重视德教而轻视刑罚的意思。所以天道推崇阳而不推崇阴,致力于德教而不是致力于刑罚;刑罚不能用来治理天下,就像阴不能够用来形成年岁一样;君王治理国家而对人民任用刑罚,就是违背天道,这是不符合王道的。

阴阳由太极而生,阴阳两仪生八卦。这就是阴与阳,世间的对立面,阴与阳在对立中平衡,平衡中对立,彼此制约,相互转化。阴与阳,表现在春夏与秋冬,温热与寒凉,生机与杀伐,给与夺,仁爱与凶暴,宽厚与急躁,男与女,光明与黑暗...董子在此说明作为君王,应当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应当施行儒家的仁爱,德行教化的国策,以阳的仁爱为主,而以阴的杀伐为辅,因为如果像法家那样以刑罚治国,必将落得个迅速灭亡的下场,因为这有违天道。商纣王的荒淫好色,昏庸无道,滥杀无辜,就是有违天道,而必以爱民如子,顺应天道的周来取代。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莫不是因为违逆天道。

中医的理论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的,没有阴阳五行,中医治病就是不得其要。话说中医是顺应天道的医学,注重人体自身的疗愈,因为人不是动物,也不是动物进化来的,这在现代社会是一言难尽的。西医超越西医成为当今主流医术,不是因为西医比中医高明,而是因为中医没落了,人们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的三观,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读中医。当然,原因是复杂的。从现代术语看,中医不仅是文化,更是哲学。如果不懂中医的哲学,不懂中医的文化,那么中医是没法治病的,或者说现在的中医仅仅是盲人摸象,不得其根本,因为很多中医自己都不了解阴阳五行,甚至不相信这一套古老的哲学体系,而加以现代西方分析学,解剖学来学习中医,虽然是研究中医的一个方法,但如果要真正复兴中医,必然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古老哲学的觉醒。中医学不是中药学,很多人们认为中医治病的关键是用对药,对药物性质要了解的清楚,但这仅仅是一部分,中医学绝不是中药学,中药只是中医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针灸穴位。在今天人们连穴位都不重视,或者基本没有认识的前提下,加上针灸术的逐渐失传(当然不乏传承之人,但真正能运用自如的凤毛菱角),中医的没落则是必然。虽有《素问》、《灵枢》,《甲乙经》,可惜,现在已经太少太少的人能够真的领悟其中了。不是中医(学科)不行,而是中医(人)不行,时代的选择。但我仍然相信,终有一天,中医会复兴。中医不仅是用来治病的,更是生命之书。欲明养生,尽在《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